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了黄褐斑,惨变“黄脸婆”,中医施术重返美丽容颜!附6个祛斑方

2018-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案例解析]孙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妇,丈夫是建筑包工头,育有一对儿女,原本家庭幸福和谐.然而,在两年前,丈夫在工地不幸摔伤,家里的经济来源中断,孙女士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一连串的打击加上家里的琐事,孙女士两年来几乎没什么笑容,沉重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屋漏偏逢连阴雨,半年前孙女士脸上开始出现褐色斑块,后来逐渐增多,颜色也越来越深,这下子可愁坏了孙女士.俩月前来到门诊部就医,确诊为"肝气郁结型黄褐斑",随后采用疏肝解郁中药内调加外用药调理,上周来复诊,斑块已经减淡,数量减少. 黄褐斑示

【案例解析】孙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妇,丈夫是建筑包工头,育有一对儿女,原本家庭幸福和谐。然而,在两年前,丈夫在工地不幸摔伤,家里的经济来源中断,孙女士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一连串的打击加上家里的琐事,孙女士两年来几乎没什么笑容,沉重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屋漏偏逢连阴雨,半年前孙女士脸上开始出现褐色斑块,后来逐渐增多,颜色也越来越深,这下子可愁坏了孙女士。俩月前来到门诊部就医,确诊为“肝气郁结型黄褐斑”,随后采用疏肝解郁中药内调加外用药调理,上周来复诊,斑块已经减淡,数量减少。

黄褐斑示意图

生儿育女、工作紧张、家务繁忙,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牵绊,在岁月的雕琢下,很多中年女性出现黄褐斑,并伴随着皮肤干涩、粗糙、萎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黄脸婆”。

什么是黄褐斑?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面积大小不等的黄褐斑或淡黑色的斑块,发生在面部的呈对称性淡黄色或深褐色的一种皮肤病。有的形似蝴蝶,故称蝴蝶斑;又因黄褐斑与肝有关,故称肝斑。黄褐斑属于中医“黧黑斑”范畴。本病多发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未婚妇女或男子亦可患病。

中西医解析黄褐斑病因

西医多认为该病与酪氨酸酶活性增高、血管反应性增强、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相关。具体诱发因素多为内分泌失调、雌性激素、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妆品等。

中医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气血痰瘀积滞皮下,色素沉着而致;或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或脾虚生湿,湿热蕴结,上蒸于面所致;也有人认为与冲任有关,冲任起于胞宫,最终上行至面部,肝郁血滞损伤冲任,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致本病。不论何种情况,不外乎虚、瘀、湿、热所致。

黄褐斑治疗前后对比图

黄褐斑中医分型:

1、肝气郁结型:肝气郁结型黄褐斑的症状是分布范围广,但多在眼周、颧部、眉弓、面颊等处;斑色多为浅褐或深褐色,部分患者在月经来潮前色斑加重,经后色斑减轻。

2、脾虚型:脾虚型黄褐斑的症状是分布在口周、面颊、鼻翼周围等处;斑色多为黄褐,大部分患者肤色偏黄,或颜面虚浮。

3、肾阴虚型:肾阴虚型黄褐斑的症状是分布在耳前、两颊、额部等处;斑色多为黑褐,部分患者肤色偏暗发枯或萎黄不泽,或有黑眼圈;皮肤多干燥,午后颧红。

4、肾阳虚型:肾阳虚型黄褐斑的症状是分布在耳前、额部、面颊外侧等处,斑色多为黑褐;部分患者肤色晦暗无光,或有黑眼圈,重者晨起颜面浮肿或眼睑水肿。

5、气血亏虚型:月经量少(3天内结束),经后头晕,易失眠或浅睡眠,爱上火。多伴有乏力心慌、少气懒言。

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常用方:

1)三白饮

当归、黄芪、白芍、白术各15g,茯苓、柴胡、甘草各10g,川楝子9g,薄荷、白僵蚕、丹参各6g。

疏肝健脾,主治妇女额部黄褐斑,每天1剂,连服20天。

2)消斑丸

消斑丸

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枸杞、丹参、川芎、白芍各150g,茯苓、赤芍各100g,白术、益母草、当归、香附、郁金各75g。研极细末混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g。

养血益气,补益肝肾,主治黄褐斑。每天3次,1次9g,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3)解毒消斑饮

金银花、连翘、丹皮、黄芩、蝉蜕、赤小豆各10g,薄荷6g、黑豆、绿豆各50g,甘草6g。

清热解毒,主治黄褐斑。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

4)美容祛斑汤

美容祛斑汤

白芷、白芨、白附子、白芥子、白芍、白术、白鲜皮、桃仁、红花、桔梗各10g。

养血祛斑,主治面部色素沉着斑。每天1剂,3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效。

5)退斑汤加减

柴胡15g,香附、当归、川芎、僵蚕、白芷、白鲜皮各10g,茯苓、白术、熟地黄各20g,生地黄30g,汉附子、甘草各6g。

养血褪色,主治黄褐斑。每天1剂,28天为1个疗程。

6)祛斑汤

祛斑汤

柴胡、当归、川芎、桑白皮各12g,菟丝子、白茯苓、枸杞子各15g,益母草、制首乌各30g,丹参20g,白芷6g,白僵蚕9g。

养血通脉,活血祛色,主治黄褐斑。每天1剂,连服28天后判效。(注:以上药方仅供参考,使用前需中医师指导)

黄褐斑预防措施:①避免日晒;②不滥用化妆品;③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心情开朗;④树立信心,坚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