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若木照片 一片丹心 滋养群生 深切怀念我国著名营养事业专家于若木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光阴流转,十年前早春二月的二十八日,为中国营养事业殚精竭虑二十余年的著名营养事业专家于若木先生,慈祥而平静地离开了她曾经为之奋斗的营养健康事业.如果说,于老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牵挂,应当是贫困地区娃娃们能否吃上营养餐--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女子,18岁满怀一腔热血奔赴延安,一生风雨兼程,家国情怀伴其左右."我出来参加革命,就是希望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是这位87岁老人留给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上善若水,大爱若木""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光阴流转,十年前早春二月的二十八日,为中国营养事业殚精竭虑二十余年的著名营养事业专家于若木先生,慈祥而平静地离开了她曾经为之奋斗的营养健康事业。如果说,于老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牵挂,应当是贫困地区娃娃们能否吃上营养餐……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女子,18岁满怀一腔热血奔赴延安,一生风雨兼程,家国情怀伴其左右。

“我出来参加革命,就是希望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是这位87岁老人留给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上善若水,大爱若木”“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这是熟悉了解老人一生事迹的人们对她最真实客观的评价。

渊源甚深——

倾力关注改革开放的食品业

提起于老,人们最熟悉的是她作为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夫人身份,殊不知,在食品界业内人士眼里,她还是我国著名的营养事业专家,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营养工作做出巨大而卓越的突出贡献。

因此,营养事业专家也是于老晚年最喜欢的身份。据家人介绍,她很喜欢营养界视她为同行。于老与《中国食品报》的渊源很深,她曾是《中国食品报》的高级顾问,对《中国食品报》的健康快速发展寄予厚望,并在报社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极大的帮助。

《中国食品报》创刊15周年时,她来到位于北京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楼的报社办公处指导工作,并欣然题词:立足企业 面向市场 以食为主 兼收并蓄。创刊20周年时,老人家又推掉其他重要会议亲临庆祝会场,以示对食品行业专业媒体的实际支持。

    据当年曾经亲近过于老的前辈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于老的办公桌上只摆有厚厚的两摞报纸,那就是《中国食品报》。这张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创刊的食品行业的唯一专业报,成为老人家每日必看的报纸。由此可以看出老人家对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关注之情是怎样的强烈。

    已故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原主编施宝华先生曾在他的纪念文章《媒体的顾问指导 记者的良师益友》中,详细记述了他同于老的一段佳话。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就营养问题采访过于老多次,就此两人以报纸和营养结缘。于老对媒体宣传报道营养问题十分重视,全力支持,双方就当年《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的6月,《中国食品报》以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施宝华先生反映于老光辉业绩的长篇通讯《夕阳红似火》,文章以细腻感人的笔触,让读者全面了解了于老近20年间对中国营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于老重视支持媒体采访报道,她始终认为,发展营养事业首要的基本任务是向民众传播营养科学知识,让民众学会用营养科学指导自己的膳食生活。这不是需要大投资的事业,而主要是动员、组织、培养营养科学人才和广大媒体人士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营养科学知识普及推广工作。

我国开展这项工作条件是具备的,关键是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参与。只要政府重视,制定政策,充分发挥和组织营养科技力量和媒体参与,我国营养指导事业就可以很快出现一个新局面。老人家的这些观点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双手扶持——

营养事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世人都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含义,但对其前提“生命首先在于营养”却知之甚少。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其极不协调的是营养健康事业却及其落后。于老曾撰文指出:中国营养事业的落后,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民众营养意识淡漠。因此,向民众宣传普及营养知识是推进我国营养事业发展最快的路径之一。

    基于强烈的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年过六旬的于老开始投身这个她人生最后20余年的事业。现代营养学是18世纪中叶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开始后,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由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衍生发展而来。

100余年来,我国营养学的发展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大约始于1919年,到后来的动荡、建设时期,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我国营养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于老就是在这个时期,为现代营养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业内人士概括于老对我国营养学事业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时期我国营养学发展和营养事业建设的先锋和开拓者;“护苗工程计划”的开创者和大豆计划的发起人;学生营养餐事业的奠基人;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积极倡导者。

    1983年,于老在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期间,在《红旗》杂志发表了《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的文章,阐释了营养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人民的营养状况如何关系到人民体质强弱、民族繁衍昌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科学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此文一经发表,在社会和营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于老对我国营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意义。

