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官居 为人为官学姚启圣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明年选举,换届!选举是民主的体现!据说这个民主的本质与古代帝王一言定你前程的专制似乎区别不大.换届的表象特征其实就是换人,换岗,换领导!至

今明年选举,换届!选举是民主的体现!据说这个民主的本质与古代帝王一言定你前程的专制似乎区别不大。换届的表象特征其实就是换人,换岗,换领导!至于换了后,江山换不换?改不改?我想,这是万言千语也难以定夺的。

当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换届有更深层次的土壤!至于里面埋藏着什么,其实我也说不透!也不是我这日志想说的。言归正传时,我想到了“ 人走茶凉”!——这四个字为官者是深谙其要义的。所以,他们眼看不行了,还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力挽狂澜,以求人走了,茶还暖和而温情!

但,这,只是一种梦想。其实,依为人之道而言,又有多少人遵守了“人走茶还温”呢?我们知道,清初的能臣周培公没有被选举,就被康熙换届到盛京十多年,最后死于荒凉凄冷的叹息里。

然而他却在生命垂危时推荐了姚启圣给康熙收复台湾!而此时的姚启圣已被降为一个“弼马温”。这说明周、姚二人的为人不错。人走茶不凉!但周、姚二人的结局差别大啊!话说康熙不知姚启圣为何许人也时,回朝问宰相索额图,才知道了姚启圣的不简单——原来除了朕的皇位他没坐过外,大清各级官职他都当了一遍。

索额图是这样介绍姚启圣的:“这个姚启圣确实不同凡响啊!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当官儿是越当越大,他当官却是越当越小,别人往高处走,他却是往低处爬。

早在顺治二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六年,因抗拒朝廷治闽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九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

到顺治十六年,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条律,再被贬到漠河军中效力。到了康熙五年,他再被裁撤,塞到盛京郊区一个马场,任九品司厩。此人自恃才华出众,屡屡抗上,有悖官场法则。先帝顺治都想杀他而未杀,后被拟旨永不录用此人!

”姚启圣应邀进京后,傲气依然十足,因而又被康熙关进大牢杀他的傲气。可他的这股子傲气永远也没被杀掉。有人说锋芒毕露的人要人为的施难、打击和折磨,方可使之收敛而低调。而姚启圣呢,锋芒不但没敛,反而更露了。

康熙当面背面说过无数次:“这个姚老头子,在朕的心里早以杀过无数次了。没得法,收复台湾没此人不行。”这个姚启圣不记个人怨恨,胸怀大肚,满腔热情,忠诚爱国,与海霹雳施琅同心协力,并肩作战,一举收复了台湾。

成为历史名臣。此时的姚启圣理所当然应加官进爵了,他却给康熙提出辞职回老家过清闲日子的请求。于是康熙说:“好吧!朕体谅你,不给你官做了,朕封你为杭州的西湖侯吧,朕在那里有座行宫,也一并赏你了,行宫里,还有各地呈上来的1300多卷古籍,一并赏给你,朕可是一本都没读过。

”姚启圣回答:“皇上啊!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康熙说:“周培公也这么说过。”姚启圣回答:“但臣比周培公幸运多了。

”由此可见,姚启圣聪明啊,知道康熙马上要搞“换届”了。在康熙还未换他的“届”时,他主动提出退下来过清闲日子。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为好官须先为好人”!我认为姚启圣,官是为好了的。那么他的为人就不必多说了。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嘛!可时下,不论是为人还是为官,又有多少人收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