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陈淳与王宠行书艺术比较研究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行书艺术比较研究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繁荣的经济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得大批书画群体应运而生,形成了当时以地域为特征的文人书法流派---"吴门书派.它改变了明初以来台阁体单调低靡的书法审美趣味,从弘治到万历前期,影响长达百余年之久. "吴门书派早期的代表书家主要有徐有贞.沈周.李应桢.吴宽.王鏊等,他们率先突破赵孟和台阁体的束缚,重新审视并逐渐恢复宋人的尚意书风,撤去书学藩篱,成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后人将他们合

行书艺术比较研究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繁荣的经济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得大批书画群体应运而生,形成了当时以地域为特征的文人书法流派---“吴门书派。它改变了明初以来台阁体单调低靡的书法审美趣味,从弘治到万历前期,影响长达百余年之久。

“吴门书派早期的代表书家主要有徐有贞、沈周、李应桢、吴宽、王鏊等,他们率先突破赵孟和台阁体的束缚,重新审视并逐渐恢复宋人的尚意书风,撤去书学藩篱,成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后人将他们合称为“吴门四家。

其中,祝允明、文徵明等前辈奠定了“吴门书派的格局,而陈淳、王宠等后学则秉承先辈衣钵,使“吴门书派独领明中期书坛之风潮。

一、陈淳与王宠艺术生平

一)“笔气纵横,天真烂漫之陈淳

陈淳,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南京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著有《陈白阳集》。

陈淳出生在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家庭中,其祖父陈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同乡的王鏊、吴宽、沈周等私交甚厚,其父陈钥擅长诗文,与文徵明也曾过往甚密。故陈淳受父命受教于文徵明。在陈淳的艺术生涯中,得益于文徵明尤多,在文氏门下诸生中,其年龄最长,声誉也最高。

据明张寰《白阳山人墓志铭》载,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

[1]可以说,陈淳与文徵明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忘年的世交,情在师友之间。陈淳的早期书风致力于文氏一路,小楷清俊纯雅,行书逸中寓媚。但自中年丧父之后,陈淳悲伤过度,性格大变,从一位温雅谦和的儒生,变成了不为时束的逸士。

因其放荡不羁,狎妓嗜酒,遂与严谨自律的文徵明情谊渐疏。陈淳曾以诸生资格贡入太学,卒业后,放弃作官的机会,归隐苏州。而此时恰逢文徵明赴京任翰林待诏,此后两人几无交往之迹。陈淳也自此绝去小细楷,又转学杨凝式、林藻、李怀琳等,逐渐突破文氏门墙,而自树新风。

让陈淳立于书史的,则是他的行草书。其书气势雄强,酣畅写意,结字欹正相依,虚实相生。沉着飞动的笔墨气象中,既有文徵明的妍雅畅达,又具祝允明的奇肆奔放。对此,当时的很多艺坛名家皆有好评。

明代画家莫是龙曾评价陈淳:“笔气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坂,翔鸾舞空,较之米家父子,不知谁为先后矣。[2]陈淳传世书作有《秋兴八首卷》、《古诗十九首卷》、《自书诗卷》等,书风苍劲狂肆,均为其中晚期代表作。

较之书法,陈淳的画名在中国绘画史上更加显赫,他的没骨法大写意花鸟淡墨欹毫,清新隽雅,卓然开一代画风,与后来的徐渭并称“青藤白阳。陈淳的时代也是吴门画派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更是中国文人画在创作上渐趋成熟的阶段,在绘画内涵上强调对诗境的表现,在绘画空间上力求与书法相协调,更注重诗、书、画三者在作品中的有机结合,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书画的表现空间。

而诗文、花卉与草书在陈淳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更好地体现出文人散逸的情怀。

他的创新及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草书及其写意花卉均对徐渭有所启发,以致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浪漫书风都起到了先导作用。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二)“疏拓秀媚,亭亭天拔之王宠

王宠,生于明弘治七年(1494),卒于嘉靖十二年(1533),享年40岁。字履仁,后改为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著有《东泉志》,其诗文由弟子编成《雅宜山人集》。

