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与阳山的互救(上)

2019-0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韩愈与阳山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互救关系,韩愈拯救了阳山人民,带给阳山文明.进步与希望,不仅改变了阳山人民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对教育的首倡,使阳山出现彬彬有礼的景象.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与阳山的互救(上)阳山也成就了韩愈,改变了韩愈的心绪和生活心态,在阳山期间,韩愈的心日渐沉静下来,开始反思半生坎坷的原因,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阳山还成就了韩愈独特的诗歌风格,韩愈险怪诗的大量创作集中于贬谪阳山之后,是贬谪阳山这一段经历使其险怪诗风日益成熟.通过对韩愈与阳山的相

摘要:韩愈与阳山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互救关系,韩愈拯救了阳山人民,带给阳山文明、进步与希望,不仅改变了阳山人民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对教育的首倡,使阳山出现彬彬有礼的景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与阳山的互救(上)

阳山也成就了韩愈,改变了韩愈的心绪和生活心态,在阳山期间,韩愈的心日渐沉静下来,开始反思半生坎坷的原因,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阳山还成就了韩愈独特的诗歌风格,韩愈险怪诗的大量创作集中于贬谪阳山之后,是贬谪阳山这一段经历使其险怪诗风日益成熟。通过对韩愈与阳山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的探讨,有利于认识一个更加全面而立体的韩愈形象,也有利于推动善美阳山建设并促进阳山韩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与阳山的互救(上)

关键词:韩愈 阳山 贡献 影响

韩愈在阳山时期的诗文创作较之于其他时期拥有更丰富的题材,更广阔的视野,更深沉的思虑和更真挚的情感。这一时期的诗文或许更能全面地反映韩愈诗文的总特征。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与阳山的互救(上)

阳山具有与京师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的江山风物和民情风俗对于生长于中原的韩愈来说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陌生和未知往往为诗文创作提供了新鲜的素材,并赋予其丰富而鲜明的阳山文化特征。所以从韩愈在阳山的诗文创作入手,可以窥测出阳山的风土民俗和地域文化。相应的,阳山特殊的行政和文化角色,也大大改变了韩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塑造了拥有伟大人格和文人情怀的韩愈。

一、韩愈到阳山的心绪与创作

韩愈被贬阳山时35岁,正是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年纪,被贬的原因,是由于韩愈有感于贞元十九年(803)的那场天灾,向皇帝直言进谏,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1],希望解生民之苦。诏令一下,即刻上路,经过六十余日的跋涉,终于来到距离京师三千八百余里的阳山。

当时的阳山是有名的蛮荒之地,可想而知,韩愈根本无法适应阳山,无论是气候环境、生活习惯还是风土人情,就连语言都是不通的,无法与人沟通,亲人朋友都远在千里之外。

韩愈的心情实在让人同情,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说“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中,他描写所处的阳山“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恨,辞舌纷嘲啁”,可见在阳山生活的艰难。

随着贬谪日久,韩愈也能够于苦中作乐,品尝在阳山不一样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当郁结之气随着时间慢慢消散,韩愈发现阳山具有如此新奇而独特的美景,不由得纵情于这奇山秀水之中了。他在《春雪》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人在漫漫寒冬中焦急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二月份终于见到了春色开始萌芽,诗人又惊又喜,惊奇于阳山的春日来得如此之早,欣喜于能够早早地看到春色。为了强化这种情感,韩愈还作了《春雪间早梅》一诗,“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

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荧煌初乱眼,浩荡忽迷神”,写自己看到了灼灼梅花映雪盛放的奇景,为寒冷的冬日带来春日的消息,也温暖了人心,让人心旷神怡,喜不自胜。这些诗文反映出韩愈对于阳山的接受,这种接受是主观的接受,是源自于韩愈乐观旷达的精神。

十四个月以后,韩愈结束了阳山之贬,在阳山的时间虽然不是太长,但对于当时正处盛年的韩愈来说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体验。在阳山时,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克服了林林总总的困难,将自己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韧而有力,在现实的苦难面前,他成长为一个更加现实的仁人志士,更难能可贵的是,韩愈还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利用阳山丰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来开拓自己的眼界,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写下感人至深的篇章,使其诗文所反映的社会和自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

二、韩愈在阳山的功绩

韩愈与阳山有着不解之缘,他在阳山期间并没有一味地意志消沉,而是很快跳出孤寂落寞的心绪,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传播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儒家思想文化,来改变阳山蛮荒的局面。

