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易经全集 傅佩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2019-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本文节选自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关于与人相处.交友原则的几篇演讲稿.傅教授认为人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一个''缘''字,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真正的友谊必须顺其自然,以共同的兴趣.类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接近的生活圈为基础.而朋友可以分为四等,即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交到好的朋友?傅教授认为可以从孔子的交友之道中得到启迪.傅佩荣讲易经全集 傅佩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交友从''缘'':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说到朋友,每个人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关于与人相处、交友原则的几篇演讲稿。傅教授认为人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一个''缘''字,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真正的友谊必须顺其自然,以共同的兴趣、类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接近的生活圈为基础。而朋友可以分为四等,即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交到好的朋友?傅教授认为可以从孔子的交友之道中得到启迪。

傅佩荣讲易经全集 傅佩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交友从''缘'':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那么朋友的交往要靠什么呢?答案就是''缘''这个字。

傅佩荣讲易经全集 傅佩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

傅佩荣讲易经全集 傅佩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来源,那么在它的发展方面,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友分四等: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

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莉莉看世界》中,告诉他的孙女莉莉有关朋友的一段话。

他说:''友谊的本质在于平等。''这是指平等的心态而言。譬如,''忘年之交''是指不考虑彼此年龄的差距而成为朋友。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忘记''身分、角色、地位、财富等差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何常有过真正的平等?但是一切外在的距离都无法阻挡我们''平等交友''的强烈愿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艾伦说:''友谊是需要经营的,它不会天生就存在,要用心才能维持。朋友就好像果园,必须细心栽种、修剪、保护,但又不能让他成为自己私人专有的财产。''这里正好说出了要使朋友双方保持独立而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显示高度的默契。

他接着说出一句话,正好是我年轻时最常犯的错误。他说:''你会发现一生中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人分享朋友。这么做,有时反而会失去他们。''

>艾伦.麦克法兰

我年幼无知时,最喜欢约请自己的朋友一起聚会。一眼望去,都是我在不同时空的有缘之人,当时曾觉得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后来我逐渐发现这些朋友彼此之间并不是我一厢情愿所想的那么投缘。

随着年龄渐长,我也觉悟自己不但执着,还是无可救药地自我中心。因为,当我应邀参加好友主办的聚会时,也经常不理解,甚至不喜欢这位好友的某些朋友。然后,我才逐渐明白庄子谈起朋友时,会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这八字真言为最高境界。

不过,这样的朋友已经接近''知己''的水平了。我们平日生活又如何可能处处皆知己呢?依我浅见,朋友由低而高,可以大致分为四等,就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

这四等并非彼此隔绝,而是在适当的机缘下也可以兼顾并存的。比较麻烦的是,有时你把别人当成生死之交,而他却只认定你是利害之交而已。这时也不必难过,除了机缘之外,还要自问是否心甘情愿。

孔子交友的三大原则:志趣相投、真诚待人、选友中行

>孔子讲学图

我十分欣赏孔子的交友之道。如果问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处呢?你立刻就会发现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要想交到好朋友,需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老师翻译过来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真的是这样吗?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

第二个是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越走越远可能。

那么第三个就是选择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狷者有所不为。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

>傅 佩 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教授。曾多次受到香港凤凰卫视、央视百家讲坛等媒体邀请举行专题讲座,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著有《哲学与人生》、《易经入门》、《国学的天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