王宠出身低微,其父王贞业商,王宠从小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比较厌恶城市生活,向往“水怀丽泽兑,时歌角弓篇[3]的生活。王宠自幼丧母,“稍长,始知悲慕,见人母子慈恋,妪煦相保持,未尝不怆然心催也。[4]王宠的身世遭遇,对他形成旷达澹泊的性格有着很大影响。

王宠初学于沈之,后师从蔡羽,蔡羽是一位自视甚高的饱学之士,以文章诗歌著名,主张书有古意,其书法直接晋人。王宠从蔡羽处熏染三年,得以入书法门径。沈明之和蔡羽均为文徵明的好友,王宠由此得以结识了年长其25岁的文徵明,二人情意深厚,亦师亦友,文徵明不仅曾为王宠取字履仁,在王宠去逝后还为其书写墓志铭。

同时,王宠与陈淳、文徵明之子文嘉等三吴名士也过往甚密。在这样的氛围里,王宠的书法日渐精进,声望日隆,师从者甚众,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主将之一。

王宠资性颖异,才俊志高,于诗文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但一生仕途失意,曾八次应试皆不第,后仅以邑诸生身份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故又世称“王贡士、“王太学。王宠在石湖之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与诸多吴中名士如仇英、唐寅(姻亲,王宠子娶唐寅女)等相往从甚,终日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以诗酒、书画自适,直至病逝。

王宠主要以小楷、行书著称于世。其小楷得力于钟繇、二王,兼有虞世南神韵,所作高古典雅,疏朗空灵,直入晋人堂奥,是继文徵明之后小楷领域内的又一高峰。而其行书、草书则以韵写拙,拙中见雅,追求细腻精致、丰富多变的笔法而能流动畅达、妙笔生花,直可与宋元人争上下。

王宠的书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晚明邢侗曾称道:“履吉书元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允明)之奇崛,文(徵明)之和雅,尚难议雁行。

[5]王宠早期行书多不连续,旷逸冷峻,晚年用笔却大开大合,萧散跌宕,有变法倾向。明人王世贞也对其评曰:“王宠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6]

王宠传世的书作有《自书诗卷》、《赠别家兄履约七首》(早期风格)、《游包山诗卷》、《辛巳书事七首》、《李白古风诗卷》(成熟期风格)、《自书长卷》、《荷花荡六绝句卷》、《宿白雀寺作二首》(晚期变法风格)等。

王宠诗学宗建安诸子,染盛唐之风,文习司马迁、班固,并深得笔致。他的画则随笔点染,深得倪瓒、黄公望之神趣,由于流传太少,对后世影响甚微。李日华在《竹嫩续画誊》题画册中曾评:“王履吉在陈白阳、文五峰上。[7]

二、陈淳与王宠行书艺术风格比较

作为“吴门书派的主将,陈淳和王宠二人有着诸多紧密的联系:二人既为同乡,又是好友,曾同游、唱和、赠诗、题跋,甚至艳游金陵[8];二人又师出同门,同样仕途不畅,又都性乐山林;二人都有着极高的艺术素养,能书善画,诗文俱佳,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陈淳的草书奇异奔放,开启晚明豪放书风;王宠的小楷简淡高古,回归晋唐神韵。

而二人的行书也各具风采,或奇纵飞逸,或萧散简远,均为二人所擅长书体。本文将对作以详细比较,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等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阐释二人书学上的异同与特色。

一)书风比较

陈淳早期的行书端庄、秀雅,在体势、笔法上吸取了文氏书风。中年变法后,他上追唐代李怀琳、五代杨凝式和宋代米芾等诸家,书风渐变,最终形成了纵笔豪迈,气魄夺人,灵动潇洒的风格。用笔厚重沉着,滋润灵动;行气潇洒飘逸,流畅跌荡;意态从容自然,气势豪纵。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不仅弥补了文派书法“法度有余而天趣不足[9]的缺陷,也为其书品赢得了“墨中飞将军[10]的美誉。

