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烈青岛办事处 熊希龄晚年接受沈鸿烈邀请来青岛开办慈幼院

2017-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熊希龄晚年接受沈鸿烈邀请来青岛开办慈幼院热播电视剧<打狗棍>中有一位通情达理的热河都统熊希龄,几次帮主人公戴天理解围,虽然剧中戏份不

原标题:熊希龄晚年接受沈鸿烈邀请来青岛开办慈幼院

热播电视剧《打狗棍》中有一位通情达理的热河都统熊希龄,几次帮主人公戴天理解围,虽然剧中戏份不多,但历史上的熊希龄却有着传奇的一生。他少年时被称“湖南神童”,青年时期参与戊戌变法,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上世纪三十年代,离开政坛投身慈善事业的熊希龄受沈鸿烈之邀,来青岛建立慈幼院,被青岛的风光吸引计划长居青岛,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熊希龄一家才转居香港。

“湖南神童”14岁中秀才

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在湖南凤凰县的文星街出生,这位日后被尊称为“熊凤凰”的才子,家里并非书香门第,而是个三代从军的行伍世家。熊希龄的父亲熊兆祥从军时,正值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提倡文人治军,以理学管治人心,要求军人“上马能提刀杀贼,下马便训练士卒”。熊兆祥因对曾国藩极为仰慕,自己又是一介武夫,便将光耀门庭的愿望寄托在长子熊希龄身上,对他严加管教,希望日后他能凭借科举走入仕途。

关于熊希龄的出生,作家杨雪舞在《民国总理档案》一书中写道: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熊希龄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啼哭声特别响,一条街上都能听见。邻居们前去熊府道喜说:熊老爷,这孩子哭声大,长大必成大器。

据说当夜满街清香扑鼻,人们断定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清官。熊希龄很争气,小小年纪就因天资聪颖闻名乡里。据说他6岁启蒙,有“闻一知十”的天赋,一本《三字经》,只用三四天时间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而且时常向老师提出对于书中问题的疑问,要求解答。

在私塾求学时,先生曾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熊希龄稍作思索,即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先生惊赞:“经纶之才也!”先生命学生各自绘画一幅,并题相应诗句,熊希龄独画一株棉花,枝叶俊秀,蓓蕾初绽,题句“此君一出天下暖”,先生一下惊愕:“此画堪称上品”。

因他文采斐然、禀赋出众又勤奋好学,在少年时代就被誉为“湖南神童”。先生惊叹他的才气,用一副嵌字联写道:“希有奇才,凿水窥天成妙句;龄虽幼小,登科及第占鳌头。”

熊希龄7岁随父亲回到沅州府芷江县的祖父身边,经过多年苦读,1884年,熊希龄年仅14岁便中了秀才,这不仅对世代行伍的熊家来说十分荣耀,在湘西也是凤毛麟角。此后,熊希龄又到芷江县的秀水书院继续深造。

1888年,熊希龄结识沅州知府朱其懿,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熊希龄的聪明才智深为朱其懿所器重,朱保送熊至长沙湘水校经学堂读书,在这里熊希龄眼界大开,学业突飞猛进。1891年,21岁的熊希龄参加本省乡试,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由此,年轻的熊希龄一举成名,誉满三湘。1892年,熊希龄参加进士考试,会试得中,但由于当时殿试要求馆阁体,而熊希龄此类书法不佳,便决定暂不参加殿试,先回去练字,等待下一次殿试。苦练两年后,熊希龄终于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

说朱其懿改变了熊希龄的命运,不仅仅是因为赏识他的才学,为他提供深造的平台,这位爱才的知府还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嫁给了他。

差点成为“戊戌七君子”

正在熊希龄事业、爱情一帆风顺之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熊希龄和当时一切进步的士大夫一样,强烈感到非变法不能图存,非变法不能救亡。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较为开明,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梁启超等齐集湖南,维新气象较浓。

熊希龄见在京无所作为,遂离京返湘,旋即被陈宝箴委任为时务学堂总理。除主持校务外,还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份报纸《湘报》,在熊希龄看来,报纸是开启民智的最佳利器,是宣传变法最好的平台,他为此四处奔走,百般筹划,凡事亲力亲为。

据作家金满楼在《民国原来是这样》一书中描述,《湘报》的舆论声势在守旧派中间造成了极大恐慌,他们纷纷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及湖南巡抚陈宝箴,攻击熊希龄等人“以夷变夏”“动摇国本”,犯下的是杀头的罪行。原本支持维新的陈宝箴在读到这些上书之后也不免大惊失色,他随即转告熊希龄,令其收回纠正。

由于熊希龄不肯照办,陈宝箴便停发了每月拨给《湘报》的200两银子,令其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财源被断,熊希龄只好离开了《湘报》。

熊希龄在湖南参与维新业绩突出,被光绪皇帝看在眼里,1898年8月,光绪曾电诏熊希龄入京觐见。他打点行装,先把妻子安顿到衡阳知府朱其懿那里,再返回长沙,然而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

