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家谱 【学家谱品家训】遂宁张氏家谱:历经风雨 传承文化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遂宁张氏族谱>系木刻线装本,共4卷.300余页,约10万字,详细记载了遂宁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民国十三年(1924)来近600年的遂宁张氏家族

《遂宁张氏族谱》系木刻线装本,共4卷、300余页,约10万字,详细记载了遂宁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民国十三年(1924)来近600年的遂宁张氏家族世系、事迹和发展史,内容丰富,价值巨大,为研究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及其家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现将遂宁张氏修谱简史、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主要内容和重大价值作用等作一初探,以供研究明清历史、文学史和中国家谱的专家学者参考。

张氏家族 历次修谱

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事迹的书,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宋代文天祥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史以记一代之兴废;志以记一邑之事实;谱以记源流昭穆,所系并重,乌得以忽之哉!”古人认为修纂家谱是家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甚至还认为“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

”遂宁张氏,为蜀中望族。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入川至今600多年来,先后修谱7次之多,今将历次族谱编修、存佚情况简介如下:

明代正德本《张氏族谱》,遂宁张氏入川始祖为张万,明洪武二年(1369)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绿柳村迁蜀,卜居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大樟树湾(即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大樟树湾)。至明正德(1506—1521)时,已历140余年,子孙繁盛,科第蝉联,成为遂宁望族。

入川第3世祖张赞,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其次子张猷,为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张氏族人中张伦为天顺二年(1458)进士;张睿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张纪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

张睿为工部尚书黄珂(遂宁人)之岳父、女诗人黄峨之外祖父。因明代遂宁张氏科甲兴盛,朝廷旌表其门曰:“科第世家”。正德年间修纂了张氏入川以来第一部族谱,即正德本《张氏族谱》,谱后有明代遂宁名人、工部尚书黄珂,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二人所作《跋》语。该谱传至明末清初,在战乱中被毁。

清代雍正本《张氏族谱》,清代雍正初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1649—1725),有感于张氏旧牒无稽,遂率长子张懋诚(1667—1737)重修族谱。其资料来源于张鹏翮任浙江巡抚时,其伯父张耀(1623—1698)口授。

雍正三年(1725)上元日,张鹏翮在其“怀冰雪堂”带病撰《序》云:“张于姓最著,自黄帝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此吾张始之矣。迨其后显于周,盛于汉唐,望于清河,蔓于晋楚间,其详见于世系。

而家于遂宁之慧云山(即黑柏沟)者,则自明初万公迁蜀始之矣。数传后,子孙繁盛,科第蝉联,德泽绵远,称世家焉。旧有族谱,毁于兵燹。今余老且病,率长子诚(张懋诚),共襄而集之,存此大略,使子孙知吾家之所自始,是尊祖、敬宗、敦本、合族之意也。

……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不亦美乎?伏床口授,嘱而笔之,用以书诸谱端,而为之序。”一个多月后,即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九日,张鹏翮就与世长辞了。该谱今佚。

清代乾隆本《张氏族谱》,清代乾隆初叶,张鹏翮之侄张懋恭(生于1688年,字谦一)辑订,仅肇定规模。该谱断自张氏入川第六世祖张惠(私谥三多先生),故又称《三多谱》,今无存。

嘉庆本《张氏族谱》,该谱于嘉庆十一年(1806)至十二年(1807)间,由著名诗人张问安(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重事倡修,而成于张问莱(1775—1838,张问安弟)、张问诗(1783—1848,张问安堂弟)两人之手。

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张问安撰《序》云:“张姓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吾宗实为留侯(汉代张良)裔,望出清河。自迁蜀以来,凡十有五世,子孙繁衍,散处乡邑。

先文端公(张鹏翮)抚浙时,曾手订《族谱》。其时子姓寥寥无几。族祖谦一公(张懋恭),继加辑定,于生卒、婚嫁又多略而不详,使不及今修之,更历数十年,所谓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几何不至于途人也?……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观吾谱者,孝悌之心,亦可油然而生矣。”此谱今佚。

清代光绪本《遂宁张氏家乘》,清光绪九年(1883),距嘉庆修谱已70余年,生丁渐众,旧帙无凭,张知雄(1821—1887)与堂弟张知铨(1827—1899)两人复事纂修,光绪九年仲冬重刊,板存家塾。张知雄于光绪九年仲秋撰《序》云:“吾族前谱作于明正德时,有黄简肃(黄珂)、席文襄(席书)二公跋语。

