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故居修缮一新正在布展 他的《儒林外史》写了很多南京事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江苏网12月1日讯 近年来<儒林外史>的成就也渐为世界所公认,法国权威性拉鲁斯大百科全书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最优秀的小说".在<儒林

中国江苏网12月1日讯 近年来《儒林外史》的成就也渐为世界所公认,法国权威性拉鲁斯大百科全书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最优秀的小说”。在《儒林外史》中,南京不是贯之始终的唯一舞台,却是出现最多的城市,这不能不归功于清代文豪吴敬梓对南京城的厚爱。

很多逛夫子庙的游客却不知道,吴敬梓故居就藏在秦淮水亭。目前,新的吴敬梓纪念馆正在布展中,未来您可以去看看完成《儒林外史》的这位大文豪住处是个啥模样。江南时报记者黄勇/文秦怀珠/摄

◆探访吴敬梓故居

各版本《儒林外史》将集聚于此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积十年寒暑完成的不朽之作。书中大多数人物和情节以南京为背景,幽默而诙谐,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因追求功名富贵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酿成的人生悲剧。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今位于东水关秦淮水亭的吴敬梓纪念馆已基本修缮一新,不过布展仍在进行中。这处建筑几处大门进行了更换,围墙也进行了清洗,奇石假山、甬道庑廊,被各色花卉簇拥,古牌坊和石桌凳点缀其间,极具江南园林特色。

几尊铜雕不但还原了范进中举后疯癫的场景,还有吴敬梓初到南京、在秦淮河畔上岸;以及南京会友的场景。其中一组雕像特别有趣,原来贫穷的吴敬梓夜间写书寒冷难耐,只能呼朋唤友,绕城跑步取暖。

往里走,因著作《文木山房集》而命名的文木亭也有一副对联格外有格调:“寄情淮水非风月,愤世机锋乃仕林。”再向深处,便是吴敬梓纪念馆。屋内有吴敬梓的房间,起居室内桌椅床柜都是古件。另一侧的书房内,有一尊真人一般大小的老人奋笔疾书,苦思著述的塑像。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这里的展品还没有完全到位。用一位工作人员的话来说,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廉政文化读本,对当代廉政教育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因此展品该怎么选,儒林外史内容如何反映,都需要非常严谨。

据透露,未来的展品将介绍吴敬梓的生平家世以及在南京的相关传说故事。而《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和插图及根据《儒林外史》有关章节绘制的连环画作品,还有《儒林外史》问世以后的有关研究文章也将在此展出。

◆吴敬梓与南京

他与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

33岁举家移居南京

读过《儒林外史》一书的人都知道,全书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但有一个地方,作者却浓墨重彩,饱含深情,工笔写来一丝不苟。这个地方就是南京。其实,吴敬梓对南京的爱并非与生俱来。

吴敬梓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幼时极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因随做官的父亲到各处上任,而有机会获知官场内幕。虽然青少年时代他大部分时间在赣榆县学的冷衙门中度过,但他往来江淮之际多次经过南京,曾多次游览六朝遗迹,徘徊在秦淮河畔、钟山脚下。飞觞醉月、乱舞高歌的冶游生涯对他一生影响重大。

从23岁起,以嗣父吴霖起逝世为标志,吴敬梓的生活进入了变故迭起的岁月:发妻病亡,家道败落,屡试不第,又因纨绔饱受族人白眼,为乡里不容,生活日渐艰辛。33岁时,毅然举家离乡安徽全椒移居南京,购置位于秦淮河南岸、利涉桥东边、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作长居之地。

经过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于是有了后来那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书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他对科举制度不屑和嘲讽的真实写照。

吴敬梓到南京以后第三年,即乾隆元年,清王朝下诏征“博学鸿词”学者,吴敬梓因学识超人,十里传闻,安徽巡抚赵国麟便亲自登门拜访,想举荐他去参加,但被吴敬梓拒绝,从而彻底断绝功名进取。

南京堪称吴敬梓的第二故乡。“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他写的这句诗,也注定他终究决定以南京为归宿,没有安葬回故乡全椒。

◆《儒林外史》与南京

吴敬梓是怎样描绘南京的?

南京

城市性格

“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这是《儒林外史》给出的南京印象。

有专家点评称,从《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到,鲍倪二老淳朴笃诚,彼此扶持照应,其乐融融,超功利的友谊动人情怀。王太太虽然市侩,但面对苏州来的大伯子,仍懂得以细巧果品招待,不失了礼数。可以说,南京正是凭借这份独特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感召了一批批异乡人踏上这片乐土并为之流连忘返的。杜少卿怀着一展“才情”的抱负来此“大邦”;辛东之、金寓刘一行人也觉得南京人“知道敬重”才齐聚金陵。

如,小说在写到杜慎卿游雨花台时有一段饶具意趣的插叙: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劳顿一天后吃杯茶,再流连一番湖光山色,像这种简单的欲求至今还是南京人非常热衷的传统生活方式。

南京

传统美食

“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先把鱼和板鸭拿来吃酒,留着肘子。再做三分银子汤,带饭上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还提到了诸多别具风味的南京菜,有的现在还能寻到它的一些踪迹,有的则已踪影全无。

对南京的家常菜谱,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如数家珍:“走堂的叠着指头数道: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烩、单鸡、白切肚子、生煼肉、京煼肉、煼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还有便碟白切肉”。

再看小说二十八回,吴敬梓写道:“当下三人会丁菜钱,一同出来,到三山街一个大酒楼上,萧金铉首席,季恬逸对坐,诸葛天申主位。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先把鱼和板鸭拿来吃酒,留着肘子。再做三分银子汤,带饭上来。”虽然醉白鱼现在少见,但板鸭仍是今日南京名肴。

菜谱虽然丰富,可并非人人吃得起。所以“季恬逸因缺少盘缠,没处寻寓所住,每日里拿着八个钱买四个吊桶底作两顿吃。”这种圆而大、形似吊桶底的炕饼,现在南京街头巷尾还能偶尔一见,应当是明清南京主食中价格最为低廉的一种。

南京人自古还有吃夜宵的习惯。就像小说中写到:“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的人,并不带灯笼”;“季恬逸出去了一会,带着一个走堂的,捧着四壶酒,四个碟子来: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蜇,摆在桌上。”

酒楼上如此,一般名士家庭的点心也不差。在二十九回中,吴敬梓写道:“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其中猪油饺饵和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都是南京的名点。

南京人有吃茶食的风俗,这在《外史》中也有所体现,一般的茶食有烧饼、茯苓糕,招待贵客时可以用蜜橙糕、核桃酥。结婚时还要有糖斗、糖仙,茶也要换成蜜饯茶,取甜甜蜜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