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与惠州二三事

2019-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廖承志祖籍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父亲是为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他继承了父亲致力"中华崛起"的遗志,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中国共产党,并为革命事业和统战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与惠州二三事他一直心系家乡,在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与惠州联系,指挥过震惊中外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让惠州人引以为傲的西湖景区

今天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廖承志祖籍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父亲是为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他继承了父亲致力“中华崛起”的遗志,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中国共产党,并为革命事业和统战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与惠州二三事

他一直心系家乡,在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与惠州联系,指挥过震惊中外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让惠州人引以为傲的西湖景区,也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安葬着廖老骨灰的红花湖景区故乡园,则成为了今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缅怀革命先烈的去处。

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与惠州二三事

百年来,以廖承志为代表的廖家人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不曾中断……即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承志精神仍值得后人发扬。请读者跟随记者,再一次探寻廖老的“惠州足迹”。

廖承志简介 廖承志与惠州二三事

向中央建议派出军政干部增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领导

1937年12月,廖承志受中共中央委派到香港担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动员和组织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国抗战。同时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从事组建和领导广东地方抗日武装的工作。

廖承志自1938年1月抵达香港后,在潘汉年等人的协助下,不仅联络香港各界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而且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广州,动员港穗各界团结一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他积极协助宋庆龄筹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于1938年6月14日促成这一推动国际援华抗日进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并出任该组织中央委员兼秘书长职务。

廖承志当时敏锐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要将他们赶出中国,要取得中国人民抗日御侮、保家卫国的胜利,就必须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抗日武装。从而,他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共中央同意。

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惠阳县沿海澳头等地登陆。15日,侵占惠州。面对危急局势,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 “要在东江敌后开拓抗日游击区的指示”,于10月13日在香港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开展东江武装游击战争的问题。此时,东江人民在中共领导和影响下,已经纷纷拿起武器,奋起抗击日军。

1938年10月底,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曾生任书记。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组建于惠阳县沙坑周田村,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郑晋(天保)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在此之前,廖承志支持指导王作尧、阮海天、黄木芬等人在东莞、增城和宝安,先后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

与此同时,在廖承志的帮助下,梁广回东江打游击,并将“海员游击队”改名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至此,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由中共领导的多支抗日人民武装。

为了获得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廖承志于1938年11月和12月,先后两次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组建经过及其现状,东江地区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向中共中央作了概括性报告,同时建议中共中央派出得力军政干部补充和增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组织领导。

推动组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发动民间力量抗日

廖承志清醒地认识到,保家卫国、抗日御侮的艰苦斗争,不仅要建立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而且离不开东江本土民众和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援配合。他在倾尽全力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同时,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收到了预期效果。自1938年1月廖承志奉命到达香港主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来,至1939年底,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利用多种途径大力支援东江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1月,黄适安率领刚刚成立的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团到达香港,恰逢新四军军长叶挺也来到香港,廖承志即与连贯等人同黄适安、叶挺商讨有关大规模的组织更周密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组建方案。

1938年12月中旬,在廖承志的推动下,由中共东南特委主持,在香港召开有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确立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拯救伤兵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工作宗旨。同时,选派代表11人组成“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办事处。

1939年1月中旬,“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淡水宣告成立。该团活动经费,由南洋华侨负责筹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属七个分团、五个队、一个流动歌剧团,先后宣告成立并及时奔赴东江抗日前线,人数达500多人,活动范围遍及惠阳、博罗、东莞、宝安、增城、龙门、河源、龙川、和平、连平、紫金、海丰、陆丰13个县和惠州等地。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卓有成效的事实表明,廖承志不辱使命,在动员、组织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和亲身参加抗日救国的旷世之举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港澳同胞和海人华人华侨在廖承志等人的动员、吸引和鼓励下,不仅有组织地奔赴东江抗日前线,而且节衣缩食,从财力物力上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抗战。

在中共广东各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包括廖承志为主任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内的诸多军政领导人的艰苦努力下,以及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援下,东江军民抗日民族自救运动不断高涨。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底,东江地区各县普遍建立了“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抗先队”等抗日爱国团体,人数达到43000多人。

