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八字 据传是王传福的八字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传福 安徽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年毕业后

王传福 安徽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

HK)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285.HK)主席。29年以13亿美元个人财富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559位[1]。

奋斗历史 1987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后,王传福即开始对电池的研究,199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该院31室工作,2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31室副主任。 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在他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王传福和他的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年1.

5亿美元),纳税.24亿美元,有15名员工。 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

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此外,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

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

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的增长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到4%,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

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

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

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万只,锂离子电池3万只、镍氢电池3万只,6%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

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