王宠追求的则是一种疏淡空灵的魏晋风致,以巧写拙,又能拙中见雅,在沉静、收敛之中内显张力。王宠深受蔡羽影响,取法逾越元宋,由唐直指魏晋。综观其作,格调高古,落落大方,既有“二王风华流美、遒逸疏爽之姿,又具虞世南的秀气娴雅、外柔内刚之气。其静穆之气,简淡之美,一如庄子笔下“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11]的出尘之仙。

二)字法比较

陈淳的结字主要受到米芾、杨凝式二人影响,善于求不齐之齐。书取侧势,字形偏长,结体疏松,似欹反正,正以欹生,字态上下伸缩和左右牵扯的动势形成强烈对比,变化莫测,擒纵自如,充满飞动豪逸之气。

王宠行书尽显晋人笔致,表现出一种秀姿挺立、自然流美的情趣。其书字形纵长,重心偏右,结体宽博疏朗,形散神凝,一字之中必有空阔处,笔画交接处似断还连,顾盼呼应,计白当黑,增加了空旷静远的心理感受,使观者产生视线停顿、迷离的审美感受,达到鸟鸣山幽、老衲坐禅的意境与艺术效果。王世贞评为:“虽结法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干仞之势。[12]

三)笔法比较

笔法的变化是作者创作技巧和创作心态的表露,也是书法意境形成的原因。明人在笔法上各开法门,或纵横纷披以呈气势,或以严密涩掣以求精湛,因而各呈面貌。

受文徵明影响,陈淳起笔处多用露锋,转折处更多方折;运笔中侧锋并用,使线条无论粗细,均有厚重感。细观其中、晚年行草,笔法多变,迅疾遒劲,随兴而出。其点画朴茂,笔锋犀利,气沉力劲,势强意活。

并大胆使用铺毫、裹锋,善用淡墨、湿墨,显然源自绘画技法。在整个书写过程中能较好地处理用锋的提按、点画的方圆、线条的正斜、笔力的刚柔、笔势的擒纵和结体的疏密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对比强烈,又十分协调,使得诸多对立因素达到了高度统一,能够进入到一种“道和“自然的艺术境界。

王宠比较注意点画得失,运笔从容,层台缓步,笔法技巧娴熟而精妙,更接近蔡羽书法的婉转得势、气骨爽健一类。其起笔以露锋为主,较为方锐,行笔中锋为主,沉稳洗练,笔墨痕迹纤毫毕现,转折处多用外拓笔法,尤显大令风神。由于运行过程中提按较少,故点画简净,线条清新刚健,有斧斫之痕迹。有些笔画带有章草波磔,更增添了整体上的古雅之气。

四)章法比较

陈淳在风格上接近于祝允明的纵横、奇崛之风。笔致纵横之中能做到擒纵相发,气势贯畅。祝允明喜将笔画简化至点,腾跳感强烈,而陈淳则喜欢连绵不断,字间多牵丝引带,大小轻重对比悬殊,节奏强烈,有排山倒海之势。陈淳将画法带进书法,用墨丰富,雅有画意。

王宠行书作品从章法上来看,具有恬淡宁静、高旷超逸的神韵。作品中很少多字连绵,几乎字字独立,但松而不散,疏朗清旷。就格式而论,王宠行书喜用乌丝栏,一方面以此为框线,使行间递相映带,另一方面又能调整字间关系,让字形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挥运旋律,使布白疏密有致,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五)缺憾比较

也许是得益于水墨写意的启示,陈淳行草书率性而为,不计工拙。“元四家里的倪云林,曾说自己作画“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13]受这种思想影响,陈淳的行草书作品优劣反差较大:有的作品无意于佳乃佳,有的作品则过于荒率。肆意豪放之余难免失度。 就此一点,他不像王宠那样保持较高的创作“成功率。被明代书画鉴藏家孙谓之“尤稍有真率意,只能入“流品[14]。

