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南仲葵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组图)

2019-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已经是债务重重.难以维持的赵家在赵龙九带领下悄悄离开故土,踏上流亡的道路.当时对于朝鲜贫民百姓来说,中国东北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一块改变生活的再生之地.1940年初,赵家一路北上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几经漂泊之后落脚在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边一个朝鲜族村庄.从此,赵南起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开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新生活.宋赵南仲葵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组图)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也彻

193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已经是债务重重、难以维持的赵家在赵龙九带领下悄悄离开故土,踏上流亡的道路。当时对于朝鲜贫民百姓来说,中国东北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一块改变生活的再生之地。1940年初,赵家一路北上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几经漂泊之后落脚在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边一个朝鲜族村庄。从此,赵南起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开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新生活。

宋赵南仲葵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组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也彻底崩溃。许多在东北安身却不舍故土的朝鲜人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而已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的赵南起一家却留下了,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宋赵南仲葵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组图)

当年9月,赵南起加入吉林民族解放同盟,并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自卫队,在岔路河地区逐步打开了局面。10月,东北民主联军的队伍开进岔路河附近地区,共产党员高山等人在岔路河秘密建立了共产党地下区委,赵南起和他领导的自卫队置于岔路河区委的领导之下。与共产党人和民主联军有了更多的接触,赵南起将共产党视为朝鲜族人民的救命恩人。

宋赵南仲葵 赵南起:朝鲜族上将的传奇(组图)

当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的粮食供应严重短缺这一情况后,赵南起决定出面筹粮,他奔波于各村之间,以“迎亲人,献粮表心意”的口号号召朝鲜族群众捐献大米。一个月之间,赵南起在岔路河区筹到大米25万多斤,这样使民主联军的粮食紧张局面马上得到缓解。

筹粮工作的成功令各级领导都注意起赵南起这位朝鲜族青年,高山区长更是表示要介绍赵南起入党。可是,赵南起却认为区长的“共产党”是“土八路”,他向往的是民主联军的“共产党”,认为那才是“真八路”,而且一门心思认准了参军这条路。

许多年以后,赵南起想起自己曾经那么“钻牛角尖”似的要参军便会想起周保中将军,正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的周保中将军替他圆了“参军梦”。在第一次见到赵南起时,周将军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个能干、有个性的年轻人,他不仅批准了赵南起的参军要求,而且保送赵南起到东北抗日军政大学去学习。

进入军政大学后,由于赵南起一个汉字不会写,一句汉语不会说,只能到军事队的朝鲜族队学习。可赵南起不是一个甘愿落后的人,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把攻克汉语关作为自己的首要学习任务。那时,军政大学的条件很艰苦,学生的纸笔都实行限额供应,而且经常断档。赵南起便用木棍在地上写字,当他学习汉语基本发音规则后,就利用一切机会与汉族人对话。3个月后,赵南起基本上能够用汉语和老师、同学进行对话了。

赵南起提前半年便结束了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的学习生活,他参加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组织的地方土改工作团,在延边地区的延吉县平安区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第一次工作经历。延边开始走进赵南起的人生字典,以后的岁月里,赵南起三进三出延边,延边与赵南起的事业、命运紧紧相连。

从土改工作队队员、延边地委总务科长、地委秘书到吉林省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赵南起在革命的熔炉中接受了各方面的训练,一步一个台阶地迅速成长了起来,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朝鲜战场上一次次让“不可能”奇迹般地变为“可能”

赵南起题写的“毛岸英史料实物陈列馆”

朝鲜战场上一次次让“不可能”奇迹般地变为“可能”

抗美援朝,是赵南起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战争经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成为他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党和国家高级干部的台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正是因为经历了抗美援朝,他懂得了忠诚和努力,从而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战斗不息,让他的人生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大规模内战,军中急调懂朝语、熟悉朝鲜民情风俗的人才准备赴朝工作,赵南起也被抽调,临时穿上军装。10月10日深夜12点多钟,正在熟睡的赵南起被一位参谋叫醒,对方通知他马上到沈阳车站报到。当得知乘坐的火车在夜色中开往边陲城市安东(今丹东)方向,赵南起才清楚自己将作为志愿军总部的作战科联络员开赴朝鲜战场。

说起赵南起在朝鲜战场最辉煌的“战绩”,那便是6年多在后勤运输战线上的贡献。1951年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在朝鲜战场正式成立,经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推荐,赵南起到后勤部参谋处战勤科担任运输组组长,成为这场现代化战争的汽车运输组织总调度。

