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指挥家:国际乐坛新力量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客席华人指挥家特辑是广州交响乐团2014-2015音乐季的一大亮点,乐团特邀5位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华裔指挥家与广交合作.他们分别是

客席华人指挥家特辑是广州交响乐团2014-2015音乐季的一大亮点,乐团特邀5位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华裔指挥家与广交合作。他们分别是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水蓝、台湾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吕绍嘉、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张弦、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张艺和新生代青年指挥家黄屹。如今华人指挥家俨然已是国际乐坛上的一支新力量,而这股力量的成长,其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管弦乐团指挥家的出现,远远晚于乐团的萌芽。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军乐团赫德军乐队成立于1885年前后,但主事者是外国人罗伯特·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 1835-1911)。1879年(清光绪五年)由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机构工部局所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后更名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团),先后担任指挥的M.

Remusal(让·雷穆萨)、Rndolf Buck(布克)和Mario Paci(梅百器),亦全是外国人。非专职的中国指挥出现于上世纪初。早期如1911年(或以前)成立的上海贫儿院管弦乐团的主事人曾志忞,1922年于国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的管弦小乐团创办人兼指挥萧友梅;1920年代末期,北平燕京大学,和1927年在上海成立的国立音乐院(1929年易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都有师生组成的管弦乐团,担任指挥的是校内老师,作用主要在于教育培训。专业乐团出现中国指挥家,是193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当时名声较高的指挥有中央广播电台管弦乐队的金律声、励志社交响乐团的马思聪及吴伯超、中华交响乐团的郑志声(留法)和其后继者林声翕,及1946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的李德伦,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大多不是”专职“指挥家,更多人的身份首先是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专职指挥家才诞生。包括1952年开始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指挥的黄贻钧,中央乐团交响乐团的李德伦、韩中杰,广州交响乐团的施明新、杨桦和张伟才,1964年出掌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的袁方,此外还有黄飞立、郑小瑛、卞祖善、胡炳旭等,这一代的指挥家影响力主要限于管弦乐文化有待耕耘的中国,只能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有限度地在欧美乐坛露面(该段日子在国际乐坛上活跃的华人指挥有董麟、朱晖和甄健豪)。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在管弦乐舞台上的指挥家,面对的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挑战,中国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的持续提升,为中国的管弦乐团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这些指挥家至今仍活跃在指挥舞台上,成为中国乐坛的骨干,如陈燮阳、汤沐海、陈佐湟、胡咏言、叶聪、余隆、张国勇、侯润宇,谭利华、邵恩、李心草、吕嘉……中国台湾的简文彬、吕绍嘉,自印度尼西亚赴美发展的林望杰,活跃于欧美的张弦,自1997年便出掌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水蓝,中国香港的叶詠诗、麦家乐、苏柏轩,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冒起的还有杨洋、张艺、夏小汤、林大叶、景焕、黄屹,在国际乐坛上,形成了强大的华人指挥家的军团。
今时今日,华人指挥家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级的专业指挥水平,更拥有着广阔的国际性视野。他们中既有长驻海外者,亦有以中国作为基地的;既有担任歌剧院、管弦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的,亦有长期以客席指挥穿梭登台的。华人指挥全面走入国际乐坛、立足国际乐坛,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还是世界各地歌剧院、管弦乐团,付出真金白银酬金来确认的事实。
文/ 周凡夫
【客席华人指挥家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