而王宠因其终生沉浸于阁帖之中,故有人评其书有“木板气、“枣木气,意指其行草牵丝映带较少,某些点画表现过于孤滞,拘束与不生动,也由此显露出他不从真迹学书的弊病。同时,王宠刻意追求生稚的姿态有时未免伤于自然,刻意追求迟缓的书写速度也带来力度上的不足。因此有人评价其书“媚而无骨[15],孙襄则将其书法形容为软弱无力的“豆生体,“虽烂然天真,而精气不足。[16]

王宠晚期作品开始脱化,取黄山谷大草以张外拓之态,从萧散俊逸、笔墨内敛、点画似分离、线条少映带的书法模式中蜕变出来,其线条表现轻劲、生拙。沙孟海先生曾经说过,“雅宜山人书,约三十八九岁始改观。可惜王宠英年早逝,书法最终未能臻于中和圆融。但纵观他的传世遗墨,仍能清晰可见他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收敛走向开张,在深入思索中求变的书学轨程。

三、陈淳与王宠行书艺术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取法与书法格调

陈淳与王宠的书法虽同受祝允明、文徵明影响,但在书学渊源上依然存在着区别。比如,陈淳的书法源于晋唐宋元,而王宠却“心醉大令,自许入室,书不降唐、宋;陈淳的审美思想晚年更多吸取了沈周的精华,追求法外纵情,而王宠早期受教于蔡羽,主张书以韵胜;陈淳因家藏的优势,遍览名家墨迹,而王宠终年独守石湖,主要得益于《阁帖》;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两人书风的迥异。

所以书家的师承取法直接决定了其艺术眼界和审美趣味,也决定了书法格调的高下。

陈淳能有出蓝之誉,在于他不为师法所囿,他的行书书风虽然在不同时期面貌各异,但主要由粗放浑朴走向米家风范为基调,再步入极具浪漫色彩的成熟阶段。王宠书作格调高古,以“韵取胜,

迥然于流丽而无深意的俗书,原因即在于他“取法乎上。

在审美趣味上,吴门书家在诗、画、书、文上崇尚冲淡平和、空灵旷逸、格韵高致等风格。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书学思想的一致性---遵循“沿晋游唐,守而勿失 [17]的原则。王宠和陈淳(早期)清丽俊逸的书风或许也是“吴门书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书法审美取向的结果。

当然,在吴门书派的全盛时期,诸家之间均能注意拉开各自形貌上的距离,遵循了“和而不同的审美原则,汲取古法而求诸“士气与“书卷气,抒发性灵而各具个人面目。

二)个性与书法风格

书为心画,传承至今的每件经典法帖既是书家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挥洒,也是心智的流露、高怀的展现。书家书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性息息相关。胸襟宽厚宏博,作品往往洋溢着浑朴沉雄的气息;情韵潇洒浪漫,往往书作流露出飘逸柔婉的秀质。纵观吴门四家的书风,祝允明豪宕,文徵明飘逸,陈淳率性,王宠淡雅,观其书亦如晤其人。

陈淳书学米、杨、祝,三人都是放任自在、无所拘束之士,对陈淳影响更深的,更多的是来自精神气质上的,笔下也自然追求文人散逸的情趣。随着陈淳性格的变化,其行草书风也越发狂放不羁,用笔沉雄,连绵不断,呈现出风流倜傥,大气磅礴之势,堪称引领晚明狂草先声。

而王宠的书艺就是植根于他的个性品格之中,简淡之美贯穿了其一生,入世不畅而能超然达观,在王宠的诗文中多次流露出对隐逸的企愿和对钟鼎生活的不屑。其字里行间那份空灵、疏朗的美感,一切无疑源自于书家在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洁人品,绝非单纯人力、技巧所能为,心境旷达,既能气象正大,这也是对王宠的书法美学特征的注解之一。

明代何良俊曰:“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18]

