牝鸡司晨原因 各朝都反对牝鸡司晨 却为何一直出现太后摄政

2018-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传统的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强调男尊女卑,表现在政治领域中便是男性一统江湖,女性则基本被排除在外.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存在.武王伐纣时的战前演讲稿<尚书·牧誓>中提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翻译过来便是,母鸡打了鸣,则意味着家要衰败.牝鸡司晨原因 各朝都反对牝鸡司晨 却为何一直出现太后摄政这是当时流传已久的俗语,周武王用来指责纣王因为宠信妲己而乱天下一事.这种对女性的污名化其后一再重复上演.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文人政客常常把亡国之祸推到一个女人身上—所谓妇人与政

传统的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强调男尊女卑,表现在政治领域中便是男性一统江湖,女性则基本被排除在外。

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存在。武王伐纣时的战前演讲稿《尚书·牧誓》中提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翻译过来便是,母鸡打了鸣,则意味着家要衰败。

牝鸡司晨原因 各朝都反对牝鸡司晨 却为何一直出现太后摄政

这是当时流传已久的俗语,周武王用来指责纣王因为宠信妲己而乱天下一事。这种对女性的污名化其后一再重复上演。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文人政客常常把亡国之祸推到一个女人身上—所谓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这不仅表现在历史著作与文艺作品中,还表现在政治制度的设置上。

牝鸡司晨原因 各朝都反对牝鸡司晨 却为何一直出现太后摄政

最早明文禁止后宫干政的是曹魏政权。曹丕称帝后,规定臣子不能向太后奏事,后族也不许辅政。到了北魏,为了防止母后干政情形出现,甚至出现了立子而杀母的"潜规则"。

其后,宋朝有不许后妃干政的"祖宗家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命翰林院撰修"女戒",严禁后妃干政,并令工部制造红牌,镌刻"戒谕女后之辞"悬挂宫中。清初依循明制,仍禁太后干政。

牝鸡司晨原因 各朝都反对牝鸡司晨 却为何一直出现太后摄政

然而,实际上,后妃干政—主要表现为太后干政—的情况,两千年来却一直存在。

太后主政的记载,较早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宣太后,到了西汉时期有吕后、窦太后、王太后等,东汉与宋更是太后摄政最为频繁的时期。东汉相继有六位太后临朝称制,其中和帝的邓皇后执政达十五年之久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宋代先后也有八位太后垂帘听政,如真宗刘皇后、泣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吴皇后 、宁宗杨皇后 、理宗谢皇后。其他的还有,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孝庄与慈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