由于我方没有掌握战场制空权,部队后勤刚开始运送3天,就损失汽车400辆。敌军用“天上点灯、地上撒钉、地下炸坑”的办法,阻止我方汽车运输,加上当年七八月间朝鲜北部地区暴雨成灾,中朝军队后方交通线严重受损,而从8月中旬起,美军采取“绞杀战”战术,即美空军集中80%以上的空中力量,以铁路为重点,对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实施全面轰炸封锁,并逐步将轰炸封锁的地区缩小,集中轰炸封锁朝鲜北部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企图一举切断志愿军前后方的联系,让前方的志愿军部队在缺粮少弹的条件下窒息而亡。

毫不夸张地说,赵南起一上任就接了一个“瓷器活”。

“绞杀战”期间是赵南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如何突破“三角地区”,如何战胜美军的“绞杀战”,把物资送到前线,成了摆在赵南起面前一道几乎无法解决却又必须解决的难题。他整天趴在桌子上计算物资过轨数字和确定运力调度计划,或拉个凳子坐在地图前琢磨方案。即使躺在床上脑袋里依然满是各种数字。

经过精心计算,赵南起向志后领导提出“长区段倒运,全军运力集中运用”这两个方案,志愿军总部很快批准了,部队开始在“三角地区”进行反“绞杀战”斗争,建立起著名的“打不烂,炸不垮的千里钢铁运输线”。在反“绞杀战”期间,赵南起数次到“三角地区”协调长区段倒运、接运工作。

每次出发前,他都给战勤科的同事留下一封信,说:“我要去"三角地区"了。如果我回来了,这封信还我。如果我没有回来,麻烦诸位把这封信给我寄走,给我父母报个信。”

由于敌机轰炸,1951年志愿军夏装运输损失很大,许多部队无法按时换发夏装,战士们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抽出来作单衣穿。所以,秋季到来之后,美军谈判口出狂言,声称要让志愿军“永远记住朝鲜冬天的严寒”。冬装运输是朝鲜战场后方交通线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战斗。

赵南起担当起战勤科冬装抢运方案的起草任务,很快便提出了具体运输方案。那时,他不会打算盘,只能用笔一点一点地算各军报到志后的各种数字,他经常一算就是一个通宵。

后来志后首长从国内找来一台手摇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成了赵南起的专用品,白天他处理其他工作,晚上就趴在桌子上摇计算机。全军冬装的分配和运输方案,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当身着冬装的志愿军执勤人员出现在停战谈判的会场时,美方代表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的部队当时都还没来得及换发冬装。

在反“绞杀战”的斗争中,赵南起经受了严峻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积累了战时运输组织协调的丰富经验。与此同时,他的能力和才华也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赵南起后来谈到自己对反“绞杀战”的感受时,他只说了8个字:“尽心尽职,如履薄冰。”

1952年10月的“金化战役”更充分展示出赵南起超人的组织指挥能力。美军在上甘岭对志愿军发动规模庞大的“金化攻势”,我志愿军十五军沉着迎战,但由于阵地战弹药消耗惊人。赵南起突然接到一天半之内为前线将士运送2万枚手榴弹的任务。

当时,仓库弹药储备所剩无几,惟一办法就是从国内调运,而这样最短也要3天。经过周密筹划,赵南起大胆采用汽车接力从安东运送手榴弹。方案启动后,仅用15个小时,3万枚手榴弹就从国内运送到了15军。打完这场运输战,时年仅25岁的赵南起在人们眼里已不是一个平凡的小伙子了。

如今,朝鲜停战所使用的签字大厅仍矗立在朝鲜板门店,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建造历时仅一个晚上,赵南起便是当时这座建筑物的建造亲历者。

经历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终于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迫使对手只能同意停战,结束战争。根据谈判日程安排,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将在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当时板门店谈判区内只有帐篷,没有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建筑物供签字时使用。

中朝方面代表团决定:立即在会场区建造一座签字大厅。美方代表知道这一消息时连连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志愿军总部下达命令:大厅必须在7月26日夜间完成。

筹集运输材料的任务又落到了赵南起的肩上,他与有关部门确定了施工方案后立即赶赴东北,筹集物资。最后采取“金化战役”运送手榴弹的做法,将材料用汽车接力运输,直接运抵板门店。7月26日下午,美方谈判代表结束谈判离开板门店帐篷,27日再进入会场区看到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厅时不禁惊呆了。

1955年,由于在朝鲜战场显示出超群才华,赵南起被组织推荐到全军三大院校之一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本科班深造。不料,本来3年的学习生活才进行了1年,赵南起就被学院由学员破格提拔为教员,并参加了由总后勤部主持的编写志愿军后勤工作经验总结。1957年,赵南起返回朝鲜担任志愿军后勤部撤军办公室主任,具体筹划撤军和物资移交等事宜。

1958年,赵南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回国,他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从一而终的志愿军之一。回国后,赵南起随志愿军代表团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看到主席高兴的面庞,听到主席称赞大家为“英雄”,赵南起止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忆及毛岸英的牺牲,心底隐隐作痛

