何长工华容什么乡人 何长工与毛泽东的三个故事

2019-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毛泽东与何长工的关系是很独特的.何长工秉性刚直,能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从1919年3月,毛泽东第二次到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考察,年仅19岁的何长工作为预备班最小的学员,被分配担负接待任务开始,他便与毛泽东有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结下了终生的情谊.在岳阳人中,何长工与毛泽东交往的时间长,关系密切,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佳话.何长工华容什么乡人 何长工与毛泽东的三个故事身担重任 力抗顽敌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何长工是最受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人之一.井冈山发生的许多大事,何长工都是直接参与者.毛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毛泽东与何长工的关系是很独特的。何长工秉性刚直,能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从1919年3月,毛泽东第二次到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考察,年仅19岁的何长工作为预备班最小的学员,被分配担负接待任务开始,他便与毛泽东有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结下了终生的情谊。在岳阳人中,何长工与毛泽东交往的时间长,关系密切,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佳话。

何长工华容什么乡人 何长工与毛泽东的三个故事

身担重任 力抗顽敌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何长工是最受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人之一。井冈山发生的许多大事,何长工都是直接参与者。毛泽东总是把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何长工:设计我军第一面军旗的是他,改编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是他,改造"双枪兵"的是他,联系朱德促成井冈山会师的是他,坚守井冈山的也是他。在井冈山斗争中,何长工丢了一条腿。

何长工华容什么乡人 何长工与毛泽东的三个故事

1934年春,蒋介石纠集50万大军,合围中央苏区。而王明等窃取中央权力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却将毛泽东排挤出领导岗位之外,强令红军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使红军损失惨重。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周恩来将何长工安排到粤赣军区任司令员兼政委。

何长工华容什么乡人 何长工与毛泽东的三个故事

临行前,毛泽东对他说:"根据地快丢尽了,再这样下去,满盘皆输。你去粤赣军区,任务重大,要尽力而为。"此时的何长工对中央突围长征的意图虽然不知道,但从毛泽东、周恩来的神色中,他知道身负的使命非同一般,于是匆匆赴任。

粤赣军区所在地会昌,是粤北赣之间来往的要道。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向广东进军中间在这里激战过。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朱德在开辟赣南闽北根据地时,也在这里战斗过,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它距离瑞金不远,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

会昌毗邻南粤。国民党军南路总司令陈济棠系粤军地方势力派,人称"南天王",与蒋介石同床异梦,矛盾重重。何长工就任后,遵照毛泽东关于"要打出一个和谈局面"的战略,有计划地打了一些小仗,既不吃掉陈济棠的主力,又使陈济棠尝到了红军的厉害。

同时,何长工通过各种关系,与陈济棠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达成协议:国共两军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解除封锁,用有线电互通情报;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立后方医院,互相通商……这些协议,为红军后来突破蒋介石的封锁线,实行战略大转移起了重要作用。

就在何长工来粤赣不久的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毛泽东身着灰色军装,背着斗笠,脚穿草鞋,同几个警卫、工作人员从瑞金徒步来到粤赣军区所在地会昌。毛泽东关切地问了何长工来这里工作的情况。何长工和他住在一起,工作上便于请教,生活上便于照顾。

何长工陪同毛泽东用十多天时间视察南线战斗部队,沿途又做调查研究。其间,何长工如实坦率地向毛泽东汇报了军区反"围剿"的情况及他对王明路线瞎指挥的看法。他说:"领导上不从实际出发,脱离实际瞎指挥。

在我调来粤赣军区之前,命令部队在筠门岭一带修了些堡垒,但都是土造的,没有钢筋水泥,像小孩子玩弄的尿窝窝似的,一摧即垮,贻误战斗,不仅毫无用处,反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因此,何长工来到之后,要部队只挖战壕,搞实实在在的防御,就没修筑碉堡之类的玩意儿。对何长工的汇报,毛泽东点头给予了肯定。

七月下旬,毛泽东又来到会昌,同刘晓、何长工出席了在文武坝召开的粤赣省委扩大会议。大家看到毛泽东来到了会场,顿时欢呼雀跃。在一片掌声中,毛泽东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讲苏区反"围剿"的严峻形势,号召全体共产党员、红军指战员、苏区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克服困难,坚持斗争。

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一大早同何长工及省委主要负责干部一行六、七人从文武坝出发,来到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站在高山之巅,纵览郁郁葱葱、江山如画的南国风光,毛泽东无比激动,诗兴勃发。回到驻地文武坝后,他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何长工是见到这首词的第一人。《清平乐·会昌》气势恢宏,意境优美,既是诗人情怀的写真,又是历史的纪录。"风景这边独好"肯定了粤赣根据地的成绩,是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由衷赞颂,也是对何长工工作成绩的高度评价,令何长工终身难忘。