阳山在唐朝的时候隶属于连州,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今属清远市,县名仍然沿用阳山。韩愈到阳山的时候,当时的阳山是一个非常荒凉落后的地方,韩愈在《送区册序》中做了具体的描述,说明当时阳山地理环境的恶劣和韩愈在生活习惯、语言上诸多的不适应,再加之被贬的苦闷和对于亲友的思念,韩愈到阳山初期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当慢慢平静下来以后,韩愈就沉醉于阳山迷人的风景之中了,甚至忘掉了贬谪的苦闷,纵情于阳山的青山绿水之间,并且为改变当时阳山的政治经济状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韩愈对阳山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远离中原,在唐朝时期的阳山百姓过着半狩猎半耕作的生活,生产方式落后,韩愈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传给阳山人民,劝课农桑,重视水利,改良农作物品种,所以自从韩愈当了阳山县县令以后,阳山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欧阳峻峰在《贤令韩愈治阳山》一文中写到:“韩愈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带到阳山,教人耕织,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的间种、套种、一年两熟等农耕技术,并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改善农耕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阳山人民的生活水平。

”[2]李纯宏在《韩愈阳山政绩考》一文中认为:“韩愈倡导的农耕生产方式,推动后人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其首倡之功,功不可没。”[3]韩愈不仅仅重视农桑,还首倡植树造林,并且亲手栽种松树、桂树,有“读书松桂林”的佳句,引导阳山百姓植树造林的热潮,也带动了当地读书的风气。

后世书院附近栽种松树桂树,就是效仿韩愈的。韩愈此做法为阳山百姓创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韩愈对阳山人民思想的改变

韩愈一方面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阳山,改变阳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治贫先治愚”观念的指导下,将中原的文化、礼仪也传给阳山人民,重视教育,宣传德礼,并亲自招收学徒。他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这些中原文化促进了阳山的文明开化,提高了阳山人民的文化素质。

张清华《韩愈大传》一书,对韩愈在阳山的政绩评价道“亲政惠民,扶树教道,建立了阳山的社会文教秩序;传道授业,团结了一批文学青年。”[4]韩愈到阳山以后,教化百姓,使百姓明礼仪,使阳山出现彬彬儒雅的景象。

韩愈在阳山提倡教育的做法得到了后世的称誉和效仿,据《阳山县志》记载:宋代阳山建有学宫,明代建明伦堂、仰止书院,清代有阳溪书院、回龙书院、宗韩书院、桂香书院、韩山书院等,县以下乡里办社学,有通儒社学、淇潭社学、将军山读书山堂等比较出名。在一个小县竟然涌现出如此多的书院和学社,阳山教育的兴起离不开韩愈的首倡,阳山教育的发展也是对韩愈提倡之功的肯定。

(三)“景韩诗”所反映的韩愈对阳山的贡献

在韩愈离开阳山之后,后人在阳山留下大量“景韩诗”,表达对韩愈的崇敬和追慕,从这些“景韩诗”中也可以看到韩愈对阳山的贡献。

明代冯大受在《祭韩文公》中云:“百粤归化,肇自韩年。蛮夏错处,声教犹偏。……人诵诗书,家安衽席。横悍渐消,心面咸革。”自韩愈来后,阳山百姓才知道诵诗书,习礼仪,说明韩愈的最大政绩就是促进了阳山的文明开化。

清代万承风《谒韩文公祠即次公〈衙斋有怀〉韵并寄王明府》中写到:“山居杂摇猹,猎食薄耕稼。悍性辄睚祉,夷言无逊谢。户不闻诗书,日惟追獐麝。自从韩公来,礼义为策驾。务本习渐移,农桑米无价。入耳有弦歌,从禽废弋射。

”[5] 诗的前面写韩愈到来之前,阳山百姓以狩猎为主,韩愈来阳山当县令时期,传入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才改变了阳山人民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使阳山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除此之外,还教化百姓,让百姓知礼义,读诗书,从以前的“悍性辄睚眺,夷言无逊谢,户不闻诗书”到韩愈治理后的“入耳有弦歌”,韩愈对阳山最大的改变就是传播中原文化使阳山风气为之一改,出现文雅之象。

清代陈廷溶在《读书台》一诗中写到:“化到猶蛮后,荒隅礼教成。当时亲父母,此日重师生。”[6] “此日重师生”正说明了韩愈来到阳山以后大力提倡教育对民风的改变。又在《通儒乡》一诗中云:“此地留一宿,遗风万古闻。

偶施仁义教,尽洗楚荆氛。家有弦歌雅,人多揖让文。迄今观史册,犹著旧功勋。”[7]《阳山县志》云:“通儒乡在县南,以昌黎及区册宿其地,乡人化之,遂从文教;又以宋雷庠生其地,后成进士,故名。”韩愈在阳山以仁礼教化百姓,使阳山人民知礼仪识教化,走向文明。

清代符禽在《登贤令山为韩文公读书台有怀往事而作》一诗中云:“岁值关中饥,抗疏拯民命。左迁来岭表,山城修百政。名教浮然兴,俗饶涤辄净。宣化期年间,膏泽万家庆。筑台还读书,松泉杂吟咏。惹得此青山,千载呼贤令。”[8] 阳山人民对韩愈的赞誉,说明韩愈在阳山的惠政。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本文为2018中国阳山韩愈文化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