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的后代 关于评价方伯谦的若干问题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激战中逃离战场.清政府以"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为罪名,将其正法(

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激战中逃离战场。清政府以“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为罪名,将其正法(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三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19、5、72、128 、102、129、168、129、135、127、130、130、112、112页。

)。1894年9月23日,方伯谦被斩于旅顺。对于方伯谦之死是否属罪有应得,史学界历来有争议。

近年来随着《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这一新资料的发现,争议日趋激烈。主要问题集中在:1.牵乱队伍者是方伯谦还是丁汝昌、刘步蟾?2.“济远”舰是否撞坏“扬威”舰?3.“济远”舰是否率先逃走?4.丁汝昌是否挟嫌陷害方伯谦?有论者认为方伯谦的主要罪名不属实,应予以平反。笔者就以上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一、关于牵乱队伍问题

牵乱队伍在此指破坏了海战中舰队的作战队形,作战队形在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时代事关海战胜负,方伯谦逃离战场已无须再言,关键在于是否破坏了作战队形。《杂记》中有如下记载:“十八日巡探者报称倭船队经港外北行,丁提督闻报,下令全军起锚追袭。

各军闻令,急先起锚,不及列队,零落而出。”有论者据此认为:“北洋水师接战伊始队型即已混乱,决非是在战斗三小时半以后,济远退出战场导致的。”并进而认为:“黄海海战将队伍牵乱的是负责海战全局的丁汝昌和刘步蟾,而不是方伯谦”(注:郑守正:《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是被诬陷致死的》,详见《历史档案》1993年第三期。

)。究竟是谁牵乱队伍,弄清此问题须对已有和新发现的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杂记》中记载的“不及列队,零落而出”是诸多客观原因造成的,而非丁汝昌等人指挥失误所致。对于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的失败,日本历史学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战是在清国舰队护送陆军运输船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清国舰队必须马上把陆地作为后方而战,这就抑制了舰队的行动。

……不得不在不利的地形布置阵地”(注:〔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版,第106-107页。)。海岸地形的不利是导致“不及列队,零落而出”的根本原因。

战前,中国“海军护送裕新、海定、镇东、图南、利远五运兵船出自大连湾,十七日到大东沟,盖在鸭绿江之西大孤山之东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十战舰泊大鹿岛东南,平远、广丙二战舰泊大东沟外,镇中、镇南二炮船并四雷艇随运船入大东沟口。

十八日,全军将返旅顺。午初遥见倭船南来,定远督船开旗起锚”(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七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46、543页。

)。从北洋舰队战前兵力部署可以看出,为确保陆军官兵安全登陆,丁汝昌在大东沟港外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2艘装甲舰和8艘巡洋舰在大鹿岛海域锚泊;第二道,2艘巡洋舰在大东沟港外警戒;第三道,2艘炮舰和4艘鱼雷艇直接护送运兵船进入大东沟港内。

第一道防线距大东沟12海里。当9月17日近午日本舰队袭来时,北洋舰队尚分为三个分舰队。战斗即将爆发,而这三个分舰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法马上集合,因为这一带的海岸地形限制了舰队行动。

北洋舰队锚泊在近岸地区,这一海域是舰队航行的边缘地带。战前,镇守当地的奉天将军裕禄在奏折中讲道:“至东边所属之大东沟,大孤山海口,均为沿海口岸,虽门口淤浅轮船难至,而口外之鹿岛、獐子岛皆为朝鲜门户,可以停泊轮船,小船拨载与此处皆一水可通”(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三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19、5、72、128 、102、129、168、129、135、127、130、130、112、112页。

)。从中可知大东沟、大孤山至大鹿岛一带沿岸海域都是只有小船才能航行的浅水区,而北洋舰队的主要战舰“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和海汊内港”(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三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19、5、72、128 、102、129、168、129、135、127、130、130、112、112页。

)。所以对北洋舰队来说,大鹿岛以内的海域是不能航行的。不仅如此,此地区还是标准半日潮汐区,9月17日11时海战爆发时正值阴历8月18日大潮日的落潮时刻,这一天自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4时30分,潮落5.

3 米(注:详见《农历潮汐表》,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孤山。)。由北洋舰队护航登陆的陆军首领刘盛林于海战当天“乘轮下午3点钟抵东沟,乘小火轮节节候潮,于7点钟到船局”(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三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19、5、72、128 、102、129、168、129、135、127、130、130、112、112页。

)。小船尚需用4小时之久才能趁涨潮从锚地驶入码头,足见当天潮差之大和此地区岸滩之浅。由于北洋舰队停泊在近岸浅水区,战斗爆发时又正值大潮日的落潮时刻,对于如此庞大的舰队,该地区没有回旋余地,北洋舰队必须设法尽早地摆脱这种不利地理环境的束缚。

基于此,丁汝昌不等与鸭绿江口内的另8艘军舰会合,便率第一道防线部分军舰首先驶出锚地以抢占海上机动区。“当战时,我军先十船,因平、丙、中、南四船在港护运未赶上”(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三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19、5、72、128 、102、129、168、129、135、127、130、130、112、112页。

),因此才造成了“不及列队,零落而出”的航行状态。而若丁汝昌原地等待全部军舰集合后再同日本舰队作战,就会使北洋舰队被敌舰队全体压制在岸边浅滩上而自缚手足,不仅舰队有可能全军覆没,港内运兵船和陆军官兵也面临着被歼灭的危险。

如“超勇”、“扬威”二舰,即因在战斗中搁浅而损失,可见该地区的不利地形对北洋舰队的威胁之大。因此说,不能以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及列队,零落而出”为由,将牵乱队伍归罪于丁汝昌等人。

事实上,真正牵乱队伍的正是方伯谦本人。《杂记》中讲的“不及列队,零落而出”系指参加护航的全体18艘军舰而言,当时战斗并未开始,其队形是集结中的巡航队形。而“牵乱队伍”是指破坏了战斗中业已部署好的,以10艘军舰组成的战斗队形。“不及列队,零落而出”同“牵乱队伍”完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