胸怀坦荡 对党忠诚

在党的七大期间,当时在各个代表团统一提名的预选中央委员的名单中,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代表团都提名时任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校长何长工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在主席团第一次综合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在第一次预选中,有人对他提出了异议;在第二次预选中,何长工的名字就消失了。

落选的名单回到代表团小组会上,何长工看到后心情很沉重。对此,和他同在一个代表小组的老红军王英高觉得有些不公平,于是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全信原文如下:

主席:

我叫王英高,是八路军总部代表团中的一名代表,傅钟同志是我们小组的组长,何长工同志与我同一个组。第一次预选举中,有何长工同志的名字,再经过一次预选后,就没有了他的名字,可能是落选了。我看到他的心情很沉重,情绪也不太好,我怕出什么事,我又不好问他,也不好在小组提,故向主席反映一下,不知当否,请批评指示。

王英高在参加七大的回忆文章中说,这封信是在大会选举前,由他亲手交给毛泽东的。王英高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因为他认为何长工是一个资历很深、贡献很大的老同志,在井冈山时,就到王佐部队去做党代表(何长工是《杜鹃山》柯湘的原型),以后历任军长、政治委员等职。

另外,他对干部很关心,平易近人。七大预选中,王明、王稼祥落选后,毛泽东曾在大会上几次讲话,动员大家选他们,王英高这封信的意思,也希望毛主席能为何长工讲几句话。后来,王英高知道,何长工之所以落选,是因为他在长征途中任红九军团政治委员时,张国焘把他的名字放进了他所组织的"第二中央。"

所谓"第二中央",是1935年10月5日,擅自南下的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自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自任中央主席,并单方面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的党籍。

当年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曾挟持包括朱德、刘伯承在内的中央红军部队,如后来何长工所讲,当年他也是"出于无奈,饮恨随张国焘南下"。这个历史旧账,以后则成为压在何长工身上的政治包袱。其实,尽管王英高为何长工打抱不平,但没当上七大中央委员的何长工,情绪也未必不好。

建国后,有人听过他在大会上讲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有人问我,何长工同志,你是井冈山会师的有功之臣,资格那么老,怎么连个中央委员都不是呢?我对这些人说,毛主席曾经对我说过:‘长工同志,中央委员会不是同乡会,中央委员会里湖南人很多。

’"他那浓重的华容口音刚落,立刻引起全场阵阵欢笑。与会者感到这位老人除去幽默风趣之外,更显得胸怀坦荡,对党的事业忠诚无私。

坚持真理 直述诤言

196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薄一波、何长工、汪锋、李范五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并且由李富春负责向各部委传达。在这次大会上,林彪也说:"何长工对党有刻骨仇恨,比国民党反动派还凶狠。

我们不向他进攻,他就要向我们进攻。"全会结束,对何长工的大批判也跟着升级,接受批斗的何长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只有170多字的信,主要内容是对主席点名一事的个人看法。信是请朱德亲自转交给毛泽东的。《何长工传》记述该信是这样写的:

"受到主席的批评,我既惭愧又遗憾。我从一九一九年在北京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和你相识,到秋收起义跟随主席同上井冈山,在主席长期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请主席不要误听旁人的谗言,将昨日的功臣变成今日的罪魁……"

何长工的这封信不同于当年有些领导干部那样,一旦被毛泽东点名批评以后,马上就会痛哭流涕地检讨认罪。何长工给毛泽东的这封信,则是话中有话,软中带硬。当年批判他的林彪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炙手可热,而何长工居然敢于在信中规劝毛泽东"请主席不要误听旁人的谗言",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胆识。

这封信不仅说出了强加在他头上的这顶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帽子"的荒谬可笑,同时也指出了文化大革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疯狂。

1973年4月下旬,地质部机关派人接何长工去谈话,给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何长工的历史我是了解的,中央也是了解的。他没有历史问题。"

1975年8月,在国务院召集的地质总局的一次汇报会上,主持会议的李先念首先问何长工到了没有。当知道他没有到会后,李先念大声说:"何长工在地质工作中是有功劳的,怎么没有来?"当地质总局的负责人回答说:"何长工虽然已经解放,但还未作政治结论"时,邓小平说:"中央没有给何长工同志作政治结论。中央指示解放他,这就是政治结论,还作什么结论?"

1975年11月初,何长工得知中央正在考虑给他安排工作,就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申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工作。他亲自把信送到朱德家里,请朱德转交毛泽东。朱德亲自把信交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到军政大学去。"11月下旬,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