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夫人 =【艺术论坛】钱绍武:漫谈艺术 人体速写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始洞窟艺术是高峰,谁也代替不了它,谁也超过不了它,米开朗其罗也是高峰,那两句话"不要打吧"是高峰,"咕咕飞来一群大雁"是高峰,一个个高峰,永远对人们有参考价值

原始洞窟艺术是高峰,谁也代替不了它,谁也超过不了它,米开朗其罗也是高峰,那两句话“不要打吧”是高峰,“咕咕飞来一群大雁”是高峰,一个个高峰,永远对人们有参考价值。我最近见到罗旭写了一句诗,叫“风吹腊肉晃当当”,彝族的土楼里头挂了一些腊肉,风一吹晃当当的,把那种寂寞苍凉的心情,原始土著风味的感觉全部写出来了,就这一句话,让人有如亲见,有如身历。

王国维先生说的有“隔与不隔”之境,这种都是不隔之境,一句话就完全和你心灵相通了。这就是一个个高峰。人类的精神上的这种经历和财富,每一点探讨都有参考价值,都有它丰富你的感受的价值。

一个人活着丰富不丰富是大有区别的,一个很丰富地活着,和很贫乏地活着,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说艺术能使人类丰富、美好、有趣,愉快而不贫乏,艺术在生活中是非常需要的。

这是我对艺术的新旧的看法。

我以为艺术从存在以来到现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写实的艺术,基本上是客观世界的形象的如实反映。当然了,真正的好的写实主义,并不是照相式的,好的摄影师也不是只照下来,得有他的艺术家的激动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强调,写实主义也是这样,决不是自然的画下来。

这个体系从理论上提出来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提出“模仿论”,认为人类的模仿是本能,是天经地义的,模仿本身就有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后来有了反映论。他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型的,观察客观,分析客观,然后表现客观。

其主要成分是建立在客观依据的基础上。这个体系从人类一开始产生以后,一直是艺术界的主体,很多大艺术家及其传世的作品,都在这个体系中间。包括希腊的一些名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十八九世纪的,还有印象派的,以至现代的写实义成份很浓的那些,都是属于写主义的。它们照样是有新意的好作品,照样是为人类所需要的。

写实本身是一个体系,它是反映人类需要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有它的新旧之分,传统与创新之分,也有它不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这个体系里只存在写实得好与坏,看是否创新还是模仿陈旧,但不能说写实的方法就是旧。

比如说你要做个爱因斯坦像,也不能只做个三角形吧,虽然说这样造型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但光做个三角形到底还是不行嘛,还需要一点爱因斯坦的那种实际,否则还是不能满足人们对这个形象的审美的需要。所以写实本身不存在新旧之分,而是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新得层出不穷。

第二个体系是抽象体系。很多人认为抽象的就是新的,其实恰恰相反,抽象是最旧了,抽象比写实还要旧。人类最早是抽象的,而不是完全写实的。比如我们的仰韶文化,那一看就是大民族,那么开阔雄浑的花纹,充满了生命力,那是抽象的,在人类早期就有了,以后慢慢形成了种种抽象方面的规则。

抽象艺术家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因为他归纳了这些美的规律,而具象艺术家由于热爱具象之中的各种可爱之处,往往忽略了对基本规律的发现。抽象艺术的抽象要求使得他要去研究各种各样的基本规则,这种基本规律之伟大,那是超出一切时代、种族界限和阶级界限的,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打动人们。

连毛主席都被这种规律打动,并且犯了大错误。为什么说毛主席犯错误呢,他提出破“四旧”,要创造无产阶级的艺术,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四旧”没有反掉,而且直到现在还在延用,他把天安门变成我们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的组成图案。

大家知道天安门是个封建建筑,明朝永乐皇帝建了以后就起了这个名字。建国以后,毛主席带了一大批大专家,郭沫若、曹禺什么的,都是大学者,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一致举手通过把天安门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的组成图案。

那不是最大的“四旧”吗,文化大革命那么反“四旧”,天安门却没有反掉,你说这多怪。为什么呢,抽象规律起作用了。因为抽象规律不分阶级,不分时代。

天安门的比例是横宽多于高耸,稳重,开阔,大方,这种造型,一看就是大民族的造型。中国人很早就成为伟大的民族,所以喜欢开阔,不喜欢锁碎,对小里小气的细节不大注意,天安门恰恰是拉得很宽,但它不是很高,人人都感觉到它稳重而开阔。

封建阶级觉得如此稳重而开阔,无产阶级一样需要稳重而开阔。抽象规律可以使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接受封建阶级的建筑。你看抽象规律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它直接作用于人类的本能。李泽厚先生把它概括为人类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经过了几十万年以后,就成了人的本能了,是你用不着想的,直接会产生的一种感觉,野兽就没有这种感觉,人类有文化积淀就会有这种感觉。 

有关本能的美的规律,一共分为全民的、民族的、时代的、阶段的、个人的五种,现把最后一种,举例说明。书法家一辈子训练,到最后,他的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书法融如一体了。喝醉酒了,出现本我,什么也不顾了,一发酒疯就有好得不得了的书法,醒而视之以为神,而不可复得,这是说的张旭。但是酒鬼没有经过书法训练,喝醉酒了发酒疯,闯很多祸,就是不会有书法作品。所以有一种本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获得的。

抽象派研究抽象规律,抽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懂得这些就太可惜了。但要懂得这一点很容易,重要的是对它的训练,要培养一种对这些基本规律引起人们某种情感反应的高度敏感,它就是这几条,但是它的分寸、界限和区别是千变万化的,如何找到最恰当的表现,那可是不得了的学问,是一个艺术家一辈子要研究、实践和创造的。

