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李海洋 张景辉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抢抓机遇 努力实现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目标 "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重要发展极,肩负着发挥甘

抢抓机遇 努力实现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目标 “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重要发展极,肩负着发挥甘肃东部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陇东南及毗邻地区加快发展的重任。

”这是两会期间记者在与天水市市委书记张景辉交谈中他常说的一段话。天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天水越来越彰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天水的优势是什么?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在两会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了面对即将来临的“十二五”时期,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天水市将如何应对新一轮的挑战,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羲皇故里天水正面临和彰显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资源优势 记  者:天水位于甘肃省东部,应是甘肃发展的“东翼”,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重要发展极。

请问,在“十二五”时期,天水市的发展机遇有哪些? 张景辉:“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天水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必将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继续扩大内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具体支持的政策措施分解到国家各部委,有利于全市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间的交流协作将更加密切,有利于天水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城市在重点产业发展上加强互动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另外,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天水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国家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明确提出甘肃省要着力打造的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涉及我市的有2条半,这对于全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记  者:仔细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不难发现天水是甘肃省惟一入选的城市,是什么原因和优势,让天水成为惟一入选的城市?  张景辉:能入选关中——天水经济区我们很荣幸,天水老百姓也很高兴。

大家知道,天水是羲皇故里,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同时,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们甘肃东部的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它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天水作为过去国家规划三线建设时期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基地,从目前情况看,天水工业已经形成了机床制造,电工电气,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体系,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应是我们的产业优势。

从区位优势看,天水是甘肃东部的交通枢纽,陇海线,丝绸之路,这是我们都知道的,特别是我们国家目前几个重要的交通干线,把天水作为一个重点,甘肃也在实施以天水为主的交通大会战,天水的区域优势,为发展物流业,发展经济贸易方面,提供了很多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天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天水作为秦文化的发祥地,又和关中地区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常讲,关中——天水都是渭河流域——黄河流域,吃着一河水——渭河水,走着一条路——丝绸之路,过着一座桥——亚欧大陆桥。

关中——天水这一块,是我们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这是我们入选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天水市在产业和资源上形成并彰显着工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资源丰富、农林特产众多、区位优势突出、自然生态良好、历史文化丰厚、人力资源充足等七大突出优势。

打造城市品牌必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记  者:那么,未来天水市在这个产业经济带上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景辉:我们要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发展机遇,连接陇东南,融入大关中,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天水作为甘肃陇东南中心城市的地位,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把天水打造成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加工城市,陇上最佳宜居城市,国家级重点旅游城市。

这是我们对天水城市发展的定位。 记  者:根据这样的城市定位,天水市在“十二五”期间希望达到怎样的经济目标? 张景辉: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力争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速和全省平均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内。

到“十二五”末,全市GDP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2%;大口径财政收入100亿元以上,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

5%。 记  者:如何才能实现以上的奋斗目标,请您谈谈具体的思路? 张景辉: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历史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全力实施省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

我们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记  者:您之前提到“工业强市”,请您谈谈具体的措施? 张景辉:工业强市就是要狠抓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县区工业园,要全力抓好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使园区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工业项目建设上,要重点实施好一批引大引强的工业项目,积极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狠抓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天水科技企业孵化大厦建设,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努力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

记  者:天水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在农业方面,该市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的?     张景辉:加快“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总体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为龙头,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把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果园面积达到350万亩,蔬菜面积160万亩,畜禽饲养总量2750万头只。

二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逐步缩小农村贫困面,力争“十二五”末使农村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

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做大“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年输转劳务人员7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0亿元以上。

    记  者: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是考验执政者能力的要求之一,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景辉:天水市的发展规划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它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设定上,在产业基础的发展上,充分考虑了这个区域内的环境。

我们引入的工业都是没有污染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发展工业企业,还要发展旅游业。所以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记  者:天水有着“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的美称,请您谈谈,在未来五年里,天水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张景辉:我们要加快“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不断壮大商贸旅游业。

按照省上把天水建成东翼连接周边省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围绕“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深入开展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提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水平,积极开发寻根祭祖、百里生态观光、佛教石窟艺术、自然景观风情、高新农业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深度开发,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实现新突破,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天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亿元,相当于GDP的14%,年均增长25%。

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加快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两个现代物流园区和陇东南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新建一批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和便民超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体系,提高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的辐射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记  者:区域经济协调是大家一致担心的问题,我们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行政单位如何去协调发展中的矛盾呢?     张景辉:首先,国家层面上加强指导,在政策上能够明显让我们感受到这确实是国家战略;其次,是要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就是要尽快建立部、省际的常设协调机制,研究推动规划实施。第四是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以及辐射区都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尽快地联动起来。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