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描述 贺兰山下美如画

2018-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盛夏,贺兰山已笼罩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在东麓山脚下的葡萄种植园里,数万亩葡萄园地成排成列地向北一路延伸,绿意滴翠,整齐划一,在远方形成了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面.农户王玉春直起身子抹了一把汗,又躬下腰加紧为土壤施肥,再过两个月,就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今年葡萄长势良好,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好收成.贺兰山描述 贺兰山下美如画几里地外,就是王玉春的家--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红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马路宽阔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座国家级特色小镇正在贺兰山东麓焕发着生机.一路延伸的葡萄绿洲车子一路蜿蜒,驰

6月盛夏,贺兰山已笼罩在一片郁郁葱葱中。

在东麓山脚下的葡萄种植园里,数万亩葡萄园地成排成列地向北一路延伸,绿意滴翠,整齐划一,在远方形成了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面。农户王玉春直起身子抹了一把汗,又躬下腰加紧为土壤施肥,再过两个月,就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今年葡萄长势良好,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好收成。

贺兰山描述 贺兰山下美如画

几里地外,就是王玉春的家——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红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马路宽阔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座国家级特色小镇正在贺兰山东麓焕发着生机。

一路延伸的葡萄绿洲

车子一路蜿蜒,驰向乡间公路的纵深。在成片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欧式风格的立兰酒庄出现在眼前,阵阵果香扑鼻而来。

贺兰山描述 贺兰山下美如画

北纬40°是世界上公认的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在这条线的西边,法国波尔多早已享誉国际,在这条线的东边,正是“含苞欲放”的贺兰山东麓。“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早在元朝,《灵州》一诗就真实描述出当时灵州、今银川地区葡萄产业的繁荣。

贺兰山描述 贺兰山下美如画

“2014国际领袖产区葡萄酒中国质量大赛特别奖”“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质量金奖”“Decanter亚洲葡萄酒大赛银奖”“美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宁夏葡萄酒”“中国葡萄酒行业最具潜力酒庄”……一系列的高规格荣誉,彰显着立兰酒庄的身份和地位。

谈到自己的“作品”,酒庄老板邵青松不无骄傲,“宁夏贺兰山东麓是葡萄生长的天然沃土,年均光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年降雨量200毫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葡萄的生产和种植,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基地。”

谈及酒庄这些年的发展,邵青松更是给供电企业连连竖起大拇指。“近年来,立兰酒庄频频获奖,离不开高品质的原料,更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保障。”

邵青松介绍,立兰酒庄有2400亩葡萄园,其中1600亩已量产酿造葡萄酒,年产葡萄酒30万~40万吨,产值达1个亿。“葡萄园采用滴管浇灌,6、7月是用水高峰季,供电员工会专程来巡视,排查线路隐患,很贴心。

”邵青松说,“持续的电力供应对我们做酒庄特别重要,酿造、发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制冷、灌装都需要全程用电,在2~3个月的发酵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是酿制好酒的必要条件。一旦因供电问题导致失温,酒的品质会大打折扣,给酒庄造成巨大的损失。自打酒庄建设以来,电力供应特别稳定,没遇到因为用电造成损失的情况发生。”

为满足贺兰山麓葡萄酒产业的长远建设需要,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从电网现状、负荷特性、建设标准多方面进行规划,投资6480万元建设110千伏闽宁变电站,建设110千伏输电线路35千米,并投资304万元从新变电站配出6条10千伏线路为闽宁镇供电,为实现闽宁镇“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奔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电能带动振兴了乡村,不仅让风水宝地生金,也振奋了人心。建在家门口的企业解决了王玉春的难题,使她既有了高收入也能照顾孩子。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实现了乡村“颜值”“气质”的双提升。

“我在葡萄园干活三年了,酒庄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学成后收入每天近百,每月收入三四千,一年工作9个月,不光在家门口上班,省了外出打工的花销,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好事哪里找。”王玉春笑得合不拢嘴。在用工旺季,像王玉春一样耕作在葡萄种植区的闽宁镇农户可达1500人,每年有3万多人次在酒庄打工,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大自然的馈赠得天独厚。现在,贺兰山东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世界优质葡萄品种种植集聚区,葡萄种植面积达59万亩,已投产葡萄酒庄72家,建设中的酒庄有58家,综合产值达65亿元。雄浑的贺兰山下,一座座或现代、或中式、或复古的酒庄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富有生机的“葡萄绿洲”在电力的强劲带动下,正在成为闽宁镇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昔日贫困户念起“致富经”

