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峰画石 孙其峰:戏画相通无二致——谈京剧行头

2018-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京剧是综合艺术,其中演员在台上所穿戴的行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的家乡山东,过去一到农闲时,就有戏班去演戏.有的农民说:不要约某个戏班去演,它的"箱"不行.他们说的"箱",是指"戏箱",也就是行头.可见行头新不新,好不好,人们是很在意的.孙其峰画石 孙其峰:戏画相通无二致--谈京剧行头裘(盛戎)派黑行龙蟒(通常饰演包拯时穿)京剧的行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一些盔头.冠帽上的装饰啊,绒球啊,珠串啊,原来较为简单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装饰也有改进,显

京剧是综合艺术,其中演员在台上所穿戴的行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的家乡山东,过去一到农闲时,就有戏班去演戏。有的农民说:不要约某个戏班去演,它的“箱”不行。他们说的“箱”,是指“戏箱”,也就是行头。可见行头新不新,好不好,人们是很在意的。

孙其峰画石 孙其峰:戏画相通无二致——谈京剧行头

裘(盛戎)派黑行龙蟒(通常饰演包拯时穿)

京剧的行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一些盔头、冠帽上的装饰啊,绒球啊,珠串啊,原来较为简单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装饰也有改进,显得更丰满、更完美了。

孙其峰国画作品欣赏

孙其峰画石 孙其峰:戏画相通无二致——谈京剧行头

制作京剧行头的着眼点不是写实,它有点像绘画中的重彩写意,允许以虚为实,但要让人看着色彩斑斓,顺眼好看。譬如长靠武生戏要扎“靠”,在“靠”上面有不少零碎儿,诸如靠旗、飘带、靠绸等等,有的还有网子穗儿。演员穿上既威武,又适合表演。

孙其峰画石 孙其峰:戏画相通无二致——谈京剧行头

然而它不是写实。如果真要穿这身行头去打仗,敌人不用拿刀拿枪,只要拿个长钩杆子就行,一钩就能把这员大将从马上拽下来。怎么呢?他身上能让人钩的零碎太多了。再如《苏三起解》这出戏中的苏三,要穿“罪衣”,戴“行枷”。

在实际生活中,所戴的枷当然是用木头和铁皮制成的,所穿囚服也只能是布的,而且由于不同囚犯的反复穿用也多是又脏又破,很难看的。但在京剧舞台上,苏三戴的却是电镀的电形枷,所穿罪衣也是用红色绸缎制作的,悦目而不刺目。诸如此类的处理,我想主要是体现了审美需求。

对于京剧服装这一课题,我本来从理论的角度去思考过,因为我对这一课题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我只是喜爱京剧,当然也喜爱京剧的服装艺术。喜爱而已,却没有专门研究过。当然有时偶然谈到京剧的服装问题时,我也信口“议论”一番,这是因为京剧与我的本业——画国画——都是写意的,我从写意的角度上,也是从美学的角度上,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道”字,或者说是“艺通于道”。

孙其峰国画作品欣赏

画国画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人批评我们的画不科学,例如说不应把不同时开的花集于一幅,不应把多生于水边而不生于松林的丹顶鹤与松柏画在一起等等,把国画的这类传统画法视为“有乖物‘理’”,是所谓“不科学”。

其实某些论者所批评的这些有关情况,我们也知道,那么为什么知而不改呢?这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写意化的艺术之美,而不是自然状态的科学上的真。我曾在我的一幅画的题画散语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科学重真,艺术重美,治艺者倘若不能兼得,则舍真而存美。

猪八戒、孙悟空皆不真而美者,故能久传而不绝,盖观者但爱其美而不责其真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国画如此,京剧也如此。京剧服装的写意性,比起我们画画来,或许更有过之无不及。

试想在京剧舞台上,对于汉、唐、宋、元等历朝历代在衣着上的时代特征,几乎全然不顾,只用一个舞台惯用的服装模式来概括整个古代社会的服饰,这不是更大的“不科学”吗?然而,正是这个所谓“不科学”的事物,却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一直流传下去,一直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在中国古代,文人作诗画画,只是文人圈子里传看一番而已,好与不好,都不必顾虑群众的观感与批评。如果是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一幅壁画,那就要考虑得多一些了,因为这幅画将来要面对的是到庙里来的群众,如果画得不好,不合群众口味,就会受到指责。

京剧更是这样,它所要面对的是遍布城乡的广大观众,因而必须与观众的要求相适应。京剧的行头,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形态,浓墨重彩,写意娱目,则正是历代京剧艺人与广大城乡观众共同创造的结果。当然,京剧行头在实践中要有所发展,也要看观众的审美眼光,要符合观众的要求。

总之,京剧行头中的学问不少,是很值得介绍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