忆及毛岸英的牺牲,心底隐隐作痛

1998年6月,赵南起赴朝访问,专程去桧仓郡志愿军总部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方圆3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整齐排列着几十座碑,碑身一律向着北方,向着祖国的方向。其中,第一排边上第一座便是毛岸英烈士墓,墓前有一座半身雕像。举目望去,赵南起觉得座座墓碑仿佛年轻的战友们欢笑着簇拥到身边;轻轻抚摸着岸英的雕像,将军禁不住流下了思念的泪水……

赵南起对自己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情景记忆犹新。进入朝鲜战场后,赵南起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被安排住在彭德怀住处的旁边。那天,赵南起走进分派的房间,发现里面已经住着一个人。他身材较高,有些消瘦,留着分头,年龄和自己相仿,但举止端重,显得很成熟。

对方主动伸出手来,热情地说:“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在总部担任俄语翻译。”“毛岸英?!”赵南起突然想起了入朝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试探着问:“你是哪里人?”“你大概是听别人讲过什么吧?我是湖南人,我的父亲是毛主席。

”毛岸英笑着回答。一个是国家元首的儿子,一个是部队的普通军官,但是赵南起觉得自己与毛岸英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他们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谈。

生活、工作在一起,使得赵南起对毛岸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毛岸英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和大家关系很融洽,这一点给赵南起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件小事至今让赵南起感慨不已。毛岸英和赵南起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他俩可以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当时,公务员每天要花一个小时来回驻地的山下打水,由于山路崎岖,还要注意防空,公务员打水非常辛苦。赵南起觉得自己和主席的儿子住在一起,应该首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

这样,公务员一天打两桶水就可以了。毛岸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是奇怪,后来明白奥秘后,他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应该向公务员道歉。而且从那时起,他俩一天只用一桶水,减少了公务员的工作量。

1950年11月24日,是赵南起难以忘记的日子。前一天,美军的侦察机不断在大榆洞上空盘旋。志司首长对此很重视,决定所有人员吃过早饭后,一部分人上山,一部分人进防空洞办公。赵南起吃过饭后,即收拾东西到山上防空。

上午10时左右,响起了警报声,4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赵南起仍待在山上。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一个俯冲下来,对准山坡上的目标就投下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

大家在山上看到,随着凝固汽油弹落地,地面上顿时腾起了熊熊烈火,这时一个人忽然从烈焰中滚了出来,大声喊着:“快,快来救人!”赵南起听到喊声,脑中蓦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毛岸英不在!会不会是他出事了?”拔腿就向山下跑去。然而,一切都晚了。当赵南起和同志们赶到时,地面上已是一片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毛岸英和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不幸遇难。

那个晚上,赵南起看到住在同一个防空洞的彭总彻夜未眠,叹息不断。

后来,在自己参与赶建的签字大厅内,赵南起亲自见证了朝鲜停战谈判签字仪式。那一刻,他想起了许多往事,想起了许许多多在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深切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多年以后,赵南起将军常常在夜阑人静之时,回忆起朝鲜雪原上金戈铁马岁月,深深怀念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

角色变了,赤子情怀没有变

角色变了,赤子情怀没有变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赵南起回到延边军分区工作。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在全国农村逐步兴起,此时,赵南起已担任延边军分区副政委,他作为吉林省委社教工作团成员被任命为珲春县敬信公社社教工作队党委书记兼团长。

1985年大裁军,总部、军区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当年3月,当时担任吉林省军区政委的赵南起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在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27年之后,赵南起重返后勤战线,首次担负起了人民解放军高级领导机关的领导职务。

当时,总后勤部专门派干部去长春迎接赵南起,可赵南起却独自提前悄悄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来接他的干部只好中途在沈阳换乘了他上的那列火车。据那位干部说,像赵部长这样的到职方式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很惊异也很高兴。

两年后,赵南起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4月,赵南起被选为军委委员。当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恢复军衔制,赵南起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他的军旅生涯进入巅峰阶段。这一年,赵南起62岁。在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高级将领中,他是惟一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上将。

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后勤部部长的赵南起上将,心里始终装着军营、士兵。多年来他身先士卒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988年,赵南起视察总后的一处工厂。他听到当地负责人不切实际的汇报时,直截了当地指出,做工作要少说官话套话,应该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地多为老百姓想一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当地人尝试走出山沟,进行再创业的建议。

