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散文(昙花的哲学名家散文典藏)

2018-05-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温情溶在鸡汤里 这是一则充满了温隋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云南有个唤作"蒙自"的县城,住了一个刻苦用功的秀才.蒙自县有个南湖,风光秀

温情溶在鸡汤里 这是一则充满了温隋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云南有个唤作“蒙自”的县城,住了一个刻苦用功的秀才。蒙自县有个南湖,风光秀丽,环境幽静,这位秀才,便时常去湖心小岛上的亭子里读书。他贤淑的妻子,每天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亭子里去给他吃。

然而,秀才求知心切,常常废寝忘食。热腾腾的饭菜,搁在一旁,久了,凉了,味道也变了。他只勉强吃上几口,便搁着了,身子因此日益消瘦。妻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一日,杀了肥鸡,用土锅炖好,送去。可是,等她去收拾碗筷时,秀才仍在埋头苦读,锅里的汤,原封未动。她...    显示全部信息

温情溶在鸡汤里 这是一则充满了温隋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云南有个唤作“蒙自”的县城,住了一个刻苦用功的秀才。蒙自县有个南湖,风光秀丽,环境幽静,这位秀才,便时常去湖心小岛上的亭子里读书。他贤淑的妻子,每天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亭子里去给他吃。

然而,秀才求知心切,常常废寝忘食。热腾腾的饭菜,搁在一旁,久了,凉了,味道也变了。他只勉强吃上几口,便搁着了,身子因此日益消瘦。妻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一日,杀了肥鸡,用土锅炖好,送去。

可是,等她去收拾碗筷时,秀才仍在埋头苦读,锅里的汤,原封未动。她正想拿回家去热一热时,却发现土锅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浮在锅上的那一层厚厚的鸡油,严严密密地封住了热气,使食物保持了高温。

她大喜过望,急忙催丈夫趁热吃了。自此以后,她得着了启示,每天炖一锅鸡汤,在鸡汤里加人米线、蔬菜、肉类,使丈夫在享受滚热鸡汤之余,还能取得均衡的营养。由于她日日细心调理丈夫的膳食,丈夫逐渐恢复了健康,最后,还考取了状元。

这事被当地居民传为佳话。 从秀才家到南湖小岛的亭子,需要经过一座小桥,所以,当地居民把那锅加了米线的鸡汤称为“过桥米线”。 今日,过桥米线已经成为云南一道风味独特的名食了。

在昆明,随意浏览,不论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以“过桥米线”为招牌的大餐馆、小餐室。有趣的是,同是过桥米线,可是,却分成许多不同的等级。寻常百姓尝的,有三种:特级人民币十五元、甲级人民币十元、乙级人民币五元;还有一种豪华级的,价格高达两三百元。

主要的不同在于用料。普通级的,以肉类为主;豪华级的,以各类山珍海味为主。 一位昆明朋友说得好: “吃过桥米线的同时,我们也在咀嚼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里的过桥米线,是一种朴实而又营养的民间食品,现在,把它搞得过于豪华,不免有失真之嫌!

” 过桥米线的精华,在于那锅鸡汤。正宗的过桥米线,必须炖上三天三夜,使鸡肉的甜味与精华全都溶进汤里面。然而,现在,凡事讲求速战速决,花上几天几夜去炖一锅汤,已成天方夜谭。

有些不负责任的小店,为了造成金黄鸡油浮在鸡汤上面的假象,还把腊味混进汤里去煮,喝进口里,满满都是腥腻的腊味,不知情的,还以为这就是过桥米线的真味,弄得以后一闻其名便掩鼻而走。

在昆明,我曾尝过好几次过桥米线,有汤带腊味的,有淡然乏味的,也有味儿浓腻的。最对口味的,是在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店里尝到的。 那夜,逛累了,无意间经过一条烟气迷蒙的巷子,那一蓬一蓬的白烟,氤氲着食物勾魂的香味。

随意走进一家简陋的小店,点了过桥米线。一只大碗,盛了白白的米线;一只大碟,放了切成薄片的里脊肉、鸡肉、火腿、鱿鱼、海参、鱼片、虾米、榨菜、芽菜、豆腐皮、香菜和葱。还有另一个大得好似面盆一样的海碗,盛满泛着晶晶亮光的鸡汤。

把碟子里的生肉海鲜蔬菜等倒入滚烫的汤里,只轻轻一搅,便熟了,再加入米线,便成了集蛋白质、维生素与淀粉于一碗的云南名食了。 这过桥米线,果然名不虚传,人口之后,那种鲜到极致的味道,迄今仍然齿颊留香!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