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刘永好兄弟 刘永好四兄弟创业30年

2018-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不算太长的中国当代商业史上,四川刘氏四兄弟联手创办希望集团,以30年之功,建成规模和实力均为国内超一流民营企业的案例,恐怕很难有出其右者.61岁的陈育新,是"

在不算太长的中国当代商业史上,四川刘氏四兄弟联手创办希望集团,以30年之功,建成规模和实力均为国内超一流民营企业的案例,恐怕很难有出其右者。

61岁的陈育新,是“言行美好”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和刘永好)中的老三,幼年时因家境贫穷过继给老家成都新津县顺江乡一位姓陈的木匠而改名。行事极为低调的他,实际上是四川希望集团最初的创始人,当年企业草创时期的拳头产品鹌鹑养殖和饲料,都是其得意之作。

“明年就是我们创业30年,该是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了。”这位浑身上下仍然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成功商人说。

艰难的决定

1977年,高考恢复。对时年28岁,已成家并有两个女儿的陈育新来说,这很可能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最后一次机会。

“文革”前上完学,只有初中文化的陈育新,短短八个月里自学全部高中课程,在乡邻的惊羡中考进了四川农学院。那段时间,他白天干活晚上补习,居然还挣得3000多工分。

大学毕业后,陈育新分配到新津县农业局工作。仅仅过了半年,当他看到同县“番茄大王”、“养殖大王”等专业户迅速发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给县里和农业局领导写了一份“申请停薪留职发展专业户”的报告,回到当年还未通公路、没有电灯的顺江乡,创办育新良种场,搞起鹌鹑养殖。

这是1982年底。很快,他动员均有公职在身的其他三兄弟(刘永言在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刘永行在新津县教育局,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下海”,希望集团由此起步。

与此同时,后来的福布斯富豪、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还默默地在四川眉山县一个水库里养鱼,苦苦思索规模化生产之路。直到1984年20岁时,他才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50元。号称中国鸡精行业创始人的严俊波,那时只是四川大凉山深处不为人知的普格县一家小农机厂的厂长,1985年27岁时有机会出国考察,第一次知道何为“鸡精”,回来后才踏上了创业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任何新鲜事物几乎都势不可挡。刘氏兄弟的鹌鹑生意火爆异常,引起连锁反应,据希望集团老员工回忆,“不少政府干部都在自家阳台上养鹌鹑,整个新津都是鹌鹑的味道”。没过多久,新津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刘氏兄弟当初投入的1000元,像滚雪球一样,第一年就变成了3000元,第二年变成1万元,到第七年(即1989年),他们靠养鹌鹑总共赚到了1000万元。

物极必反。1986年,新津县的鹌鹑养殖业终于从“发热”变成“发烧”,这个今天也只有30万人口的成都郊县,最高峰时,养殖鹌鹑估算多达1000万只。

身处旋涡中心的陈育新,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谨慎。他担心,鹌鹑养殖毕竟只是一个小产业,市场容量有限,如此发展下去,局面可能难以收拾。

对蜂拥而上的大小养殖户多次“规劝”无效后,刘氏兄弟公开散发一篇《告全县人民书》,提醒同行们注意“过剩”风险,同时毅然宰杀育新良种场的10万只鹌鹑。此举让他们至少少赚100万元,那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时隔多年,陈育新仍然坚信,那不是损失,而是必要的成本,如果当年他们坚持赚这100万元,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希望集团了。

“这是我们兄弟几个第一次思考企业发展如何与产业环境相协调,怎样保证企业家"安全"的问题。”陈育新说。

分家或裂变?

壮士断腕,让刘氏兄弟得以迎来一次转型的契机进军饲料业。

1987年底,陈育新与二哥刘永行共同研制出希望牌1号奶猪料,两个“泥腿子”的发明竟获得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不久,希望牌产品逐渐拓展到猪饲料、鸭饲料等。饲料厂的销售额呈现跳跃式上升:1987年卖了100万元,1988年1000万元,1990年,急升到6000万元。

也正是在1986年3月,刘汉元利用几年来养鱼积累起的资金,在家乡眉山县古老的小镇永寿圈出八分地,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渔用配合饲料厂。养殖业起家的川商两大领军企业业务同时转型,或许不完全是巧合,而更多是得益于他们对产业趋势变化的敏感。

1990年,历经“八年抗战”的刘氏四兄弟,名下总资产已达2000万元。当时,社会形势发生了一些波动,他们对政策前景看不准,甚至一度想将企业捐赠给国家。幸而在新津县政府支持下,这家刚刚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熬过了“姓资姓社”的大争论(工厂一度因为雇工超过100人面临强制关闭的命运)。

