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红楼梦 【周末人物】一百年前 沈尹默用《红楼梦》这样学写诗

2019-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第42页,从左向右竖排版刊登着这样一首短诗.这首诗在从美国归来的胡适博士看来,可谓极品,他盛赞道:"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沈尹默红楼梦 [周末人物]一百年前 沈尹默用<红楼梦>这样学写诗这首诗,犹如一幅白月夜图景,霜.风.月.树.我等事物,动静结合,明暗对照,同时注意韵脚和节奏,表现出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千人眼里有千意,读完诗,有人咂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第42页,从左向右竖排版刊登着这样一首短诗。这首诗在从美国归来的胡适博士看来,可谓极品,他盛赞道:“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

沈尹默红楼梦 【周末人物】一百年前 沈尹默用《红楼梦》这样学写诗

这首诗,犹如一幅白月夜图景,霜、风、月、树、我等事物,动静结合,明暗对照,同时注意韵脚和节奏,表现出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千人眼里有千意,读完诗,有人咂摸出相爱之人要独立的味道,有人闪现出人与时代抗争的激昂,还有人品味出“我”已经站起来,不再跪着……

沈尹默红楼梦 【周末人物】一百年前 沈尹默用《红楼梦》这样学写诗

远与近,新与旧,在绝对与相对之间,变换着彼此的位置。这首诗的作者沈尹默,也如叠嶂的山峦一般,在100年前,用行动诠释着新旧交织时的抉择。

不知旧,焉知新。24岁以前,祖籍浙江湖州市吴兴县竹墩村的沈尹默,一直生活在陕西。1883年,他出生在陕西兴安府的汉阴厅。沈家的“家学渊源”在新旧交替时代,成为悠远的历史余响。据沈尹默在1957年4月所书《自述》中回忆:“曾祖父玉池公是前清副贡生,终身清苦,课徒为生。冬夏一床席,无钱置书,常手抄经籍,授子侄辈诵习。幼年犹得见其所写小楷尔雅。”

沈家与清末的变革共同起浮。1867年,沈尹默的祖父沈际清随左宗棠到陕西,随后安家于此,曾任汉中府属之定远厅同知。沈际清是前清解元潘世恩、何凌汉的门生。他诗思敏捷,酒酣辄手不停挥,顷刻成章,书法颜、董,有求之者必应,毫不吝惜。

沈尹默的父亲沈祖颐历任安康县知县,汉阴砖坪、定远等厅抚民同知。清朝实行亲属回避制度,沈尹默祖辈为官定远厅(今陕西省镇巴县),而把家眷安置在汉阴。当沈尹默的父亲在外地为官,缓催科,慎刑狱,奉公廉洁,铮铮有声时,汉阴的家中却甚为清贫。

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堰渠,一方方梯田,一个个炕炕馍,一碗碗烩面片,一盆盆白火石汆汤,构成了沈尹默年少的记忆。

烟火之外是书香。“我五岁上学,发蒙的李老师是一位年过七十的不第秀才,他却爱好诗歌,时常喜欢念几遍千家诗中的名句,如‘将谓偷闲学少年’之类给我们听。”沈尹默曾回忆道,“后来另请了一位湖南宁乡吴老夫子。这位老夫子自己虽然不作诗,但教我们读古诗源、蘅塘退士所选的唐诗三百首,我觉得很好。”

沈尹默自小记忆力不强。十四岁那年,因背不过书,他急出了病,在家中休养,颇感轻松自在。于是乎,他一连读了几遍《红楼梦》,又看了一些唐诗宋词,尤喜读白居易的作品。这样,就引起了他对诗歌浓厚的兴趣。后来,觉得袁子才不十分高明,就搁置不观。《红楼梦》却一直是他当时处世接物的指导。

后来,有学者问沈尹默,哪位是他写诗的老师。沈尹默笑答:“我写诗不曾拜过老师,若说有,那就是曹雪芹了。”对方困惑不解。他接着说:“在读《红楼梦》中的诗时,我就用手遮住诗句中的一个字,假使我是曹雪芹,我应该用什么字。这不是在请教曹雪芹吗?”他不只是请教曹雪芹,诸如屈原、陶潜、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等大家也多有请教。他不赞成师承一家,主张“多师”。

“我十五岁时,已略知书字,因命我将祖父题壁诗钩摹一通藏之。父亲亦喜吟咏,但矜慎不苟作,书字参合欧、赵,中年喜北碑,为人书字,稍不称意,必改为之。公余时读两汉书,尤爱范史。我幼年在家塾读书,父亲虽忙于公事,但于无形中受到熏育。”沈尹默曾如是回忆。

“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集,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定甲乙。”在沈尹默的记忆中,陕南山水青翠,不输江南。

与江浙的已开风气之先相比,沈家兄妹虽远离烽火外患的侵扰,但也面临“无良师请益,缺朋好往返”的不利。“新旧学问,皆无根底,只以自己兴趣所在是诗词与书法,因而不断暗中摸索。偶遇有人谈诗论字,即从旁注意听取,归而参之旧说,加以思考,信合于理,然后敢从其言,至今学习,犹循着这一途径。”

好在沈尹默的父亲沈祖颐,深解三子三女的爱好,因材施教。长子士远,学批公文,以承父业;次子尹默独爱诗词书法;三子兼士则攻文字学。

沈家兄妹众多,相处融洽。他们在汉阴读书习字,赋诗作文。课余之时,或登文峰塔远眺百里山川,或访庙宇碑楼寄情于山水。每当春秋佳日,兄弟姊妹,或翻凤凰山过汉江,前往定远同游,或越秦岭沿子午古道至西安造访师友。沈尹默先生晚年弟子戴自中先生介绍,“三沈”之姊沈星联少时与弟妹联吟的诗句“烹茶双鬓湿,攀竹一襟风”等也曾获其父好评,沈尹默晚年还曾提起。

1903年,沈祖颐以积劳逝于任所,身后萧然。沈尹默的母亲彭佩芳毅然将家迁往西安,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里,日以菜羹和杂粮为食,犹以儿辈学业为念。之后,母亲让沈尹默和三弟沈兼士游学日本,让老大沈士远到江浙一带,鬻文课读,资助家庭。

愈是旧环境,愈能孕育新精神。沈尹默到老也未改浓厚的陕南乡音,对青少年的经历更是感慨:“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