    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因为工作的缘故,与于老有多年的工作交往,并建立了深厚感情。现已年过七旬的孙树侠教授近年还活跃在营养界的一线,近期一直在忙碌于老这个纪念活动,在工作间隙她接受了中国食品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提起10年前和于老的工作交往的点点滴滴,孙树侠的话语和眼神充满了崇敬之情。她们在那个年代都亲切地称于老为于大姐。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于老在学生营养餐上倾注的大量心血和做出的突出贡献。人们所知的“护苗工程”是于老最为挂念和重视的工作,她认为事关国家的未来,健康营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于老最具战略眼光的是她老人家力排众议,坚持国家一定要关注孩子们的营养健康问题。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最关心的是吃饱肚子,根本谈不上营养。于老为了这件事特别安排一些国内从事营养研究的人员去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取经。她们通过实地调查得出重要结论:营养和国家是否贫穷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一理念至今对我国营养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由于连年的战争国力衰败,但还是在那样的经济条件下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抓了儿童营养问题,因为日本明白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事实证明,日本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从几十年后的实际调查指标来看,日本人的身高、智商及寿命都比二战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日本认为,国家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中午其他的人可以不吃饭,但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把最好的食物都给孩子们吃,这就是国家战略。因为重视发展学生营养餐,日本不但激励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机械的发展,甚至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孙树侠说,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营养不良,孩子无论身高还是智力水平都与城市同龄人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城里的孩子则是营养过剩,忽视营养问题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二战期间,需要征集较多的士兵去前线打仗,但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富裕又不重视营养,很多人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问题不能上前线。

由此美国在那个时候也开始搞营养餐并一直发展到现在,也促进了农业和机械化的发展。通过对这两个国家的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公众营养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在中国推行营养餐不仅是一顿饭那样简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营养教育。

    于老在当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农业和食品营养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过多的农药,要解决农药的残留问题。在大豆产品的利用上,于老提出了产品的专用化观点,就是含蛋白质高的大豆用来做豆腐,含油脂高的大豆用来榨油。这就是于老提出的在农业方面要向营养健康和安全方向转型。

    “在食品产业方面,于老提出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要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营养餐的生产上,提出建设营养餐生产的中央厨房。目前我国工业化生产米饭、馒头、糕点等各种食品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孙树侠感概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保健品还属于高端产品,一般老百姓还无法享用,于老建议生产保健品的企业要生产适合普通大众消费的产品,在20年前就提出了保健品必须服务大众的重要理念。

目前,保健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的营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包含着于老超前的营养理念和智慧。实践证明,于老在二十几年前提出的多项建议都具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到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慈怀护苗——

祖国花朵向阳开

“人类应该把她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是于老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她呼吁,对学生全面负责就是对民族未来负责,对儿童教育和健康的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初期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孩子们的中午吃饭问题,于老大力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并在某些省市开展学生营养的试点工作。

    1989年1月,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成立,于老出任首届会长。作为创始人、倡导者,创立伊始千头万绪,一切她都亲历亲为,不辞辛苦。促进会的主要工作是向青少年宣传营养知识,开展学生营养午餐和推动学生奶、学生豆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儿童营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有许多地区的孩子们营养不良问题严重。针对这些现实情况,于老相继提出“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午餐”及“护苗系统工程”,以加快改善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体质。

    说起“护苗工程”,应是于老二十多年倾注营养事业的巅峰之作。《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原常务副总编邓书读在纪念于老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于老在花甲之年,除了照顾陈云同志的身体,专职做营养促进会的工作,可谓呕心沥血。她总是亲自调研、亲自指导、亲自实践。为了便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协助政府工作,她将学生营养工作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整体冠名为“护苗系统工程”。

    梦想终于成真。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护苗工程”此后的发展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2001年,北京儿童发展中心提出将“护苗工程”的实施范围由中小学扩大到幼儿园,得到中央领导顾秀莲的支持。从此该工程犹如湖水的涟漪圈圈扩大开来,惠及更多的孩子。

    于老常说“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她倡议我国的中小学生每天起码应该喝一杯牛奶。“我出来参加革命,就是希望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于老用她的全部力量践行着她的誓言。其长女陈伟力在回忆母亲时说,她认为,关注孩子,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要把学生营养午餐这件事推广开,并一直坚持下去。当年,中央领导专程来拜年看望她时,于老说起了推广普及学生营养午餐和营养奶的问题,中央几位领导都很重视。

    于老对于一切有关学生营养健康问题殚精竭虑。对于制作学生营养食品的公司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让人感动的是她自己付钱买豆浆机捐给学校,“大豆行动计划是需要豆浆机的,于老一下子自己掏钱买了10台捐给学校。”北京御秀营养配餐研究院院长裴玉秀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有的参与营养计划的企业当时没有电脑,总是四处求人让人帮忙计算营养代量等数据,后来于老又出钱帮企业购置了电脑。他们都被于老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感动,这些无私帮助都支持着企业在学生营养餐的事业上不断走下去。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学生营养餐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许多城市开始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掀起了开展学生营养午餐、学生奶、学生豆奶等项事业的新高潮。”当时参与此项事业的专业人士兴奋地提及那些尘封的往事。

    斯人西去,精神永存。于若木以她特殊的身份和独特的智慧,为我国的健康营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慈怀、她的坚持,她对事业的追求、奉献和忠贞,成就了她一生钟爱的的营养学事业。她不愧为我国营养事业的一面永恒的旗帜。本报记者  王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