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最难打的国家 秦灭六国是历史必然吗?

2019-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礼县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13年时,现在外观不是这样秦军战车雕塑礼县陇山一带的山中进出关中的陇县关山山间古道本文试图从另外一种角度,用部分具体细节展示下秦国的早中期历史进程,由史实可知秦国并非一开始就强大.秦灭六国最难打的国家 秦灭六国是历史必然吗?综合看先秦史,若分二个阶层分析列国,首先当然是各国统治者.春秋时最有实力能一统天下的当属齐国.晋国.楚国,但进入战国时代后,这些国家却每况愈下.先看齐国,读<史记>"齐太公世家",感觉齐国的王室风气从一开始就呈诡异之态,直到公元前3

礼县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13年时,现在外观不是这样

秦军战车雕塑

礼县陇山一带的山中

进出关中的陇县关山山间古道

本文试图从另外一种角度,用部分具体细节展示下秦国的早中期历史进程,由史实可知秦国并非一开始就强大。

秦灭六国最难打的国家 秦灭六国是历史必然吗?

综合看先秦史,若分二个阶层分析列国,首先当然是各国统治者。春秋时最有实力能一统天下的当属齐国、晋国、楚国,但进入战国时代后,这些国家却每况愈下。

先看齐国,读《史记》“齐太公世家”,感觉齐国的王室风气从一开始就呈诡异之态,直到公元前376年田氏代替吕氏为齐王,加上齐国与秦国交战很少,本篇就未详细展开;

秦灭六国最难打的国家 秦灭六国是历史必然吗?

晋国王室亦是,权臣多数时间强于国君,晋公、大夫中奇葩者多,动辄弑君。公元前379年一分为三后,竞争优势荡然无存;

楚国原本希望很大,疆域辽阔,可惜楚王中胸无大志者众,政治紊乱,人才逆淘汰占主流,楚王中堪当大任者几乎为0;

与此相对,秦国则明显不同,从秦襄公立国始,以后的秦公、王,基本勤勉,且大量招揽列国人才为秦所用,从设立“客卿”官职足见;商鞅变法更是彻底改变了秦国。

再看列国的国民性,此时感觉引述《武经七书》“吴子兵法”中,吴起对列国国民性格的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比较判断:

“齐国人的性格刚强,国家富足,君臣骄奢而简慢民众,政令松弛而待遇不平等...”;

秦国人的性格强悍,地形险要,政令严格,赏罚分明守信... ;

楚国人的性格柔弱,领土广大,政令紊乱不稳定,他的民力疲惫... ;

燕国人的性格诚实,行动谨慎,崇尚义勇,缺少欺诈和计谋,所以他们善于坚守阵地而不会逃跑…;

三晋地处中原,他们的人民性格温顺,他们的政令平和,他们的人民疲于作战,经常打仗,轻视其将帅,他们的待遇很微薄,没有拼死的斗志…。”

上述吴起的分析在今人看来也许无多少道理,但请别忘记,吴起在当时分析当世,应该可信。

春秋战国丰富多彩,中国的哲学、文学、军事理论科技等各种传统文化的经典,大多源自此时期,且原创多出。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只有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原创与创新层出不穷。

秦国则因当年文化成熟度不高,被列国鄙视。一个被列国鄙视的国家,终灭列国,成此大业很多人不服气,即使当代。如果历史可以假设修正,也许统一中国的不会是秦国?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秦缪公以后,到商鞅变法前秦国近300多年的历史,国穷兵肉,周边的晋国、楚国,以及三家分晋后的赵国、魏国,动辄联合诸侯就打进秦国内地,“追至泾而还”。从当时的局面,根本无法想象如此羸弱的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如果细究,我们不难发现,并非是对手太强大,而是列国自己太能作,套用现代流行语,就是不作不死,多是把自己作死于秦国。

如果从逻辑推理分析,秦国进入关中定都雍城后,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色彩,此乃个人外行的看法,不求同。据此推论,真正意义上的秦都也就三处,犬丘(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与咸阳,其他六处充其量也就是起始(封附庸于秦亭,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或东进路上的战略过渡性据点。

秦人起源地犬丘今甘肃陇南市礼县

盗墓盗出的“西垂陵园”

雍城遗址

秦缪公时,秦国的国力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短短文字足以看出秦国稳固住了其大后方:西戎地,为日后东进消除了后顾之忧。

是盛极则衰?还是因秦缪公死时用3位能臣给自己从死的缘故?自此,内乱不止,对六国战争也是败多胜少。

尽管如此,秦公们,几乎个个依然是前赴后继,东进东进,但此过程极为艰辛。有时候被六国打的头破血流;也有被戎国义渠打到渭南的时候。不过,令人折服的是,他们从来不知道气馁,无论遭受多大艰难险阻,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不放弃努力,玉汝于成,也许这种精神才是中国人该有的国民性?