1991年8月10日,四兄弟在成都注册成立“成都希望有限公司”,陈育新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1年底,新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大关,同时完成利税1000万元。

1995年,这家壮大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标杆,第一次面临兄弟“闹”分家的痛楚。希望集团旗下分别成立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四大二级集团,刘氏四兄弟各自执掌一块。

年纪最小、名气最大的刘永好,在其不久前出版的传记《藏锋》中,首度披露了兄弟们两次分家的细节。

其实早在1992年,他们已有过第一次分家,当时刘氏兄弟四人对外口径一致:“不是分家,是明晰产权”。那一次确实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唯一的资产新津希望饲料厂,依然是四人共有的,并委托给三哥陈育新管理。

1995年第二次分家,实际上是刘永行和刘永好两人之间的事。大哥刘永言和三哥陈育新的企业,虽然仍属于广义的希望集团之列,但希望集团的主要资产,是刘永行和刘永好各自创办的公司注入的。当时刘永行坚持要分,其他三兄弟及妹妹刘永红却都不赞同,局面一度陷入僵持。

这一次,是四兄弟创业以来少有的摩擦碰撞。最终刘永好决定让步,按刘永行提出“一人一半”的划分原则,大致以长江为界,一南一北,刘永行开拓东北区域,刘永好开拓西南区域,各自拥有13间工厂,陈育新则负责在成都的“老基地”。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价值数亿元的资产,一夜之间分而为三。

1995年之后,刘永行的东方希望启动多元化投资,先后进入房地产、乳业、餐饮等领域,刘永好则涉足金融业。兄弟之间保持默契,拓展不同行业,避免业务冲突。尽管后来在饲料、房地产等领域有所交叉,四兄弟都不再多谈有关话题。

兄弟长与短

“言行美好”,加上妹妹的“红”,这些名字,多少带有他们出生和成长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烙印。刘永好曾解释说,他们兄妹几个出生前,父母就把名字定下来了,无非是期望他们会说话,能做事,心灵美。

如今,老大刘永言的大陆希望,已成为集能源、化工、建筑、旅游及金融投资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集团,老二刘永行的东方希望,从饲料行业向建筑材料、有色金属不断延伸,他本人则是国内百富榜前十的常客,老四刘永好与新希望的显赫名声,更无须赘言。

陈育新和他的华西希望虽然不事张扬,但实力同样雄厚。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主攻农牧业,涉足零售、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目前拥有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100多家,员工总数超过12000人。

在陈育新眼中,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大哥刘永言,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兄弟们遇到化工之类专业问题,往往都先要咨询他。

二哥刘永行在几兄弟中是公认最能干的,敢想敢做,非常勤奋。陈育新回忆说,早年他们一起养鹌鹑时,最难的就是催收欠款,但二哥一出马,通常很快就收回来了。

至于小弟刘永好,企业管理实务方面或许稍逊于二哥,但对外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得体,不能不承认那又是一种能耐,所以他才是“永好”。

讲到自己,陈育新说,我谈不上有什么特点,光从外表上看,个子比刘永行、刘永好矮,肤色比刘永行黑,但我有个优点,就是对能干的人从内心里非常尊重,愿意向他们学习,所以总会有很多人帮助我。

回顾近30年来打出的这一番事业,陈育新总结的要诀是八个字:兄弟有情,平稳发展。

与国内其他民营企业家相比,刘氏兄弟的最大特点,可能就是稳健和谨慎了。陈育新说,我们从农业起家,农民的钱最难赚,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据他透露,现在兄弟几个公司旗下的农业相关业务,实际利润也就在3%到5%之间。

“利润低于3%,企业很难长期生存,但一旦利润偏高,比如超过10%,就不正常了,因为这不符合农村市场的现状。”他说。

“交班”成挑战

刘氏四兄弟中,大哥刘永言现年66岁,二哥刘永行63岁,比陈育新仅小1岁的刘永好,今年9月也年届60了。

日前,刘永好的女儿,31岁的留美海归刘畅当选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当被问及是否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接掌新希望帅印时,她的回答很委婉:“我只能说,现在我在新希望做事情,未来有接任董事长的可能,但并不是百分之百。”

接下来她的话更像一句外交辞令:“届时公司需要怎样的掌门人,谁就是公司的掌门人。”

而陈育新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生活,他更注重培养职业经理人。他说,不管是子女,还是职业经理人,我主要看哪种选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最有利,不一定非要家庭成员接班。

“有人担心职业经理人(管理家族企业)容易出问题,但我最关心的,是他们怎么做好,而不是做好了以后怎么样。”陈育新说。

“交接班”这个中国当代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会绊倒屹立潮头30年不倒的“言行美好”四兄弟吗?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