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繁体字 96岁的中国鉴定第一人:健康长寿之道

2019-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文物鉴定大师,做古瓷鉴定已7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他从来不接私活搞鉴定,是中国收藏界一面旗帜.如今96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知识".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就是耿宝昌.健康长寿繁体字 96岁的中国鉴定第一人:健康长寿之道耿宝昌14岁拜孙瀛洲先生为师,10年后在北京琉璃厂开古玩铺"振华斋".时值战乱,他却期

他是文物鉴定大师,做古瓷鉴定已7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他从来不接私活搞鉴定,是中国收藏界一面旗帜。如今96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知识”。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就是耿宝昌。

健康长寿繁体字 96岁的中国鉴定第一人:健康长寿之道

耿宝昌14岁拜孙瀛洲先生为师,10年后在北京琉璃厂开古玩铺“振华斋”。时值战乱,他却期待着振兴中华文化,干出一番事业。1956年,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广泛招募文物行业人才,耿宝昌从此进入故宫工作。故宫藏有36万件瓷器,几乎都经过他的眼和手。

健康长寿繁体字 96岁的中国鉴定第一人:健康长寿之道

在北京的故宫里,收藏了30多万件珍贵瓷器,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每件瓷器都过过目。耿宝昌先生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双眼,他从15岁做学徒的时候就开始练这双火眼金睛。今年耿老已经90多岁了,他说自己双眼的视力仍然是1.5。

健康长寿繁体字 96岁的中国鉴定第一人:健康长寿之道

在这几十年当中,耿老为国家鉴定了数万件一级文物,在文博界他被称作是“人间国宝”。但耿老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风趣地说他是“人间国宝”,那是吹牛,反正吹牛不要钱!

在他的鉴定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次,就是1994年耿先生从香港的拍卖会上以110万人民币拍卖回的成化罐。

历史上明代成化宪宗皇帝非常喜欢小器物,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官窑瓷器都是碗、盘等小件,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而这个通高31厘米,口径17厘米的成化罐则是现存少有的大件器物。目前全世界也只有4只,而故宫的这个是唯一一个带盖的最完整的成化罐。但有人认为这个带盖的成化罐是假的,这个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现在它的身价已经涨至2千万人民币。

耿宝昌在孙瀛洲先生像前

耿宝昌的火眼金睛是在文物店做了10年学徒练就的。他的老师就是人称“宣德大王”的孙瀛洲。孙先生是享誉20世纪中国博物馆界的著名瓷器专家,上世纪30年代开的敦华斋是京城极其有名气的文物店。15岁时,耿宝昌在初次来到敦华斋时,觉得文物店的工作看起来很干净,便留下来做了学徒,从此跟随老师练古瓷鉴定的童子功。

在当了10年的学徒后,1945年,只有22岁的耿宝昌开了自己的文物店——振华斋,它的原址就在今天琉璃厂荣宝斋。虽然他年纪轻,但是在圈内名气很大,那时他只看最美、最珍贵的东西。按照行内的规矩,作瓷器鉴定绝对不能把眼睛看穷了。解放后,1956年,故宫的老院长吴仲超对故宫原有的东西进行鉴定整理,便把过去年长有声望的人网罗到故宫。老师孙瀛洲被请到故宫,他还向吴仲超举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34岁的耿宝昌。

2007年底中国水下考古“南海1号”打捞工程完工,沉睡在海底800余年的宋代古船历经20个年头,终于陈列在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1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耿宝昌是这项震惊国内外考古界工程的幕后推动者。

1986年4月,英国人迈克·哈彻将23.9万件在我国南海打捞沉船获得的文物送到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中国驻荷兰使馆工作人员急电国内,国家文物局派出耿宝昌和另一名专家,携3万美金迅速赶往阿姆斯特丹。

