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毕高士聂绀弩 “父母修养”之十三:《读聂绀弩的“怎样做母亲”》

2019-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一篇回忆录,说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怎样凶狠地打他,造成什幺样的后果,以及他对母亲总是打他的原因的分析,对天下做母亲的劝告.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同绝大多数回忆母亲对儿女的恩德的文章完全不同,那简直是在控诉他的母亲.因此,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读之后,有一个感觉:觉得聂绀弩的母亲太特殊了.一般说,在中国是"父严母慈",严格管教子女的是父亲.中国的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煞恶神",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就像鲁迅笔下<五猖会>中的

这是一篇回忆录,说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怎样凶狠地打他,造成什幺样的后果,以及他对母亲总是打他的原因的分析,对天下做母亲的劝告。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同绝大多数回忆母亲对儿女的恩德的文章完全不同,那简直是在控诉他的母亲。因此,印象非常深。

当时,我读之后,有一个感觉:觉得聂绀弩的母亲太特殊了。一般说,在中国是“父严母慈”,严格管教子女的是父亲。中国的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煞恶神”,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就像鲁迅笔下《五猖会》中的父亲。

而母亲呢,一般都是温柔、娴惠,对孩子关怀体贴、无微不至。要是说到打孩子的话,因为那的确是个“力气活儿”,理应由膀大腰圆、身强力壮的父亲承担,没有母亲什么事。聂绀弩在他的回忆录中所写的他母亲的情况,没有普遍意义。更何况他母亲生活在旧社会,现在是新社会,今天已经没有那样凶狠的母亲了。因此,读了之后也没大在意。

近些年来,又引起我对聂绀弩那篇文章的注意。什么原因呢?

我发现,近来母亲殴打孩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后果越来越严重,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的事件屡屡见诸新闻媒体,比如:前些年,青海夏斐的母亲,因为儿子考试没有达到90分,便将9岁的儿子殴打致死;1999年,山东宁阳下岗女工王某,就是因为5岁的女儿写不好阿拉伯数字而被她活活打死;浙江金华学生徐某的母亲,因他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母亲的殴打,后被儿子把她给打死;北京房山区9岁的王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还撒谎,被母亲殴打得遍体鳞伤,导致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才转危为安;不久前,广东阳春市13岁的黄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又不愿意读书,被母亲活活吊打致死……

这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悲剧发生之后,我不禁诘问:今天的母亲这是怎幺啦?这便不由自主地使我又想起了聂绀弩先生所写的关于他母亲的回忆录。

一般地说,男人有阳刚之气,女人有温柔之美。要是那孩子非打不可的话,充当“打手”的,也应该是威猛强悍的父亲。过去,家庭里不是常有这种情形嘛:孩子在家不听话,母亲管不了,就警告说:“你等着,你父亲回来,好好收拾你!”

现在,许多母亲无须说这种“没有力度”的话了,而是身先士卒,亲自上阵,自己动手收拾了!当孩子把母亲气急了的时候,身边有什么家什,顺手抄起来,就没轻没重、没头没脑地打将起来。使孩子致伤、致残、致死,个别的把孩子打急了,孩子竟然对母亲下了毒手!这些触目惊心的家庭暴力,造成如此极为严重的后果,是人们,包括做父母的也是不曾想到的,不愿意看到的。但它却发生了,这使我心情十分沉重。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重温聂绀弩先生早年写的这篇文章了。尽管聂绀弩先生不是教育家,而且那是在七十五年前写的这篇文章,今天仍有必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它仍对今天的母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聂先生的母亲是怎样殴打他的

当年,聂绀弩的母亲和今天打孩子的母亲还不大一样。作者在文章中说,他的母亲没上班,是典型的“全职太太”,生活单调,无所事事,穷极无聊,是一个“打牌党”。他详细描述说:

“她一拿起牌,就不能再惹她:一惹,她就头也不回,反手一耳光。输了钱,自然正好出气;奇怪的是,就是赢了也是这样。”

有一次,母亲扯着他的耳朵,从里屋扯到堂屋,要他跪下,手里拿着一核鸡毛帚。凶狠地说她放在桌子上的两个铜板不见了,非逼着年幼的聂绀弩承认偷了不可。

聂绀弩在文章中无奈又无助地说:“我既无法分辨,就只好耸起脑袋、脊梁和屁股挨打,母亲也真是一个青天大老爷,她从来不含糊地打一顿了事,一定要打得‘水落石出’。偷钱该打,不算;撒谎该打,也不算;一直打得我承认是我偷了,并且是买什幺东西吃了,头穿底落,这才罢休。不用说,这都是完全的谎话。”