我在文章中竭力避免戏说的成分,不信,大家读时对比《史记》“秦本纪”可知真假。

1.秦与晋国的乱战:“令狐之战”与晋国大臣随会

在当时的列国中,如果晋国、齐国、楚国任何一家知道变革进取,君臣有雄心大志,估计一统天下也就没有秦国啥事,这也是我标题如此说的理由。

但历史不可假设。

秦缪公儿子康公继位的第一年,东方大国晋国也出大事。缪公的老对头晋襄公也同时去世。这二老头活着时,你来我往大打出手。

最为有名的当属殽山之役,此战晋国消灭了秦国远征郑国大军。全歼,无一漏网不说,还生擒了三位主将。由此足以看出晋国军队的实力,三年后秦缪公虽说把仇是报了,但基本放弃了东进策略,转身讨伐扫荡西北大后方西戎各国,也就有了前文所说的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成就。

当时的列国,王位继承多是兄弟优先,然后子嗣。晋襄公的弟弟名雍,出生在秦国,当时人也在秦国。晋国的权臣赵盾打算立襄公的弟弟为晋国公,就派遣晋国得力大臣随会前去迎接。这种好事秦康公岂能阻止?有利于秦国,于是秦派出军队护卫送到叫令狐的地方,等待晋国接驾。

但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晋国的大军攻击,因秦军无丝毫战争准备,被打的溃不成军,大败而逃,随会也随败军跑回雍城。原来晋国人出尔反尔,赵盾的打算可能没有得到朝臣的一致同意,他们最终立了襄公的儿子做了晋国公。

令狐之战无故被打,秦康公那个气呀!

这口恶气不出,不符合秦人的习惯。第二年,秦国准备停当了,伐晋,占领了晋国的武城,算是报了令狐之战的仇。但晋国当年的实力全面超过秦国,也不是省油的灯。隔2年晋国伐秦,占领少梁。

有时,感觉秦人有点憨态可掬,经常被晋国玩于股掌之上,好心无好报。除此还有,前648年,秦繆公时,晋国大旱,向秦国借粮,秦国“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降”运给很多粮;2年后,前646年,“秦饥”向晋国借粮,晋国的做法是“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反倒是攻打秦国。

秦国人长年和戎人战争养成的习惯,你打我一下,我就要加倍奉还的性格岂能罢休,也是隔了2年,秦伐晋,不但占领了羁马,还在河曲把晋国军队打得大败。晋国人这次有点难受,怎么手下败将越来越强?把晋国军队主帅的底细了解的如此清楚?当晋国君臣想起秦缪公收拾戎王所用手法时,倒吸一口凉气。秦缪公又是怎么干的呢?还是和晋人有关系。

前文已经提及”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由余原籍也是晋国人,不知何故流落到西戎,能说一口地道晋国话,现在的山西话?因此戎王就任用他为大使出访秦国,名为访问,实际上是窥探秦国的虚实,为灭掉秦国作情报收集。

在继续本话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下戎族的情况。当时有西戎、犬戎、戎翟之称谓,《史记》中也采用了这种称呼。用现代眼光看,这是一种歧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因汉人史官自认汉人才是正统,他们把所有少数民族都用戎统称。由于戎族以游牧为主,性格彪悍,加上骑兵良好的机动性,是当时中原王朝的极大威胁。

周朝的祖先就是因一直处在戎族的挤压之下,不得已,才迁徙到陕西省岐山一带发展。最终周天子被杀骊山下,镐京也被西戎犬戎联合攻陷。新继位周王不得不在秦襄公等诸侯的护卫下东逃洛阳,躲避犬戎的攻伐;也因周天子的祖居地西岐一带已经被各戎占领,无法再待下去。

晋国大臣杀国君已经不是第一次,当然在当时众多列国中这不是偶然小概率事件,几乎家家都有。齐国,楚国都发生过,就是秦国也发生过几起。不能再叙细节,如此下去,本文就会成书,打住。

如上,如果以秦国商君变法前的窘境,谁预测说秦能一统天下,会被视为不傻即疯。秦国商君变法的体制创新,奠定了秦从此领先六国的软硬件基础。关于商君变法详情,请参考此文中国历史给过商君公正吗?

比秦国更有优越条件的的六国,多数“复古”而教条僵化,不知道创新体制,最终被历史长河大浪淘沙。

体制是否顺应社会发展?如同鞋子一样,适不适合只有当事者知道,回溯我们的悲催历史,是否能得出如下的判断:多数统治者好像从未为王朝长治久安费脑过。以古代先贤、哲人那么多,难道他们都没有今人聪明?非也,官员为名利贪婪而忘义、利益集团为少数人利益而忘家国。

权力如同“鸦片”,令帝王将相忘乎所以,傻傻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本事大,还是因权力这个用不好会泯灭人性的“鸦片”作用大?从历史和现代社会事件看,身败名裂者都把权力幻化成了个人能力。

李斯就是历史上的典型,他为了取悦秦皇,废除了原本有利的关键制度,如庭议决策制、建议焚书钳制思想等等,这种破坏制度之举,从体制上瓦解了秦国,秦灭是必由之路;秦皇死后,李斯更是为名利私欲不坚守原则,和赵高联盟,成为葬送秦国的千古罪人之一。

至此,就想起《史记》“李斯列传”,每读此段,我都会感受到名利熏心招致的悲凉与残酷伤情: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出世前立志要做“宫廷仓库之鼠”,出人头地,结果终被夷灭三族,连父子日常打猎都成难以实现之奢望,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