拍卖现场大都是各国亿万富翁,中国人出现在这个领域还前所未有,结果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拍卖开始,富豪们举牌出口就是加价十倍,而耿宝昌二人囊中羞涩,望着近在咫尺的国宝,心如刀绞。回国以后,他们撰写报告建议加强水上考古,后来便催生了“南海1号”工程。

耿宝昌是文博界名副其实的大家,致力于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工艺品的研究,已发表大量研究论文及论著,特别是《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资料翔实,观点独到,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学习古陶鉴定必读的一部权威著作,已多次再版。2014年6月耿宝昌被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授予“希尔金奖”。这个奖项的获得者均为世界上研究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艺术的重要人物。

身为文物鉴定大师,耿宝昌却谦虚得像个小学生。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的家里没摆一件藏品,到处堆着一米多高的书籍,只留下走路的一条窄道儿。他博学多闻,50多年前发生在收藏界或博物界的一些趣闻轶事,仍能娓娓道来。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赞他为“活字典”。九十有六的耿宝昌,至今仍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的知识”。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古陶瓷鉴定方面的人才,他们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已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现在,耿宝昌已经在故宫工作了60多年。60多年来耿宝昌阅宝无数,博览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促使他成为古陶瓷的鉴定大师。

半世纪故宫人生:从学徒到大师

对于1936年第一次来故宫参观,耿宝昌的记忆似乎就像这床上雕刻的花纹一样清晰。“那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当时正是春天,故宫里非常残破,到处是草和垃圾。门票是一块大洋。”耿宝昌至今对当时在钟表馆看到的一个“可以在一块板子上滚动的”钟表记忆犹新。20年后他来到故宫工作,“那个东西还在那里”。

1936年到1945年10年间,耿宝昌在孙瀛洲先生于东四南大街开的古玩店敦华斋内当学徒。10年出师后,耿宝昌开了自己的古玩店“振华斋”,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他在与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先生相熟的师父孙瀛洲先生的介绍下,在故宫招收文物人员时进入故宫工作,开始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故宫人生涯。

投身文物行业70多年来,耿宝昌眼见中国陶瓷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变化。“过去瓷器在中国人心目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说起过去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耿宝昌印象深刻:“当年的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

随着现在中国古瓷器价格的迅速升值,观众对于故宫馆藏瓷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现在一有馆藏珍品瓷器展,展厅内的人多得挤不动。”故宫100多万件藏品,瓷器和书画就各占三分之一。“旧社会青铜器价格高,后来书画价格高,现在瓷器的价格涨了上来。但是与书画相比,瓷器的价格仍有上升的空间。”

对于故宫所藏的众多瓷器,耿宝昌自言60多年来连看带动手,很多都有印象。“那时候没有电脑,比如说到某件瓷器,你必须知道在哪里。故宫藏品中36万件瓷器,耿宝昌虽然摸了几十年,但却谦虚地自言“有些认识”。“其实对于瓷器的鉴别,没有那么高深。就像大夫瞧病一样,有些一看也就知道。”

今天的人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看待一件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宝昌感叹自己开古玩店的生涯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不论金钱和价值,只看艺术和历史。正如在所有的中国瓷器中,虽然近年有元青花和明斗彩的火爆,但耿宝昌言谈最喜欢的是宋代的素色瓷。那是一种文人的审美情趣,“比如天青色的钧窑,非常地雅致”。

从1956年第一次来到故宫到今天,耿宝昌与故宫的渊源有60多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来故宫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耿宝昌历数故宫内长寿的大师不止一人:王世襄先生、徐邦达先生、朱家先生。故宫内养心殿取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国宝级泰斗似乎都领悟了其中真谛,皆于无欲中有所追求。

耿宝昌认为鉴定古陶瓷生涯是一种“文化享受”。据说故宫养心殿之名取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耿宝昌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于无欲中有所追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半个多世纪里,他阅宝无数,曾把自己数十件瓷品、铜器捐给故宫,他也从不接私活搞鉴定,人称“中国文博收藏界的楷模”。这正是耿宝昌的成功之路、长寿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