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主要书法作品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陵县,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此碑原在东方朔故里(陵县神头镇)的东方祠,元代移至城内,清康熙六年(1667年)地震,碑身半截被埋在土中,至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始为热爱颜书的县令汪本庄挖出,并修碑亭保护之。1958年,德州地区又重修碑亭作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

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除了书法成就之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江西省任抚州刺史,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

是年四月,颜真卿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于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他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并刻石记之。非独记事,亦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唐刻石,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

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卷七定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年)书刻并立。石旧在陕西西安,宋元佑间石佚,下落不明。199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使得这一颜体的代表之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全称《大唐中兴颂》,作于公元771年,楷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上,时年六十三岁。刻于湖南祁阳县浯溪摩崖上,字径近14厘米,是楷书四大家颜书中少见的摩崖擘窠大字。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

《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作品(19张)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楷书,作于780年(建中元年),是年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授太子少师,并自书《自书告身帖》。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楷书四大家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著名艺术家黄裳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也。(《溪山集》)米芾也评其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的确,乞米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读乞米帖,可使我们得到双重享受,既领略了颜鲁公书法艺术的真谛,又受到其高风亮节的熏陶。

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非正非行,非篆非隶,开创了破体书法的先河。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名款;中间刻着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裴将军诗》。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

诗的全文是: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看了这兼有楷行籀篆,写得大气磅礴,挺然奇伟的刻字,使人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再是,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没行字二三四五,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

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都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难怪宋朝苏轼赞扬颜字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这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