那样大搞“逼供信”的结果是什幺呢?作者说:“记得很清楚,从那次起,我知道了两件事:一、钱是可以偷的;二、人是可以撒谎的。”

在经常挨打的经历中,作者总结出母亲打孩子的两个显着“特点”:

一是,“母亲打我的时候,从来不哑打。一面打,一面一定骂:‘砍头的!’‘杀脑壳的!’‘充军的!’‘短阳寿的!’母亲虽不能说是大家闺秀,却也不出身于什么低微人家,不知为什么知道那幺多的骂人的话。”

二是,“母亲打我的时候,从来不许我的脚手动一下。她有一句术语,叫做:‘动哪里打哪里。’儿子也很难为的像绵羊,动一下,跳一下,一面固然是心里受了许多冤屈,无可申诉,一面也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的反映。但这却多费了母亲的许多力,也使父母的贵体多吃了许多苦。”

在聂绀弩二十多岁的时候,做了官。母亲还洋洋得意地称功说:“不打不成人,打了成官人,要不是我从前打你,你怎会有今天?”

作者听了,感叹道:“为了证明她的话之不正确,我有时真想自暴自弃一点才好。”

“不打不成材”,还成了一些殴打孩子的父母坚定不移的信条!那些父母难道还要挨打的孩子替他们邀功请赏,对他们的殴打“感恩戴德”吗?

殴打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什么创伤

经常打孩子,不仅使孩子吃皮肉之苦,严重的还会危及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聂绀弩先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经常挨打给自己心灵上至少造成了三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其一,“我从小就很孤僻,不爱和人来往,在热闹场中过不惯。这是鸡毛帚教育的结果。”在作者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欢喜欢喜,讨根棍子搬起。”意思就是快乐之后会挨打,也就是乐极生悲。因为“乐”与“悲”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为了避免悲,就是看见“乐”也怕了,使人变得压抑。

其二,“鸡毛帚教育的另一结果,是我无论对于什幺人都缺乏热情,也缺乏对于热情的感受力。早年,我对人生抱着强烈的悲观,感得人与人之间,总是冷酷的,连母亲对于儿子也只有一根鸡毛帚,何况别人。”因此,朋友疏远了,对事业也缺乏坚信和毅力,缺乏一种热情。

其三,“鸡毛帚教育的结果,是我的怯懦,畏缩,自我否定。从小我就觉得人生天地之间,不过是一个罪犯,随时都会有惩戒落在头上。中国的社会也真怪,书本上虽然有许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家是靠母亲的鸡毛帚齐的,学校是靠老师的板子办的。

‘国’或‘天下’的治平,恐怕也靠着扩而充之的鸡毛帚和板子。人生在这样的社会里头,就会一天到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坏事或者真不敢做,好事也不免不敢擅动。”使人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

聂绀弩总结出的这三条挨打的后果,现在看来也是真实可信的。不论是过去经常挨打的孩子,还是今天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的感受会是相通的,在心理上留下的伤痕也是一样的。

母亲殴打孩子的原因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母亲经常打孩子的文化历史原因,做了如下的分析,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他说:“父亲不大打太小的儿女,比较理智,能够一篇一篇的大道理说,许多场合都君子似地动口不动手,儿女有理,也比较容易说清。就今天的一般情形而论,父亲的知识水准往往高些,活动范围广些,眼光远大些,不大专注儿女的一些小事情,许多父亲又坐在家里的时候少。所以,我以为父严倒不要紧,母严才是一件最倒霉的事。母亲的权威,在家庭里,有时比父亲的还大,而且更无微不至。”

“然而,中国受专制思想影响太久,有些人往往对强暴者是驯羊,对弱者却是暴君。俗话说:‘十年媳妇十年磨,再过十年做婆婆!’意思是做媳妇时,无论受怎样的折磨,都应一声不响,终有一天,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

至于对弱者的同情,似乎向来就不发达。中国的妇女受压迫太厉害,生活太枯燥,活动范围太狭窄,知识水准太低。这都会使人变成度量窄小,急于找寻发泄郁闷的对象的。而这对象,在家庭里,除了锅盘碗盏,鸡犬牛羊之外,也实在只有孩子们了。”

这实际上是说,由于在那时候,男女不平等,女人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也不高,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见识少,孤陋寡闻,心胸狭窄,遇事不能容忍;再加上中国人“专制”思想意识强烈,一有不满就要对弱者发泄。在母亲眼里,孩子便是她们发泄对象的首选。这是母亲打孩子的一个原因。

