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蔡元培辜鸿铭的关系

2018-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辜鸿铭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官场学究,最早是张之洞的幕僚.后来辜鸿铭进入了朝廷,入职军机处,成为朝廷高官.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相,在其任内,发动了对清朝的甲午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蔡元培辜鸿铭的关系伊藤博文图片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有过一次辩论.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伊藤博文从首相的位子上卸任了.伊藤博文从首相位子上退下来后,来中国游历.他很欣赏张之洞,就去湖北拜访张之洞.张之洞接待了伊藤博文,辜鸿铭作为张之洞的幕僚,也与伊藤博文见了面.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辜鸿铭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官场学究,最早是张之洞的幕僚。后来辜鸿铭进入了朝廷,入职军机处,成为朝廷高官。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相,在其任内,发动了对清朝的甲午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

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蔡元培辜鸿铭的关系

伊藤博文图片

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有过一次辩论。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伊藤博文从首相的位子上卸任了。伊藤博文从首相位子上退下来后,来中国游历。他很欣赏张之洞,就去湖北拜访张之洞。张之洞接待了伊藤博文,辜鸿铭作为张之洞的幕僚,也与伊藤博文见了面。

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蔡元培辜鸿铭的关系

当时辜鸿铭刚刚出版了《论语》,就将一本英文版的《论语》赠送给了伊藤博文,然而伊藤博文并不买账,他讽刺辜鸿铭,说孔孟之学在两千年前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过时了。

辜鸿铭对于伊藤博文的讽刺,巧妙地作出了反击,他说孔孟之学类似于算术中的“三三得九”之术,在以前是“三三得九”,到了现在还是“三三得九”。因此,孔孟之术到现在还是合适的。伊藤博文被反驳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辜鸿铭蔡元培 对辜鸿铭的评价 蔡元培辜鸿铭的关系

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的辩论是中日两国不同治国方略的辩论,当时的中国依然奉行儒学治国,而日本已经是按照西方的现代理念来治理国家。辜鸿铭虽然在辩论中赢了对方,但是国家在治理方面并未能赢得了对方。因此,辜鸿铭还是输了。在那个时代下,儒学已经过时了,无法挽救封建国家。

辜鸿铭学外语的故事

当谈起辜鸿铭时,很多人知道他有着超强的语言能力,他一生共学会了九种语言。其实辜鸿铭之所以有那么强的语言能力,和他的生长环境以及他的义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另外也与他个人的意志力、精神也有很大关系。辜鸿铭学外语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辜鸿铭画像

辜鸿铭先生出生在马来西亚西北部,而且是出生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重点是他还被这位名叫布朗的英国人认为了干儿子,由于他自己好学,也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他十岁的时候就随着这位英国义父去到苏格兰的一所当地著名的中学接受英文训练。

除此之外,布朗先生也经常在课后的时间段他进行种种指导,并且教他学习德文,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背诵一些名著,在他背诵熟悉之前,布朗先生不会告诉他意思,因为布朗先生觉得先知道意思会分散他学习语言的集中力度。辜鸿铭先生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将《浮士德》糊涂地背了下来,之后又相继背了一些名著,这为他之后的语言学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途径。

在1872年的春天,辜鸿铭先生进入爱丁堡大学继续学习。他在这里又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法语等多国语言,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背诵各个语言的名著,这些名著中有很多是很难理解的,每次当辜鸿铭先生觉得想要放弃时,他都会想各种方法坚持下来,这些都与他个人意志力有关。而且这也锻炼他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为他之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就是辜鸿铭学习外语的二三事。

辜鸿铭的子女有几个

关于辜鸿铭的子女有两种说法。一些史料中记载辜鸿铭的一生中,共孕育了一子两女,而一些资料中说,辜鸿铭仅育有一子一女。

辜鸿铭画像

关于辜鸿铭的儿子,有些野史说其是辜振甫,其实辜振甫并不是辜鸿铭的儿子。当时辜鸿铭初到台湾,在住所认识了才7岁的辜振甫。辜振甫自小聪明伶俐、勤于好学,辜鸿铭甚是喜欢,便教他学习外语,辜振甫也很喜欢辜鸿铭,辜鸿铭便把他当亲生儿子一般带在身边。

那么,辜鸿铭的亲生儿子究竟是谁呢?一些正史资料中有记载,辜鸿铭有一个儿子,名守庸,是辜鸿铭与日本的一个女子所生。传言他的这个儿子长相出众,又有才学,所以深得辜鸿铭的宠爱。可惜辜鸿铭的这个儿子60多岁就去世了,而且有些资料记载辜鸿铭的这个儿子一生无后,但是有些资料中又说他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此事至今仍颇具争议。

对于辜鸿铭的女儿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一些史料说辜鸿铭有一个喜欢女扮男装的女儿,一直都未出嫁。另一些史料记载辜鸿铭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是辜鸿铭的原配妻子所生,并且两女都与辜鸿铭一般天资聪慧,对于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天赋,而且性格上也与辜鸿铭相像,都比较清高、有原则。不过,许多经过考证的文学家们更赞成辜鸿铭育有一子两女的这种说法,然而辜鸿铭的子女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