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公园 《布衣于成龙》的创新之处

2018-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布衣于成龙>(编剧郑怀兴,导演曹其敬)的成功,首先在于艺术上的创新.该剧的创新,凸显了戏曲艺术的特点,使戏曲艺术回归了本体,展示了戏曲艺术之美.可以说,该剧的创作为中国戏曲的创新性尝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于成龙公园 <布衣于成龙>的创新之处戏曲艺术的创新是艺术家们始终追求.探讨与实践的目标,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有新意的戏曲作品.但近年来,有些戏曲剧目的创新似乎忘记了"艺术创新"的本质,甚至有些本末倒置,引起人们的不满.在这方面,<布衣于成龙>的创作

《布衣于成龙》(编剧郑怀兴,导演曹其敬)的成功,首先在于艺术上的创新。该剧的创新,凸显了戏曲艺术的特点,使戏曲艺术回归了本体,展示了戏曲艺术之美。可以说,该剧的创作为中国戏曲的创新性尝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于成龙公园 《布衣于成龙》的创新之处

戏曲艺术的创新是艺术家们始终追求、探讨与实践的目标,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有新意的戏曲作品。但近年来,有些戏曲剧目的创新似乎忘记了“艺术创新”的本质,甚至有些本末倒置,引起人们的不满。在这方面,《布衣于成龙》的创作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具体地说,一是剧作内容所体现的文学性,以及作品所具有的当代意识;二是舞台呈现的戏曲化;三是演员表演的美学意蕴。

于成龙公园 《布衣于成龙》的创新之处

其一,《布衣于成龙》文本创作的成功在于选材的智慧,剧作家郑怀兴在查阅大量有关于成龙的资料后,选取了“于成龙革职查办时,遇黄州民变,于成龙认为是地方官吏贪腐导致官激民反,便主动请命,以招抚的方式使百姓归顺,从而阻止了以清军围剿带来的社会动荡”这一段生活经历。

于成龙公园 《布衣于成龙》的创新之处

从普通人的视角描写历史人物于成龙,突出他一切为民众着想的民本思想,“善待百姓不欺天”的一颗赤诚之心。但该剧的创作并非要迎合什么,主要是写“人”。因为剧中写了清官于成龙,便暗合了“反腐倡廉”的主题。

不仅于成龙的“为民”顺理成章地为官府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他的清廉正直也自然而然成为对那些以种种借口“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官府酷吏的一种批判。这是该剧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讲故事的手法突出剧作的趣味性是该剧突出的特点,如“为民请命”“智赚蠹吏”“单骑上山”“挡马阻剿”等情节的设置,不仅写出了于成龙与大将军尚善在对待“民变”这件事上的不同态度,尚善是不分青红皂白,主张一律剿杀;而于成龙则认为是“官逼民反”,是那些贪官蠹吏借收缴吴三桂散发的伪札而大肆搜刮民财,欺压百姓等恶行所致,因此他主张招抚,“收拾民心非凭剑,须赖官吏公与廉”。

以此突出于成龙为民请命、为朝廷分忧的拳拳之心,赞扬他“两袖清风苦亦甘,尚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品德,以及“君子进退总怀忧”“布衣亦可为国谋”的光明磊落的品德和不计得失、不惜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剧情设置有张有弛、起伏跌宕,以“三次喝酒”吐露于成龙的心曲。

而眇道长的安排看似“闲笔”,实则是闲笔不闲。眇道长每次出现都是在于成龙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不仅起到了与于成龙的思想、品格形成互补的作用,而且也使人物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增加了该剧文本创作的诗化意蕴。

第一次是于成龙被贬革职后回乡的路上,尽管于成龙不计名利得失,但一想到从此不能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惆怅——“怕只怕吴三桂叛乱殃及荆楚,害百姓不得安生陷逆流”。此时眇道长的唱“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正是对于成龙此时心境的“回应”,也为他之后应巡抚张朝珍之请,主动请命奔赴麻城,查案招安造反民众的行动作了铺垫。

第二次出现是于成龙斩杀酷吏邹克忠后,却遭到屈知县的诬告,使他陷入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

是眇道长的一番话——“腊梅冰雪迎怒放,圣贤绝处辟康庄”,解除了他的烦恼,增强了他为民请命的信心,“一己清廉休自满,普渡众生宿愿偿。生死我既已参透,士大夫从来有担当”。

第三次是在该剧的结尾,于成龙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不顾张巡抚的嘉奖和民众的挽留乘船离去,眇道长飘然而至,一句“北溟公,你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赞扬中蕴含着激励,空灵、诗意,韵味无穷,既是于成龙纯净如水人生道路的延伸,又是一次美的升华!

其二,该剧的成功在于舞台呈现的戏曲化。导演的舞台呈现是以戏曲化的手段使该剧回归了戏曲,凸显了整个演出的诗意美。整个演出就是对该剧文本形象化的过程,是对文本创作的一次开掘,也是对文本诗意化的又一次提升。同时也为表演拓展了空间,在特定的环境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诗情画意的舞台呈现深化主题、延伸主题。

舞美设计运用简约、空灵、诗意的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大幕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水画,浓墨淡彩之间透着一种清幽和雅致。

几块背板上下拉动,变换不同的场景与空间,以写意的创作收到了写实的效果。唱腔设计优美动听,突出了本剧种的艺术特点。如于成龙为招抚造反乡民骑骡上山时的3人舞蹈表演、于成龙月下独酌时吐露心曲的场面……都显示了音乐创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三,演员的表演是剧本形象化的艺术实践,是落实导演创意的舞台体现,充分展示了戏曲艺术的美学意蕴。

这是一台以情动人的戏。如果说编剧的创作为这个戏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导演的创作为这个戏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气氛,那么演员的表演则为这个戏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谢涛(饰于成龙)的表演最为出色,她在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对人物的激情与戏曲表演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把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个性相对接,用精湛的表演塑造人物,用创作的激情去开掘人物内心情感,演出了人物的纯洁无私和忧国忧民的铮铮铁骨,演活了人物心理发展的层次,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创造出美的形象,充分表现出于成龙在爱民与忧国、弱者与强权、为国与为家一系列矛盾斗争中的复杂情怀。

谢涛以充满激情的表演、优美的形体及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准确把握,演活了她心仪的历史人物于成龙。

“大清国想保得社稷永固,务必要待民宽治吏当严”。这是于成龙的心愿,也唱出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声。由此,于成龙这个人物不仅成功地“立”在了舞台上,也永远地留在人们心间。谢涛以高亢悲壮、慷慨激昂的唱腔将于成龙朴实为人、心系百姓的廉吏形象和不畏权势、不惜生死的人格魅力推向更深、更高的境界,也将全剧推向高潮,收到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谢涛的表演无疑提升了晋剧表演艺术的水平。

此外,梁忠威扮演的邹克忠,翟丽美扮演的杨玉贞,王波扮演的刘君孚,牛建伟扮演的张朝珍等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演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该剧的舞台演出就如一首抒情诗,在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蕴中让观众获得了艺术享受与思考的快乐。(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