精密部署成功实施“香港秘密大营救”

廖承志与惠州联系最紧密的一次当属脍炙人口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这也是他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经历。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当时被困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人士及国际友人共800多人,随时都有被害的可能,处境万分危急。

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先后两次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人,希望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将被困香港的民主文化精英营救出来,并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国内抗日战争大后方和革命根据地。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廖承志开始策划部署并实施“香港秘密大营救”。

次年1月,香港秘密大营救正式开始。在这场大营救中,惠州成为主要接送点之一。中共惠阳县委把当时惠州最高档的“东湖旅店”和廖安祥在惠州开设的“源吉行”、农工民主党开设的“东和行”作为接待点。1942年,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与连贯、乔冠华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来到惠州,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惠州城内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部署,以及营救文化精英的准备工作。

听取汇报后,廖承志对联络站接应、护送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安全措施作了进一步部署。鉴于城内的危险处境,廖承志还规定了两条纪律:一是不准文化人士上街参与公开活动;二是把文化人士的笔和本子等收起来统一保管,以免暴露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中共惠阳县委按照上级指示,迅速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经惠州安全护送到韶关,再转到桂林、重庆等地。

护送任务于1942年3月底完成。在这场大营救中,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沿着廖承志等人制定的线路得以脱险。其中,通过惠州城中转的就超过100多人,包括茅盾、廖沫沙、韩幽桐、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

这次行动不仅营救人数众多,而且无一伤亡,使得朋友或敌人都十分震惊,无不钦佩廖承志的领导才能和他对朋友的高度关怀。茅盾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惠州西湖”题词出自廖承志抒怀诗

廖承志一生心系家乡发展。据介绍,1990年出版的《廖承志文集》中,与惠州有关的著作有14篇。

“我的父亲廖仲恺出生于旧金山,祖父在当地一家美国银行当通事,老家是广东惠阳。”《廖承志文集》收录的第一篇是廖承志于1937年3月口述的《忆青少年时代》。廖承志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老家是广东惠阳”。

廖承志与惠州的联系,今犹可见!在惠州西湖风景区正门口,牌坊上“惠州西湖”这四个挺拔儒雅的大字正是出自廖承志之手。不过,这并非是廖承志为惠州西湖专门题写的,是从他的诗句中挑选出来的。

1941年底至1942年初,也就是“香港秘密大营救”期间,廖承志来到惠州,途经西湖。见到惠州遭日寇扫荡后的惨情,廖承志痛心万分,于是抒怀作诗 《惠州西湖留丹亭》:“破碟楼头来复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明月东江水,忍望东南剩劫灰”。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惠州正在完善西湖景区的建设,当时有人提出能不能找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题写“惠州西湖”。据记载,当时西湖景区管理处干部古光通过他人引荐前往北京,见到了曾与廖承志一起在惠州工作过的连贯。后来,廖承志将关于西湖留丹亭的诗词写好让连贯转交给了古光,并嘱咐说书法里已有“惠州西湖”几个字,就不再另行单独为牌坊题写。由廖承志真迹篆刻的石碑正竖立在西湖点翠洲留丹亭。

位于红花湖景区的故乡园则是廖承志灵骨的安放地。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2008年9月,根据廖承志生前意愿,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纪念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廖公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故乡园陵园安葬。

四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4年9月25日,廖承志诞辰106周年纪念日,位于红花湖景区故乡园内的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该陈列室展厅面积合计197平方米,展线长111米。在展示手法上,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基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展开。

陈列内容包括“家庭传承”“征战岁月”“倾力国事”“浓浓亲情”“风范长存”等5个部分,通过106张资料图片,以及廖承志同志部分书画作品的复制品,真实地再现了廖承志同志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业绩。

而今,故乡园和廖承志生平陈列室已经成为我市一处重要的红色文化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人如织。游客们在这里缅怀廖承志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继承先贤遗志、弘扬革命精神的坚定信念。

本报记者潘高耸 通讯员黄建辉(本文部分内容源自成晓军的相关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