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刘文西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2018-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当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100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发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是啊,细细端详,慢慢品味,其笔触是那样的细腻,那般的洗练;形象又是这般的丰满,如此的传神.欣赏着.欣赏着--人们对满脸充盈慈爱的领袖油然而生出无限的敬意.著名画家刘文西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欣赏之余,人们关注的则是其设计者了.一个不深刻了解毛泽东的人,一个没有深厚生活积累的人,一个没有精湛艺术功底的人,是无以肩负这一重任的.是的,担纲此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有着酽酽领袖情结.

       当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100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发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是啊,细细端详,慢慢品味,其笔触是那样的细腻,那般的洗练;形象又是这般的丰满,如此的传神。欣赏着、欣赏着……人们对满脸充盈慈爱的领袖油然而生出无限的敬意。

著名画家刘文西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欣赏之余,人们关注的则是其设计者了。一个不深刻了解毛泽东的人,一个没有深厚生活积累的人,一个没有精湛艺术功底的人,是无以肩负这一重任的。是的,担纲此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有着酽酽领袖情结、享誉海内外的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刘文西。

著名画家刘文西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播撒希望满目春

       刘文西,出生在著名的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州一个叫水竹安的小山村。那里山峦绵绵、水流淙淙,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地。孩提时代的刘文西,在青山绿水间放牧、割草,耳濡目染,早就为大自然造化的诗情意趣所陶醉,他要捕捉灵感,他要抒发情感,他要用画笔为家乡亮丽风景增色添彩,他要用画笔尽情讴歌家乡纯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著名画家刘文西 记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

刘家自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父母见儿子有此心意和志趣,1950年他们把儿子送进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在那里,刘文西学得有滋有味,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不待言。

       1953年,从上海育才学校毕业的刘文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在老院长潘天寿大师的亲切教诲下,凭着他浩远的志向、聪颖的天资、特别的悟性、勤奋的钻研,刘文西治学弥笃,学艺日长。

       1957年,刘文西面临毕业创作。到哪里去搞毕业创作“到延安去”对革命圣地早就向往的刘文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第一次来到延安,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婉转的信天游、火红的山丹丹……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这位青年学子。

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令他豁然开朗的是,这里不仅有适合于绘画艺术的环境和人物,更重要的,这里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机关曾在这里住过13年,指挥了抗日战争和前期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生活、战斗的足迹。这块黄土地,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是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有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四周出奇的静寂空灵,正当他凝眸远视、笔走如神之时,突然,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鞭,一位纯朴、憨厚的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牧羊老人和那可亲可敬的笑容,霎时令他眼前浮现出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交谈的画面。

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久久的情感积淀终于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一年之后,大幅素描《毛主席与牧羊人》毕业习作在浙江美院引起轰动。也就是从这时起,刘文西萌发了永远把陕北作为创作基地的念头,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更令刘文西兴奋的是,毕业习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在《解放军画报》公开发表以后,竟赢得了叶剑英元帅的肯定和好评。叶帅对画报总编说:“这幅画画得好,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就是这样的气质和神态,一点不错。

”当画报总编将这一评价转达给刘文西时,刘文西真的喜出望外、备受鼓舞。根据画报总编的指点,刘文西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又重新创作了一副《毛主席与牧羊人》,并通过延安时期任毛泽东警卫员而其时任中央美院附中校长的丁井文先生,将画作转赠叶帅。

       阅尽黄土耕耘勤

       1958年,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抱着满腔的热忱,带着美好的憧憬,从此真正开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

       是宝库,就要利用;是宝藏,就要挖掘。刘文西深谙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就必须深入人民,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找寻艺术创作的灵感。从1957年第一次到陕北,四十多年来,刘文西已去过58次,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走访了上千个村庄,结交了数百个农民朋友,速写了两万多张画稿,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中国美院教授李琦曾说:“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话,那么,解放四十多年来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

”在陕北,很多人曾见过一位到处画画的人,他穿着一件破棉袄。可又有谁会相信,这件破棉袄是他特意用自己的新棉衣向一位羊倌换来的。这难以置信的事实,自是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情操和风格,折射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忠实和质朴。

       自然,深入生活要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与其到处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一点,解剖麻雀,真正有所收获。四十多年里,刘文西始终把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作为基地。

在那里,刘文西自然“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他一进村子,就走东家、串西家,不仅为大家作画,还帮助解决家庭纠纷;到了工地,挽起袖子就与大伙儿“哼唷哼唷”地干;到了老乡家就热乎乎聊天儿,盘起腿就一起香喷喷吃饭;春节到了跟着秧歌队,看粗犷的农民悠然起舞;正月十五,看串串花灯映红黄土高坡。

刘文西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更爱这里的人们,爱他们的勤劳、敦厚、豪放。

他说:“我最喜欢陕北人的性格,他们不为艰难困苦而折腰,很坚强。所以我喜欢生活在他们中间,我感到很愉快,特别的亲切。很多时候,经常会打动我的心,所以我的创作欲很强,很想把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体现出来。

”是啊,腰鼓、窗花、民歌,陕北的一草一木,人民的一颦一笑,自令刘文西留恋,越去越想去,时间长了不去,他就会觉得心里空得慌,于是乎,《拉家常》、《祖孙四代》、《解放区的天》、《山姑娘》、《黄土情》……等作品,便相继诞生。

       刘文西自把陕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止一次地到陕北老乡家过年,把乡亲们当作养育自己的父母。然而,他回浙江老家过年仅仅只有几次。要知道,每临春节,年迈的老母亲可在念叨着儿子的名字,盼着儿子归来哟从小与刘文西一起玩耍长大的堂哥、原浙江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茶人刘祖香,自打堂弟去了陕北,除匆匆见过几面而外,只能从电话中保持热线联系,叙谈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