我早年的一个毕业创作《大路歌》,是用田汉先生的一句诗“背负重担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这样一种主题思想来刻画的:三个工人,绞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往前冲刺,是一种在重压之下的冲刺。这种三角形如果再压得低一点,就是柯勒维支的《拉犁》了,两个农民在拉犁,压得低极了,一点前途和希望都没有,就是牛马一样的忍受。

那么这个三角形再高一些呢,又成了穆希娜的“工农联盟”(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是表现高歌猛进了。

所以同样是三角形,在这里各自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基本形体的把握和锻炼,就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所以归纳到最后形的本质是几何体,但是几何体本身不是艺术,它是数学,是数学模型。艺术在于把所有特点具体地归纳在带有个性的几何体,而要找到确切、恰当又带有个性的几何体,那是要有高度的敏感和训练才能达到的,这种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十九世纪以后有人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艺术越来越接近建筑和音乐。

说得非常对。所谓建筑就是几何体,而音乐就是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

我们中国人有个不得了的好传统: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的最好的锻炼形式感的方式。对带有个性的几何体的训练,外国人要做很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做几次以后枯燥乏味到极点,而什么叫好坏,什么叫协调不协调那标准也很难说。

中国书法是一种带有个性的几何体,间架结构、空间安排、稍微飘洒一点是小姑娘跳舞,稍微严峻一点是褚邃良,稍微开阔一点,很雄厚,就是颜真卿了。所有情感上的千差万别以及各种各样细微的变化都要找到相应的形式特征。

而都在书法中可以找到,其安排的巧妙和灵活多变以及形式规律的变化都是情感的寄托。这种锻炼是中国人最大的优势,所以我常开玩笑说身为中国人不会书法实在是该死:假如说德国人是个音乐的民族,什么人都会来点乐器,有所寄托。

那么中国人就是书法的民族,只要是个文人,高兴了,不高兴了,他都写点书法有所寄托,这是以前中国文人一个最根本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现在中国没有了,到了日本去了,太可惜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书法虽然古老,又不先进,也不是卡拉OK,但是中华民族能够继承这个传统,有百利而无一害!

特别是我们搞艺术的,要对抽象的规律训练、练习,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建议大家不妨一试,每天不要很多时间,只要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就可以了,也不要写太多,“多看少写是名家”,这是康有为传下来的一个诀窍,看得多,能够认识多,体会多,然后再掌握一定的技巧。

另外练习书法还能健身,比如神经衰弱,可以入静。禅宗的打坐也可以入静,但入静是很不容易的,头脑复杂的人就入不了静,越想入静他越瞎想,那么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他解决,就是写书法,写字,临一种非常好的帖,只临帖,不思考,而沉醉在一种最单纯的审美感受之中,或者轻快,或者飘逸,一笔一划地写,半个钟头,完全可以达到心神归一,放下笔然后呼呼大睡。

“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斗得那么惨,回家都要写一篇字。

鲁迅先生总结他写《阿Q正传》的经验,他说外国人都以一个人为模特,然后生发开去,而中国人就不是,他说我写山东一个嘴巴、山西一个耳朵,这不是某一个人,阿Q是个连知识分子带农民的特点、落后的国民性全综合在里头了。

鲁迅先生还说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就是中国人的创作方法。所以我们说“要言不烦,点到为止”,最重要的我点在这儿了,其它的你自己去体会吧,这就是中国人的创作方法,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种方法:写意的创作方法,这就是写意的原则。

这个原则它既不抽象,也不具象,而是按照我记得什么画什么,是以写意的方法来画。我认为这特别符合艺术的规律,是最好的方法,这是我的偏爱,或者说是中国人的偏爱。

但千万不能认为我的观点是唯一的,而是我们要看到自己这个特色的妙处。那么写意是不是绝对好呢,非也,写意写得莫名其妙的有的是,陈陈相因的有的是,有些“写意”作品一点也不好。写意也要不断创新,而且有创新的无穷的可能性,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要新得好。

这三种体系都有它新的道路,不同的新法,也可以互相交叉,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主要是强调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新在于情的新,感受的新,理解世界的新,而不在于创作上某种招式的新。招式也要新,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并不错,但是它的基础是在于情感的新,体会的新,这一点是本质。

英国的大雕刻家亨利?摩尔晚年说了一句话,“伟大的艺术来源于伟大的人格,伟大的人格从来不为新而新。”从来不为变而变,新的内容来自于新的感受,新的激动,这才是新的本质。比如说,我们逐渐工业化了、现代化了,对很多机械的东西的表现,和以前自然经济状态时是不一样的,更强调一种力度,美感范畴不同。

在艺术上我是个保守派,画模特,搞解剖,而我儿子就不同了,他是新时代成长的,他干的都是机械玩艺、搞装置艺术,他的一个作品不久前参加北京市的一次竞赛,得了奖,就立在建国门立交桥旁边,四根柱子,每根柱子上有八个风车,风一吹,就转。

他的美感就是这样,时代不同了,接触的环境不同了,感受的对象不同了,是新的感受,新的审美,好。我认为新要建立在新的感受和激动的基础之上,不要为新而新,不要到外国去抄这个抄那个,那样一点意思也没有,我们中国有的是新东西。但新的发现里也有好有坏,不是所有新的发现都是好的,有很多是坏的新,大家应该有鉴别力,艾滋病那是全新的,但那有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