同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熊希龄这个维新积极分子被视为康梁党徒,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后来熊希龄回忆这一节时对人说:“向非一病,当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熊希龄的维新事业至此止步。

复出政坛变成香饽饽

维新变法失败后,熊希龄匿迹衡阳、沅州等地闭门读书,直到1902年,大舅子朱其懿出掌常德府,请他出山办理西路师范学堂,熊希龄由此引起了湖南巡抚赵尔巽的注意。金满楼在书中写道:赵尔巽对熊希龄的才能极为赏识,他在1903年底上奏朝廷,恳请对熊希龄“免予严加管束”,一举解决了熊希龄的政治问题。

不久,赵尔巽上调为户部尚书,继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又改派熊希龄办理实业,使得湖南的丝织业和瓷器制造业一度领先全国,成绩斐然。

1905年,赵尔巽被任命为盛京将军,他上任前的第一件事便是将熊希龄调入幕中;而这时清廷又组织了宪政考察团,准备赴欧美考察宪政,前湖南巡抚端方也名列考察五大臣之中,他当时也请调熊希龄为考察团的随行参赞。这下,熊希龄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他又不能分身,最后因考察宪政事大,赵尔巽只好放弃,但他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熊希龄必须在国外同时考察实业,回国后再加以重用。

当年年底,熊希龄随同端方等人出洋考察,先后访问了日、美、英、法、德等国。此行中,熊希龄的任务最为繁重,因为他不但要考察各国宪政及实业情况,而且整个考察团的条陈、奏折乃至最后的考察报告都要由他来负责。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熊希龄在考察完德国便先于考察团回国,以完成向朝廷交差的考察报告。

据说,熊希龄早在出国前便找了当时在日本的杨度及梁启超,让他们帮忙完成这份宪政报告。换句话说,最后上交给朝廷的考察团报告,实际上由杨度、梁启超和熊希龄三人合作完成,特别是宪政理论和计划这一块,更是得益于杨度、梁启超二人的援手。

回国之后,赵尔巽立即将熊希龄征调到奉天,任命他为奉天农工商总局局长,担负着发展东三省实业的重任,逐渐有了“理财能手”的声誉。次年,赵尔巽改调四川总督,熊希龄因为已经在上海安家,因而决定不再跟随赵尔巽入川。消息传出后,同为湖南老乡的江苏巡抚陈启泰、两湖总督端方、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之一载泽纷纷延请熊希龄,可谓是炙手可热、红极一时了。

成为内阁总理遭袁世凯利用

复出政坛这几年,熊希龄算是一路顺风顺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熊希龄已经升为二品大员,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币制专家和理财能手。民国初立时,熊希龄曾一度入唐绍仪内阁当财政总长,后唐绍仪与袁世凯闹翻,挂冠而去,熊希龄也只好连带辞职。

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提名熊希龄来组阁,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时,民国政府实行共和制,进步党是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黎元洪是进步党的理事长,熊希龄当时是进步党的理事。

”鲁海介绍,袁世凯之所以提出让熊希龄来组阁,只是想借用熊希龄进步党理事的身份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熊希龄在进步党中并不是党魁,而且任热河都统期间,对发生在热河行宫的盗宝案有说不清的嫌疑,袁世凯生平最喜欢利用有弱点的人,认为只要抓住把柄就可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他只是想利用熊希龄打击国民党,排斥异己分子,逐步实现个人称帝的野心,为自己复辟帝制扫清障碍罢了,被蒙在鼓里的熊希龄就这样走进了袁世凯的陷阱。

熊希龄答应担任内阁总理以后,打算组建拥有一流人才成员的内阁。他本着“不管党不党,只论才不才”的原则拿出一份内阁成员名单:熊希龄本人出任总理、孙宝琦任外交总长、朱启钤任内务总长、段祺瑞任陆军总长、张謇任工商总长、周自齐任交通总长、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刘冠雄任海军总长。

因阁员均为各界名流,所以熊希龄的内阁又被称为“名流内阁”或称“第一流”的人才内阁。按理说,如此豪华阵容,熊希龄和他的内阁成员一定大有一番作为,但袁世凯却不这样认为。袁世凯的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先举行正式的总统选举,正式当上大总统之后,内阁这个工具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为了不让自己背上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历史骂名,袁世凯再次以政治讹诈的手段,用事先精心罗织好的所谓“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案”,逼迫熊希龄副署(正式法令或文书上有关负责人在正职人员签署之后连同签署,谓之副署)了他早就准备好的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命令。

直到这时,熊希龄才发现自己中了袁世凯的计,但一切都晚了。副署了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命令之后,熊希龄在袁世凯眼里也已经没有了价值。于是袁世凯再次拿出他的杀手锏,用“热河行宫盗宝案”把熊希龄逼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