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洪院士 “我怎样帮导师评上中科院院士”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学生举报导师,披露中科院院士申报前的筹备细节--一文多投,把已发表的专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担任主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凑足论文数量;托人寻找"院士

学生举报导师,披露中科院院士申报前的筹备细节——

一文多投,把已发表的专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担任主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凑足论文数量;托人寻找“院士推荐人”,并一一上门游说。

中国顶级专家学术著作撰写中的诸多细节也得以浮现:“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抄袭。数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说明直接翻中文,没有注明来源”。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

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的身份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王宇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书,是导师在单位最亲密的伙伴。王正敏的传呼机和个人邮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

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近年来,院士评选、资质审查和院士德行规范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透过王宇澄对自己导师的举报,可以管窥中科院院士申报工作的部分细节。

学生的指控

王宇澄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也即王宇澄的“师爷”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其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 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王正敏的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从严格学术规范上讲,大量引用国外的著作而未注明出处均属于抄袭。”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

2005年前后,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选院士“凑”论文数目的全过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将《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创刊于2001年的双月刊,自创刊起一直由王正敏担任主编)。在王正敏当选院士时提供的271篇论文中,记者发现,其中还有6篇文章属于“一稿多投”。

“对于院士申请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饶恕的。”王宇澄说。

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学生刘政(化名)用了“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他介绍,王正敏在圈内号称“东方一只耳”,申报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实是在“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颅底显微外科”等方面。“大医院40岁以上的资深耳科医生都清楚,他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从亲密到反目

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师生情分开始于1999年。当时31岁的王宇澄离开了南京鼓楼医院耳科大夫的职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因表现优秀,他变更为硕博连读,并获得留院机会。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

2003年开始,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炉过程。王宇澄说:“那本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都是抄袭。数十幅图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

王正敏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了三次院士都没当选。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当时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导师王正敏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开始带着王宇澄拜访院士,争取推荐。王宇澄说,自己的任务不仅是沟通关系,还会带上能够体现王正敏学术成果的书籍画册,言简意赅给院士们介绍,说明这些成果的重大意义。

“我的亲属还帮助他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王宇澄说,后来推荐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医学学部院士,还有另外2位其他学部的院士。原本,推荐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过世了,推荐人不足,王宇澄有亲属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帮助联系了两名院士推荐人。

2005年12月,经过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王正敏顺利当选,成为了医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发自内心为导师感到开心。“他是神一样的人物,我当时根本不会怀疑他的著作有问题。”王宇澄说,直到后来他才发现,当时院士申报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论文,甚至是抄袭。

申报院士成功正是王宇澄与王正敏师生关系的转折点。

王正敏的另一名学生刘政也认为评选院士后的“回报问题”是师徒反目的原因,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职位,但按照实力来说拿不到,被拒绝”;“王院士其实是个很老派很严肃的人,学生平时都不太能跟他亲近”。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

2006年春节过后,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关系没有预兆地起了变化。“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你不要到我这里来了。”王宇澄回忆。

多名王正敏的同事告诉记者,王正敏有换秘书的“惯例”。此前,王正敏与数任秘书都不欢而散,有的人还因此离开了医院,避走他处。

2006年提副教授的王宇澄失望了,第二年才评上——有人说是因为王正敏不支持。

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总被要求“礼让”。2011年,王宇澄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三个月,跟随王正敏曾经的导师Ugo Fisch教授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发现医院多了新规定,必须进院到达一定年限才能做手术,而他正好在“红线”之外。王宇澄认为,正是导师在故意为难自己。“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

王宇澄说自己曾找到导师,希望他高抬贵手给自己一条生路,但王正敏表示这都是医院领导决定的,他并没做什么。

王宇澄决定反击。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王宇澄说。

一对师徒由此彻底反目。王宇澄开始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披露自己导师、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信息。

学界的原罪

这些指控中,有些是证据确凿的,比如抄袭;有些则是捕风捉影,比如王正敏博士学位造假——2013年11月12日,苏黎世大学媒体与公关部负责人Sylvia在给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证实,王正敏毕业之后通过《面神经拉伸受损试验》的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该论文现在在该校图书馆的论文库里依然可以查询。

2012年年初,王宇澄开始向所在的医院领导反映王正敏学术不端的问题,无果。

2012年2月,王宇澄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举报材料。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研讨之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王正敏的博士学位经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不存在造假行为。对于图片、内容抄袭的质疑,学术规范委员会认为有大量图片的确与Ugo Fisch专著中的图片雷同,这仅仅是“不规范”而已。但因Ugo Fisch教授曾为王正敏的书写序,这表明原作者无异议,因此不违规。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报告认定了王正敏“一稿多投”及在自己学生的论文上署自己名字,并且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情况;同时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有“不实事求是”行为,报告认为王正敏应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存在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

“这根本就是诬告诬陷。”11月12日,记者拨通了王正敏院士的电话,他语气略显激动地谢绝了采访请求。他说,关于举报一事复旦大学与中科院都已有调查结论,自己不便多言。对于被学生王宇澄举报的尴尬,他说自己作为导师,“对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

如今身在广东某医院的耳鼻喉科医师刘政与王宇澄是师兄弟,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利益纠葛下的闹剧。但他没否认导师著作的“瑕疵”,只是认为这些不规范是时代的产物,“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原标题:“我怎样帮导师评上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