几年后,当赵南起莅临秦皇岛的一家被服厂检查工作,夜晚外出散步时,他发现在住处的周围有十几位被服厂的老工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站岗放哨。赵南起的眼眶顿时噙满了泪水。据了解,这十几位老工人就是当年听了赵南起的建议后,来到秦皇岛二次创业的。当他们得知赵南起来到此地时,就自发地给将军站岗放哨,以此来表达对这位时刻为群众着想的好领导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赵南起所照过的照片中,有这样一张普通而又不寻常的照片:前排坐着的是士兵和职工,后排站着的却是将军。1992年元旦过后,赵南起和其他领导一连看望了10多个驻湖北战略后方仓库的官兵。一天,他们来到驻在一个山沟里的车材库时,山上冰雪覆盖,严寒逼人,车材库的5位战士和1位职工对赵南起所提的问题随答一口清,摸物一摸准,将军连声赞扬他们娴熟的专业保管技能。

当战士们表示希望能和首长合影留念时,赵南起欣然同意,并硬把他们按坐在凳子上,自己却站在后面。

驻西藏和新疆高寒地区部队的生活保障问题,是赵南起所特别关注的大事,也是他任总后勤部部长时费心思较多的地方。他曾几次到驻新疆部队和青藏线实地考察,基层官兵在艰苦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崇高觉悟和奉献精神令他感慨万分。在他的指示下,总后勤部向西藏、新疆高寒地区拨出专款、派出技术专家,支持两地部队的农副业生产。到1992年,驻两地部队的生活保障设施已经普遍落实,连队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对于已取得的成就,赵南起感到还很不满意,但他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诸多想法付于实现,1992年10月22日便到了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岗位上。上任后的第一个月,赵南起几乎是在各学术单位度过的。他与各学术部的领导同志和研究人员进行广泛接触,就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诚恳坦率地交换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赵南起主政军事科学院时期促成了一部电影的完成。1989年,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大型文献军史教育片《抗美援朝》。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军事教育片在内部放映后,以其深邃的历史性和强烈的艺术性,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赞扬。在赵南起看来,这部影片真实的镜头简直就是把自己记忆的复制,他的情感完全被拉回了那场难忘的战争之中。

但是这部影片由于种种原因却无法推向社会,赵南起便将这部影片专门向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作了推荐。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观看了这部影片后感觉非常好,随后影片的公映被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为了适应公开放映的要求,摄制组对影片进行了重新编辑加工,并请求赵南起担任该片的军事顾问。在摄制组请求为影片取片名时,赵南起意味深长地说:“就叫做"较量"吧。”

1995年7月31日,是赵南起将军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最后一天,也是他服现役的最后一天。这天将军起得格外早,他从衣柜中拿出军装亲自熨烫,夫人和公务员要帮忙都被他拒绝了。把军装熨好后,他戴上眼镜将一副新的上将夏季肩章缀好。

穿戴好了,他站在穿衣镜前仔细打量自己的形象,许久之后才转过身笑问夫人:“怎么样?还合身吧?”夫人林春淑连连称赞“合身,合身!”作为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她此时完全理解丈夫的心情,因为她和丈夫一样,都曾是志愿军军人,对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有种特殊的感情。

1998年的春天,是赵南起值得记忆的一个春天。就在这个春天的3月里,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肩佩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的赵南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所有新当选的副主席中,他是惟一的军队高级将领,这也意味着他人生角色的转变。但将军的角色变了,他的本色却没有变,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他为祖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没有变。面对着人生的又一重大转折,年逾古稀的赵南起承重挑起“农、林、防沙、水利”的担子。

为了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目标,赵南起把防治荒漠化确定为调研专题,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许多有关荒漠化问题的材料,多次与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在他的指示下,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防治荒漠化调研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数千里行程都留下了赵南起调研的足迹。

深入考察了这些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赵南起再也坐不住了,他在政协常委会等各种会议上发言,为防治荒漠化、再造秀美山川大声疾呼。此后,当沙尘暴肆虐华北,殃及华南,甚至漂洋过海之时,“荒漠化”这个词才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荒漠化治理已经被提到了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伟大工程。

在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杭棉旗,赵南起了解到眼前二三米高的1万亩沙柳是由旗武装部23名官兵迎着肆虐风沙艰苦奋战5年在这片流动沙丘上栽种下来的。面对这沙海里的绿洲,赵南起走上前去向23名指战员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敬佩之情尽在不言中。通过调研,他认为,部队参与国土绿化成本低、速度快、质量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再造秀美山川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赵南起始终关注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况,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梦也要做让老百姓富裕的梦!”2001年八九月间,赵南起先后赴湖南怀化,吉林通化、白山,内蒙古伊克昭盟等地考察,一路上看了许多,想了许多。他认为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靠农业,还要着眼于林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宜林荒山荒沙荒地、高价值树种三大资源潜力充分发掘利用起来,加快造林绿化就是使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而今,老将卸甲却卸不下对人民的真爱。赵南起,亦将亦兵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