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 “武志红”:一个心理学公众号的“走红”之路

2019-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武志红自认他的心理学写作触到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根".本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项来婷一个不追热点的心理学公众号,如何抓住35万粉丝的心?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希望人能够活得自在一点".武志红心理学 "武志红":一个心理学公众号的"走红"之路调剂来的心理学专业武志红与心理学结缘,完全是阴差阳错.作为理科生,高中时代的武志红生物和化学成绩尤其好.在报考北大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这两个专业,不料因"服从

武志红自认他的心理学写作触到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根”。

本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项来婷

一个不追热点的心理学公众号,如何抓住35万粉丝的心?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希望人能够活得自在一点”。

武志红心理学 “武志红”:一个心理学公众号的“走红”之路

调剂来的心理学专业

武志红与心理学结缘,完全是阴差阳错。

作为理科生,高中时代的武志红生物和化学成绩尤其好。在报考北大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这两个专业,不料因“服从分配”被调剂到了心理学专业。

武志红心理学 “武志红”:一个心理学公众号的“走红”之路

初入大学,武志红还想着努努力,争取一年后转专业。不过,当他第一次翻开心理学课本时,变化却悄悄发生了。“我觉得心理学非常迷人,它几乎能够解释人的所有行为。”武志红说。

大二时,武志红跟一群大学生一块儿去做兼职。胡侃中他发现,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看法竟会大相径庭。也是那件事让武志红认识到,心理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武志红心理学 “武志红”:一个心理学公众号的“走红”之路

2001年,研究生毕业的武志红进入广州日报工作,做了五年国际新闻。后来,报社开了“健康心理”专栏,他开始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算是回到了老本行。

武志红写的第一篇文章叫《吵架了,去看心理医生》。刊出后,一周之内就收到了200多封读者来信,他很快成为报社收信最多的记者。大家对心理学的需求,超出了他的预期。从此,他的心理学写作就停不下来了。

2006年,武志红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接着又开了微博。再后来,他创建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微信公众号“武志红”,每天推送他的原创心理学文章。

写作是感觉的充沛表达

在武志红眼中,博客好比“别人到我的地盘来”,微博像是“每个人的地盘”,而微信则是“个人的私密地盘”。

最初,开公众号“只是赶个时髦”。直到2014年,这个由助理帮忙申请的公众号才真正运营起来。

但微信平台的影响力令武志红惊讶。“与面对面的咨询和讲课相比,过去我的博客日访问量有5000已经觉得不错了,而现在,有些文章能有几十、几百万的阅读量。”之前需要花点时间做推广的心理工作坊,在微信上一发布,也能迅速报满名。

与很多自媒体不同的是,这个公众号上的文章很少围着热点转。这与武志红在报社写专栏时的经验有关:“据我观察,只有相当少数的新闻才能产生持续的热度。如果对一个热点没有感觉,我就写不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一个好的作者不应该去讨好读者,而是如美国著名心理学者科胡特所说,展示一种“不含诱惑的深情”。

所以他只写自己“有感觉”的东西。为了与“感觉”相遇,他常常要花费大量前期“成本”。有一次,为写一篇关于撒切尔夫人的文章,他整整三天闭关阅读资料,直到耳边突然蹦出一个声音说“够了”,他明白,自己有答案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理解了撒切尔夫人,一定程度上仿佛‘成为’了她。”武志红回忆。接下来的写作一气呵成。在他看来,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它是感觉的充沛表达”。

每天推送什么微信内容?武志红全权交给了助理小吴。这个不追热点的公众号,粉丝量已突破35万。小吴告诉记者,只要涉及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以及个人成长,阅读量就特别高,比如近期的《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等。武志红分析,这些文章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触碰到了中国家庭中不可绕过的几种关系。

改造“被动的好人”

对小吴而言,打理公众号也是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从中受益匪浅。《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重新审视了“焦虑”这种情绪的特殊意义——“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绕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最近一篇热文《拥抱你的不完美》,则劝诫人们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小吴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会优先选择这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彼此之间又是相通的,“与自己和解,才能去理解别人;自我成长了,才能有助于家庭关系的成长。”

这也符合武志红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他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够活得自在一点。

可是“自在”二字,谈何容易!武志红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更在意别人的感受,很少提到个体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他坦言自己也曾是个“非常不自在”的人。那时候,作为一个“被动的好人”,他脸上仿佛就写着“憨厚”、“老实”的字眼。他会逼着自己把答应人家的事情都完成,结果,对方是满意了,自己的生活却搞得一团糟。“我一直想开一个 ‘好人改造’课程,也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中国好人》。”

武志红自认他的心理学写作触到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根”。正是这个“根”,缔造了许多“孤独的灵魂”。他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婆媳关系。他认为,对一个和谐的家庭来说,婆婆无疑是夫妻关系的入侵者;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又要求儿子必须孝顺妈妈,这就使很多男性陷入两难的境地。

“既然触到了,不如就把它真实地呈现出来。它在我们这个独特的文化场产生,也需要在这里破局。”武志红说。

避免成为“拯救者”

善于表达的心理咨询师,很容易被粉丝视作“万人迷”。武志红清楚,这种所谓的个人魅力,往往带上了别人投射过来的理想化光环。“我只是一个好奇的人,将我看到的人性奥妙之处写出来,但我自己都未必能做到。”

他跟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受邀讲课,一位小伙子连续三天给他献花,俨然“死忠粉”。下课后,他随武志红一同坐地铁,途中满怀崇敬地说:“武老师,您这样义务来帮助我们,真是高尚之举!”武志红回答:“事实上主办方给了我酬劳的。”

“我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假话来维系他心目中我的良好形象,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武志红告诉记者。

他坦言自己身上缺点也不少,对自我的认识也经历过一个纠结的阶段。有时会有孩子般的“全能自恋”,他称其为“巨婴症”。武志红也不讳言自己在研究生时期得过抑郁症,尽管现在已基本痊愈,但依然容易忧伤和悲观。“每一种抑郁症都是触及到了过去没有完成的悲伤。我是因为失恋,没有及时处理好那样一种情感的丧失。”他这样分析自己当年得病的原因。

在武志红看来,人的一生最重要却也最难做到的,便是有“自知之明”。“心理咨询师不是上帝,也不是拯救者,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帮助大家认识自己。”

对话

唤起麻木的“绝缘体”

解放周一:有人说你擅长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却不给出解决的方法。你怎么看?

武志红: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选择,我怎么可以替代你,告诉你应当如何选择呢?尼采说,当你知道了为什么,你就不会去问怎么做,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己作出选择了。

解放周一: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的功用体现在哪里?

武志红:有些人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会变得麻木,似乎失去了体会自己感受的能力,我戏称他们为“绝缘体”。以我自己作为心理咨询来访者的经验看,当一个人的真实感受被唤起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就是为了让这些感受流动起来。

解放周一:你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武志红:我比较认同科胡特的说法。对于心理健康,他有两个标准,一是自信,二是热情。自信,就是一个人的活力足够滋养自己;热情,就是你的活力还能流淌到其他人身上,滋养别人。每次在国外街头看到那种满脸洋溢着快乐的人,我都忍不住被他们的活力所感染。在中国,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