5月28日,碧空如洗。74岁的李志兴坐在自家小院的躺椅上,半眯着眼,边听着秦腔,边惬意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5年前,李志兴带着儿子从“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固原隆德县凤岭乡迁入闽宁镇。因为子女残疾,生活过得非常困难。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国网宁夏电力作为央企扶贫的排头兵,所属永宁县供电公司将李志兴一家纳入帮扶对象的范围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永宁县供电公司认识到产业扶持是帮助李志兴老人的根本途径,所属闽宁供电所帮助李大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到镇上的大棚光伏项目,租赁给昌盛日电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土地流转收入可达1万元。

“李志兴家的4头肉牛,由当地的壹太牧业有限公司托管养殖,每年分红8000元。”闽宁供电所副所长杨登宝说道,“李大爷还和其他村民安装了屋顶光伏,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用电,用不了的电还可以卖给中科嘉业新能源公司,一年可获利近千元。”

更让李志兴高兴的是,他的儿子李继龙因为智力残疾待业在家,在供电企业的多方协调和大力帮助下,李继龙找到了一份园区绿化的工作,月收入2000元,治好了李志兴的一块心病。

“供电公司的人把俺当个事儿滴很,对我的关怀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谈起这些,李志兴有些激动。

如今的闽宁镇,脱贫致富产业的“反哺”效应开始显现。像老李这样年迈体弱,子女又没有赡养能力的家庭,靠着产业扶贫有了稳定的养老收入。

村头巷尾,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照耀着幸福农村。光伏板下方,连着成片的生态大棚,是百姓脱贫向富的希望。在这个有着“光伏小镇”美称的乡镇中,几乎每家每户都与光伏产业有着紧密联系。马志梅承包的“大棚”里,就在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内。

马志梅掰着手指高兴地为笔者细数家里的收入帐。“10亩葡萄,5亩蔬菜,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比刚刚搬来时增加了20倍,日子越过越好呢。”园区将光伏农业和精准扶贫结合,以农业设施大棚为依托,形成花卉、茶叶种植产业为重点,蚯蚓、蝎子特种养殖为亮点,食用菌、枸杞种植、有机蔬菜种植为抓手的产业布局。

光伏设施大棚588栋,稳定就业移民群众350多人,其中移民返租倒包大棚200多栋,每栋棚年收入5万多元。

数据显示,闽宁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当初的不到500元,到2017年跃升到近2万元,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五大产业创造了闽宁扶贫模式,各项指标稳步提高,目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

说起闽宁镇的今天,农户们感慨万千:“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现在这样的好生活,要说感受嘛,两个字:幸福!”

干沙滩变成旅游生态园

又是一个周末。一辆辆大巴车驶入闽宁镇棚湖湾旅游生态园区,游客们忙着采摘、观光、游玩,闽宁镇原隆村村民路建花在棚湖湾旅游园区的生态餐厅里也忙乎了起来。“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的餐厅生意越来越好了。”路建花笑容满面。

“过去守着老家一亩三分地,辛苦一年又一年,可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电费都交不起。”路建花感慨道。

2012年,路建花从隆德县凤岭乡大山里搬迁到原隆村。从过去“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坯房到现在的砖瓦房,从过去的黑白电视机到现在屋里家电应有尽有,从过去每天背着孩子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去求学到现在孩子就在村上的学校读书,路建花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农业发展有前景,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干劲更足了。

路建花满怀希望地憧憬着:“一年下来能挣个6万多元,想再多赚点钱买辆小轿车,带娃们出去转转,看看外面的天。”

目前,闽宁镇依托红树莓生态种植园等企业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开通一日游旅游线路。几年来,闽宁镇已经形成了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为主的产业增收渠道。

国网宁夏电力积极对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先后投资2.844亿元,为闽宁镇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在此过程中,闽宁镇街道高低压线路整改迁移改造工程解决了,闽宁产业城“一城两园”建设以及小城镇中心村建设项目建设电力问题解决了,闽宁扶贫产业园高压线路迁移及入园企业用电解决了,闽宁新镇电源点建设解决了,闽宁老镇区架空线路入地改造解决了……此外,国网宁夏电力将闽宁地区划分为10个片区,搭建片区网格化服务平台,为每个片区委派一名客户经理,全天候受理片区客户业务咨询和电力故障报修。

春去秋来二十载,行走在闽宁镇集镇村庄,一栋栋象征闽宁一家亲、同呼吸共命运的闽南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地屹立在塞上大地,一排排光伏科技大棚项目让人耳目一新。小镇宁静中透着繁华,颇有城市味道。

“在闽宁镇,强大的电力设施无处不在。闽宁镇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这里的群众无论想发展任何产业,都有强大的电力做后盾,农民用电的安全、可靠性完全可以与首府银川的市民媲美。借助乡村振兴,我期待着闽宁镇未来山更青、水更绿、更宜居。”谈起未来发展,闽宁镇镇长王永强憧憬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