我以为这种分析是很可信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家庭教育者的懒惰。聂绀弩说:“‘扑作教刑’,老例是以打为教,寓教于打,打教合一的。其实两者却势不两立。打是一件最方便最容易的事情,只须用手就行;教则要方法,必须麻烦更尊贵的东西:脑;而有些人的脑,又是根本不合用的。

人都有一种惰性,喜欢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既然用手可以解决,何必惊动脑呢?脑是个用则灵,不用则钝的东西,不用过多久,就会变成猪油,纵然本有教的方法也会消失,更不要希望它会产生新方法来。何况人都喜欢任性,打是件任性的事,习惯又会变成自然,打成习惯了,想改掉也很难。‘扑作教刑’,结果就一定只有打而没有教了。”

这个原因也带有普遍性。

聂绀弩所指出的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也适用于今天打孩子的母亲。经常打孩子的母亲思想意识上,也有这两个特征。但今天的母亲打孩子,究其原因,除此以外,我觉得恐怕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材无方。”作父亲的当然也希望子女成材,但母亲比父亲期望更为强烈,有的强烈的程度,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地步。对子女期望非常之高,恨铁不成钢;可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得心应手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要使二者取得平衡,就必然要发泄这种“恨”。于是,不择手段,大打出手,便成了唯一的管道。

二是有些母亲缺乏自强、自信、自主的精神。如果纯粹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就是孩子不好好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一般也不会打孩子那么凶狠。现在的母亲打孩子,应当说有为了孩子好的一个方面,但不全是。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从母亲个人利益考虑。

我们发现,打孩子致伤、致残、致死的几位母亲,一般受教育程度都不太高,从事的职业社会评价也不高,她们都不太满足,心理上严重的不平衡。但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那么,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怎么办?于是,就应了中国过去的一句老话:“夫贵妇荣。”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地位,首先要依靠丈夫。丈夫社会地位高,妻子的社会声望和地位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上去了。

若丈夫不才,无能,指望不上,那就只好依靠儿女。就像中国过去的另外一句老话说的那样:“母以子贵。”不论那些打孩子很凶狠的母亲承认不承认,在她们的潜意识里,恐怕都有企图依靠儿女好好学习,有出息,上大学,找一份理想的职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虽说不上光宗耀祖、显耀门楣,至少也有给自己脸上增光添彩的奢望。于是,母亲为使孩子有出息,省吃俭用、吃苦受累、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所不辞。而当她们发现“朽木不可雕”,便预感自己为孩子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自我牺牲,将要付之东流,热切期望一旦将要成为泡影的时候,她们从感情上无法接受这种让人尴尬的现实,便完全丧失理智,感情上失去控制,怒不可遏,不计后果,高度冲动的头脑也无法使她们预知后果,于是便肆意殴打孩子。

结果,人为地制造了一桩桩的人间悲剧。

“错误总是在大人一边的”

中国的父母把孩子打伤、打残、打死的现象虽实属极个别。但打孩子的父母,却实在不是个别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是没有打伤、打残、打死,打孩子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单说在心理上带给孩子的伤害,有人曾经编了这样一首《挨打歌》:

一次挨打战惊惊,两次挨打哭不停,

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

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

要是经常挨打,挨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便会变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死猪不怕开水汤。要是孩子成了这个样子,你就是把上帝请来,恐怕也无回天之力。

父母打孩子,都无一例外地自认为孩子是“罪有应得”,怪不得别人;是“罪不容诛”,不可原谅,都说有无可辩驳、无可置疑的十分充分的理由。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孩子有多少错误,有多么严重的错误,都不应该打。

我并不是袒护孩子,孩子是有不对的地方,要是孩子天生地就是一切正确无误,那还要家长教育干什么?另外,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出现的过失,那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错误和过失是出在了孩子的身上,一般说也跟家长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正如聂绀弩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无论为了什么,打孩子,总是不应该的,而错误总是在大人一边。”

当父母把大巴掌扬起来的时候,先不忙抡出去,冷静地考虑一下: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是孩子?还是你自己?

在我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引用聂绀弩先生的话告诫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他诚心诚意地说:

“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心理学家,不知道所谓的家庭教育,究竟应该是些什幺;我只相信,无论是什幺,却决不能打。家庭教育给人的身心的影响究竟有多么大,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打孩子与孩子的影响,决不会是好的。”

“怎样做母亲呢?让别人去讲大道理吧,我却只有两个字:不打。”

我以为聂绀弩先生七十五年前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看起来,他说得很绝对。但父母要是首先真的做到了“不打”,我想,那就会去想别的教育方法,也一定会想出别的教育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