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主治医师:“操盘生死”的忧伤与幸福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09年,随着罗京的离世,陈虎这个名字密集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对于陈虎来说,也许这份决定人生死的工作过于沉重和残忍,所以,他一度产生过不想干了的念头.30

  2009年,随着罗京的离世,陈虎这个名字密集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对于陈虎来说,也许这份决定人生死的工作过于沉重和残忍,所以,他一度产生过不想干了的念头。







307医院血液科主任、我军知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陈虎 李少峰 摄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殷小惠)2009年,随着罗京的离世,陈虎这个名字密集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他是307医院血液科主任,我国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同时,也是罗京的主治医师。

   罗京的死,让很多喜欢他的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人们感到悲痛、惋惜,甚至还有人愤慨的质疑为何那么多知名专家却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这种质疑,也许是缘于对医生的不信任,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不用负责任的情感宣泄口,但无论如何,这都无法让罗京重新活过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每个关注罗京的人来说,笼罩着他们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

   这也是陈虎有时会面对的一种情绪。



   从80年代至今,陈虎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开展了1600多例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一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移植、第一例骨髓移植治疗红斑狼疮、第一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等,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为此他们获得了多项军队的科技进步奖,1999年,他个人还被总后勤部命名为“军中名医”。



   光环虽然闪亮,却无法给任何一个像罗京这样落入病魔之手的生命一个斩钉截铁的“活下来”的承诺。



   有专家曾这样认为,人的疾病分为三个类型,一种类型是可以不治而愈的,一种是治疗后能好的,再一种是治也治不好的。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非绝对的不治之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早期发现的病例,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



   “在我们科室,这种病就有好几个痊愈的案例。所以,质疑罗京的死因,这是完全可能出现的事。”

   陈虎介绍,当时给罗京联合会诊的是全国顶级医学专家,几位专家一致认为,罗京的病情已经到了常规手段不可控的阶段,只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生存希望。



   “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对于罗京的治疗,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

但即使是接受了移植手术,他的生还希望也只是50%,这就像一场赌博。”罗京的生死就像硬币从空中抛下后停留在地上的姿态,示人的那一面非此即彼。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又有很多亚类型,专业的讲,罗京体内的一个分子表达非常高,肿瘤的倍增时间也特别快。



   陈虎的这番解释,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宣告了罗京的宿命。



   “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来说,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就好了,要么病人就没了。有时候,当我们对一个病人满怀信心、觉得他一定能被挽救回来但却没有成功的时候,觉得很无力。

”陈虎说。

   “这种无力的感觉更多是源自于人类对某些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更无法阻断和改变它们的发展和转归,就像人类面对某些自然灾害一样感到无力,无助。

”陈虎说。

   对于陈虎来说,也许这份决定人生死的工作过于沉重和残忍,所以,他一度产生过不想干了的念头。

   二

   在陈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他和同事们跟全国一百名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者的合影。

2006年,这100名曾经的白血病患者从各地赶到307医院重聚,分享他们“重生”的感触,其中,接受移植时间最长的已有23年,最小的患者仅9岁。



   “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记得他们当年在医院时的情形。”陈虎指着照片上的人如数家珍,对他们的年龄、职业、病情记得毫不含糊。



   “那次聚会,我在上面讲话时,讲着讲着自己就哭了。”陈虎说。“那时候条件很苦,有的家属就在医院下面的长椅上躺了3个月,天天吃馒头咸菜陪着病人。



   是陈虎和他的同事们,让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过的人重新感受到活着的喜悦,也正因为如此,那个“要放弃当医生”的念头连同他的无力感,只是隐藏在陈虎心灵的某个角落,虽不时会冒出来,但更多时候,它像苦口良药一样,让人感受到痛的同时,也在维持机体的平衡运转。



   “看到病人能重新健康的活着,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我们感到发自肺腑的快乐。

”陈虎说。

   此时的快乐,就如彼时的无奈一样真实的存在。

   “所以,就如同医学技术不会因为有些病人会死就要‘破罐子破摔’、停滞不前一样,作为医生,自己再感到无力,也要为每一个受疾病折磨的人竭尽全力,这是这个职业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三

   “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是医生最基本的态度。



   然而,不是每一个重病患者都会像罗京一样有条件接受全国多位顶级专家的联合会诊。

大多数患者在遭遇癌症等重大疾病时,除了把命运寄托在自己所遇到的医生手上,别无他法。也正因为如此,患者会才对医生产生很深的情感依赖。

   “记得在90年代,那时候病人少,一天可能就几个,所以我们有更多时间跟病人交流,他们对我们非常信任,有的两口子打架的事,病人都找我们来倾诉。



   “现在不一样的是,病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会有几十、上百个,有的可能会记不住名字。

”陈虎说。但不管怎样,这些患者对医生所寄托的希望不会变,医生的职责和使命不会变。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提高医学技术、攻克更多疾病以造福患者是恒久的目标,但眼前的当务之急是使治疗手段和流程更合理和有效。



   对于有些疾病来说,治疗手段和流程的不同会导致患者的命运各异。

以肿瘤治疗为例,目前它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包括手术和放疗等)、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选择哪几种治疗方式、怎样排列这些方式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命运像棋子一样,遇到高明的棋手会皆大欢喜,否则,便有可能全盘皆输。



   “如果能实行多中心会诊的诊疗模式,患者就不会承担这些风险。比如,一个肿瘤病人来了,由一个牵头的首席医生,联合各个科室统一进行会诊,根据以前的循证医学的结果及最新分子病理诊断结果,确定应该实施怎么样的治疗,比如说先手术,后化疗,再放疗,或仅仅手术,或放疗就可以了。



   2009年,科协在广州举办的一次学术沙龙上,陈虎又一次提到了多中心会诊诊疗模式,据介绍,它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如果首诊医生的知识和经验都很全面,同样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陈虎说。

   “但是现在很多医院可能对这个理念贯彻不下去。因为医院要求科室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各科室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在治疗方案上各自为阵。”

   “10年前,这种诊疗模式就被提出了,虽然至今还没有实施,但我们还会不断的倡导,让更多人知道它。



   ――也许,实现多中心、跨科室的联合诊疗还需要扫除更多的障碍,但作为一个医生,他体现自己责任心最可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胸怀一颗敢于担当的心,告诉患者,什么是更完美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