三)学养与书法成就

“学养之于书家,自古至今,成为优良传统和必由之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就难以在作品中显现儒雅风流的“书卷之气,难以深入领悟书法的堂奥,而一味追求技法与形式,忽视内涵,无异于匠人炫技,终会落入俗格,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与有明诸子一样,陈淳与王宠都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诗、书、画三艺并美,博学多能。陈淳能在画坛开宗立派,将书境与画境融为一体,使自己的书法雅有画意,在其丰富的章法、墨法中都渗透了绘画语言。而王宠工篆刻,擅山水,精通六经,诗文名满吴中,他的书风也自然空灵雅逸,超然脱俗,不与时同。“吴门书派人才济济,而两人成为能成为吴门中坚,如果没有足够深厚的学养,是难以领军风潮的。

苏东坡云:“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于书法之外,尚有金石、绘画、文学、音乐等诸多门类可以丰富眼界,相互生发。只有见多识广,胸眼高远,书法方能兼收并蓄,风规自远。

因此,除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之外,还需要积渊博之才,养浩然之气,妙发灵机,升华境界,才能创作出可以传世的精品,取得更高的书法成就。

当然,一个书家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艺术环境与氛围。在明代苏州的文人圈中,有一种良好的风气,喜欢推崇前辈,提携后学。“苏州士风,大率前辈喜汲引后进,而后辈亦皆推重先达:有一善,则褒崇赞述无不备至。

[19] “吴门书派诸多学者、文人、书家、画家等通过交游、雅集、结社等方式,扩大了影响,推动了社会上浓郁文化氛围的形成。再加上吴门书家又多有亲属、师生、故旧、挚友等关系,来往密切,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彼此熏陶。陈淳和王宠的书法成就,与这样良好的文艺氛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注释:

[1]明 张寰 《白阳山人墓志铭》。

[2]明 莫是龙 《跋陈淳书李青莲宫词》。

[3]明 王宠 《会文与汤珍子重郭邵才》。

[4]明 王宠 《从母朱硕人墓志铭》。

[5]明 邢侗 《来禽馆集》。

[6]明 王世贞 《吴中往哲像赞》。

[7]清 李日华 《竹嫩续画誊》。

[8]明 陈仁锡 《无梦园初集》。

[9]明 莫是龙 《陈淳白阳山诗卷》题。

[10]明 王世贞语:“枝山书法,白阳书品,墨中飞将军也。

[11]《庄子·逍遥游》。

[12]《唐人书评》中评价褚遂良语。

[13]元 倪瓒《清·阁全集》中语。

[14]明 孙 王履吉《五噫图歌》跋。

[15]明 谢肇 《五杂俎》。

[16]清 李光地 《榕村语录续集》。

[17]明 祝允明 《奴书订》。

[18]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1.(明)陈淳,《陈白阳集》,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版。

2.(明)王宠,《雅宜山人集》,齐鲁书社1997年7月版。

3.(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渊阁四库全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电子版。

4.(清)尹继善等修、黄之隽等纂,《江南通志》,清乾隆二年1736 刻本。

5.(清)雅尔哈善、傅椿修等纂,乾隆《苏州府志》,清乾隆十三年1748 刻本。

6.(清)姜顺蛟、叶长、扬修、施谦撰,乾隆《吴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 刻本。

7.(清)王原祁等撰辑,《佩文斋书画谱》,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9月版。

8.(清)张廷玉撰,《明史·文苑 》第二十四册,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

9.(清)吴荣光编,《历代名人年谱》,清咸丰刻本。

10.(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九《元明书翰3》),民国65年出版。

二、近当代文献

1.陈葆真,《陈淳研究》,台北故宫丛刊编辑委员会民国67年12月版。

2.萧平,《陈淳》,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薛龙春,《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 月版。

5.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49祝允明,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5月版。

6.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50文徵明,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9月版。

7.葛鸿桢,《论吴门书派》,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

8.周积寅,《吴派绘画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版。

9.张慧剑编,《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10.刘九庵编,《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12.《故宫藏明清名人书札墨迹选》(明代二),荣宝斋1993年版。

13.《白阳山人陈淳精品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5.《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博宝声明:博宝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