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四兄弟靠养殖发家的艰难创业历程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80年春节,当邻居们都在热热闹闹地置备过年的食物时,刘家却显得冷冷清清,因为没有钱,心里早就打消了过年要吃好一点的念头.不想,二哥刘永

 1980年春节,当邻居们都在热热闹闹地置备过年的食物时,刘家却显得冷冷清清,因为没有钱,心里早就打消了过年要吃好一点的念头。不想,二哥刘永行4岁的儿子偏吵着要吃肉。而当时肉太贵,实在买不起。

为精打细算,刘永行就花6块钱去买了一只鹅回家打算过年。但等到晚上准备宰杀时,才发现鹅早跑得不见了踪影,全家找了一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快到嘴边的肉"飞"掉了。刘永行不得已在路边摆了个修理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地摊,从初一到初七,短短7天,竟挣到了300多元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

干一星期就能赚到10个月的钱,这种做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四兄弟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能不能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促成刘永好兄弟下海创业的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刘大镛的去世。父亲刘大镛因为长期心情压抑,病得不轻,刘家兄弟每人每月给老人5元钱,但最终还是没有挽住父亲的生命。当时刘永好的工资每月38元,与爱人工资加起来不到80元,着实不宽裕。

我们不应该这样穷,我们不应当这样闲,四兄弟达成了共识。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这是四兄弟的特点。四兄弟从小都是喜欢折腾点事的人,何况,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四弟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老二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是他们非常在行的事。

大哥刘永言从小就喜欢科技知识和小制作,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会用牙膏皮和玻璃片自制显微镜和放大镜观看蚂蚁是怎样吃东西的,他自制的矿石收音机能够收听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小时候生活的古家村没有电,刘永言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亮了起来。

后来,在新津县还没有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他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1973年,在国营906厂当工人的刘永言因为专业技术特别出众,被推荐上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二哥刘永行在1977年参加高考前在街道小修理铺修理收音机,是新津县首屈一指的修理师傅。刘永行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但由于家庭有"历史问题",结果与大学无缘,录取到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刘永好因插队时在乡下表现出色,于1973年被推荐到四川省一所名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重点中专上学,学了3年,算是工农兵学员。

当时他心里面觉得,工人、农民、解放军,有这样的一些群众组成的学员,心里感到特别兴奋,他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第一次感觉到,读书是如此的快乐。

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属于工科学校,那里的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工厂里面实习,所以这段时间刘永好学会了很多有关机械的基础知识,比如画图、设计等,同时也进行了很多机械实践活动。他毕业后留校任教,教的是机械和电子,这两门都是他喜欢的课程。

刘永好所在的学校四川机械管理干部学校经常要对一些大型企业的、中央级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进行短期培训。刘永好担任的课程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刘永好还买了一台计算机,为学校建了计算机室。

为了帮助刘永好搞好教学,大哥刘永言带头,率领四兄弟一起动脑筋设计了一个音响,那个时候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扩音器、音箱之类的东西,这样,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他们给这台音响起名叫"新意音响"。

这时候正好赶上四兄弟萌发了下海创业的想法,于是,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创办电子工厂。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双方五五分成。这件事情很快报到公社。公社书记大发脾气说:"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刘氏兄弟的建厂美梦胎死腹中。

后来,每次提到这件事,刘永好都深表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