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查理 地理组李明霞“行知杯”教学反思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的重点内容,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为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绘制、探究、质疑洋流分布规律;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自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我的总体思路是:

观察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归纳太平洋等海区洋流分布模式;整合、绘制洋流分布模型;创新、完善洋流分布模型;质疑模式图中的西风漂流(性质),赤道逆流(位置),南半球中高纬洋流(分布)

    本节课教学中我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老师主导、探究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画(作图),动口说(总结规律)动脑想(积极探索)。从课后的学生做练习的情况看,师生共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我引入了漂流瓶的故事,引入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2、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洋流性质时,我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理解了寒流暖流的定义后,我用判断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并附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点。然后用"墨西哥湾暖流"这个能量巨大的洋流过渡到洋流分布成因,顺理成章。

   3、在学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盛行风分布导出洋流模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教材画出太平洋海区表层洋流的分布,绘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探究洋流分布规律。

然后对比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差异,进而发现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特殊性。最后通过图解,带领学生分析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规律,答疑解惑就水到渠成了。

4、在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这一部分,我直接显示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分布模式图作以对比,让学生探究发现模式图和实际洋流分布图的差异,质疑洋流分布模型,最后总结归纳出实际的洋流分布规律,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刻领会。

三、教学效果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观察、绘图、探究、发现、质疑、归纳为主线,总体能体现多活动、快反馈的理念,故事引发学习兴趣,即时知识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但是,课堂总体感觉不够紧凑,例如,学生自主学习完寒暖流性质之后,我的预想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迅速做出四个判断题。

结果,事实学生对寒暖流的性质定义理解不够,加上引导不够精练,导致后面时间上有些紧张,在总结完洋流分布规律之后,课堂练习巩固不够,显得仓促。

另外,在引导学生在白板上绘制太平洋洋流分布图时,虽然我已经按我的预设先在课件图上标出了纬度,以减轻画图难度,但是由于本知识点实在总结洋流规律之前,仅凭学生的观察画图,加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本身就比较复杂,更增加了绘图的难度,在这一模块作为教师的引导不够,可以进一步界定太平洋区域,然后比较大西洋只需画出大致的洋流方向和性质模式即可,无需把每条洋流分布都画出来。

如此就可以使课堂更为紧凑精练,学生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较充分的把握,理解并掌握画图的意图,摸索出洋流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