逆献(张献忠)后,荡焉无存。先伯太高祖文端公(张鹏翮)抚浙江时,欲修家谱,奈雨残烟烬,旧牒无稽。其先世之字讳、茔墓,仅得之于八世伯远祖栋寰公(张耀)口授,厥后告成,惟存大略。

洎乾隆初叶,叔高祖谦一公(张懋恭),继加辑订,亦仅肇定规模。嘉庆丙、丁间,先堂伯亥白(张问安)先生重事倡修,而卒成于旗山(张问莱)、兴甫(张问诗)两世父之手。

生丁渐众,往帙无凭,其记载间多舛略,今又七十余稔矣。……今与堂弟西垣(张知铨)复事纂修,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别派,书婚配以正其始,录卒葬以考其终。……兹吾张居遂阅历两朝,要皆本忠孝传家,诗书继绪,所愿后来之辈,丰种而厚获,积和以致祥。上追步明季之崛兴,次绳武于国初之鼎盛。承承继继,绵世泽于无替焉。是则余之所愿也夫。”该谱今存。

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光绪九年(1883)遂宁张氏纂修族谱后,历41年,即民国十三年(1924),由张鹏翮第八世孙张崇阶(字晋升,号级仙,生于1868年)纂修了《遂宁张氏族谱》。此前,清代末叶,张氏族人曾提议重修族谱,公推张知廓(1852—1919,号容垓,著有《砾存小草》4卷)主任其事,后因国体改革,遂尔搁置。

至民国十三年(1924),张崇阶董理其事,纂修成《遂宁张氏族谱》,共4卷8册。张崇阶在1924年农历五月六日撰序云:“吾族之谱自清光绪癸未(1883)芥史公(张知雄)修纂后,迄今四十一年矣。

其中丁口之增添,历年之卒葬,子女之婚娶,暨宦商之流寓四方者,不知凡几……,吾家之谱,自雍正以至光绪,凡经四修,分门别类,规模业已大备。

今兹之役,亦惟循途守辙,广为搜罗。前谱之未备者,增之;后所添之丁口,益之;先正之典型其在,后人之依据有自,不敢妄参己见,别树旗帜也。惟吾张自迁遂以来,已五百余年矣,其云礽之繁衍,人才之崛起,科第之蝉联,皆祖宗积德累仁所致也。

凡我子孙披籍而溯前型,务当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庶可上步祖武,不愧为廉吏儿孙云。”该谱刻制精良,内容丰富,已著录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中。南京大学图书馆、遂宁市博物馆、遂宁市档案馆以及遂宁、蓬溪等地张氏后裔处有藏。

1989年本《增修张氏族谱》,该谱上距民国谱65年,为民国谱的续修本,上接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下迄于1988年冬。纂修人为张鹏翼(张鹏翮之弟)第10世孙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农民张清廉。本谱记载了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樟树湾、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遂宁小东街御书楼、仁里镇乘龙院、北固乡玉堂寺、新桥镇象山等地入川始祖张万第17至21世后裔,男丁400余人。

全谱16开57页,1989年3月刻写油印本,挂漏多谬,价值不大。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弘扬传承历史文化

张勤望(张船山之祖父)为其父张懋诚撰写的《通奉公行述》(因张懋诚官至通政使,晋封通奉大夫);张勤望为其母撰写的《罗太夫人行述》(罗太夫人为四川阆中人,生于1669年,卒于1731年,举人、山东青州知府罗大美之女,张船山之曾祖母);张勤望为其妻撰写的《岳太恭人行述》(岳太恭人,生于1695年,卒于1726年,四川南江县人,进士、翰林院检讨岳度女,张船山之祖母);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人为其父亲张顾鉴撰写的《朝议公行述》(因张顾鉴官至云南开化知府,诰授朝议大夫)。

通过这些行述,可以对张鹏翮至张船山五代人之事迹详细了解。

注历史文化新鲜血液,发挥族谱重大价值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谱,不仅以其庞大、丰富、广阔的纪事而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而且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功能,理所当然地发展成为与历史学、方志学并驾齐驱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大师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事也。”当代学者武新立先生说:“收藏宏富的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诸学科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寻取依据,它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概括起来,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有如下数端:历史人物研究价值 、教育史料价值、对研究四川史、移民史、巴蜀文化和遂宁地方史有极大价值。(唐舒 罗娅 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