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军论文 金太军:文化: 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持久动力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管有没有警察不管身边有没有人看着.而此时,绝大部分中国人会说干嘛不走呢,如果旁边有一个人不走,肯定还会有人在心里说他傻.如此看来,信仰恰恰是不受外力影响的.一

不管有没有警察不管身边有没有人看着。而此时,绝大部分中国人会说干嘛不走呢,如果旁边有一个人不走,肯定还会有人在心里说他傻。如此看来,信仰恰恰是不受外力影响的。

一讲到信仰,有人会说科学早就打破迷信了——现在的光电望远镜能够看到几百甚至几千光年以外的世界。但是,请问有没有人看到过上帝?科学早就证明上帝根本不存在。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科学越发达的地方,信仰往往就越发达,这确实很奇怪。

所以,科学和信仰是两个同心圆,信仰的圆圈更大。科学一扩大,信仰就跟着扩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对外部世界认识得越多,对宇宙认识得越多,就越觉得人渺小。人怎么理解浩瀚的宇宙? 只有靠信仰——所以往往科学越发达,信仰就越发达。

而信仰呢,它既是自由的,又是个人的。不能说我要求你一定要信这个,不信就不行。但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那是科学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但我们又可以把它理解为:

共产主义就是一种最崇高的信仰,为什么? 共产主义所信仰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到了信仰层次,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

按需分配的境界就是按个人的需求来分配,不过,目前还无法实现,因为我们的信仰还比较贫乏。只有在有信仰的社会,才可以按需分配。否则,要是实行按需分配的话,很多人的欲望会被无限放大。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共产主义是信仰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种制度的。

四、历史与文化的虚无主义

当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冲击还表现为历史与文化的虚无主义。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否定历史、割断历史,把文化变得虚无化。“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观点。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本身没有科学依据,但文化可以赋予它这种“本性”功能的合理性,把人往“善”的方向去想。

有个古典传说叫“大禹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人民的公仆,是服务型政府的代表,具有共产主义品质。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大禹治水”才能传为美谈。

但现在,不知为什么有人却把它虚无化了?一位著名的“百家讲坛”主讲人说,经考证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不回家是为了蒙骗子女、蒙骗妻子。这真是一种很荒唐的说法。古代还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把他解释得更加离谱———据史料记载: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冬天很冷,忽有女子来投宿。因为外面很冷,衣服很单薄,浑身都冻僵了,这时候“坐之于怀,至晓而不为乐”。对于柳下惠,现在有人解释成“生理缺陷”(说他有前列腺炎) 。这十分可笑!

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该怎么理解,怎样传承? 比如三过家门而不入、坐怀不乱等传说,是真是假重要吗? 为什么非要去考证它是假的呢?

因为传说本身就叫传说,就像天仙配、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样,象征着一种民间的文化,是劳动人民、底层人民的美好幻想,是一种美好的爱情愿景。是否有必要考证,怎么可能有天仙女下凡呢?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无聊,但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它本身的真假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流传下来了,作为美好的东西为后人保存下来了。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学学日本人。从2011 年日本海啸、福岛核电泄漏事故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两个画面很震撼人心。画面一: 成千上万人在操场上排着“之”字型队伍去领水,一人一瓶矿泉水,没有警察,没有喧哗,安安静静; 画面二: 因为核泄漏有核辐射,数以百万计的人都要开车离开,交通严重堵塞,但是没有人鸣笛按喇叭,没有人抢行占道,虽然大家都开得很慢,但很自然,一步一步地往前移动。

面对这种场景,我们要挖掘它背后的东西。

事实上,日本政府并不比我们中国政府更有效率、更有能力,但是至少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得出来: 政府没有给予任何管理,其关键是日本社会和公民的整体素质很高。后来,有人用“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对日本人作了分析。他认为,日本人把“文化”和“文明”进行了区分,“文化”的东西就是延续下来的传统的东西,无好坏之分。这是日本人对文化的独特的理解。比如说,日本女人穿和服就是文化。

再说日本人的茶道,在日本民间已经深入人心了,这完全是一种民族文化。所以,西方人到日本人家做客就很不习惯,因为它有非常严格的一套程序,整个做下来要一个半小时。有老外说,搞了一个半小时,最后那个小杯子一口喝掉,真是无法接受。但是,仔细琢磨茶道的整个过程后,就会明白: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礼仪形式中得到了心灵的交流。由此可见,文化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东西,它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分开就不是它本身了。而文明不一样,文明是不存在延续的,现在的高科技都是在更新的文明。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五、用弹性的价值体系来引领我国文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现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现在的成就和发展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然,中国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不仅与整个社会所崇尚的价值体系有关,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基础密切相关。要解决好当今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理念,用弹性的价值体系来引领文化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 一) 传统就是文化的一种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结果。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芳香。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上,主张每一个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创新的精神。变革并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可以说,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正因如此,才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 二) 包容是文化繁荣壮大的最可贵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的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理解是:

天地最大,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并从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厚德载物”的做人道理。儒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方面对整个民族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家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包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 三) 构建适应21 世纪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

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空前剧烈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危机,即文化观念的偏差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失调造成的危机。进入21

世纪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使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21 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战略构想,是中国文化适应21 世纪先进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

要构建适应21 世纪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就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着力于用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哲学思考。

建设和谐文化,还必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这是和谐文化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落实。

( 四) 倡导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信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思想追求千差万别。如何把大多数人千差万别的思想统一到一种主流思想中去,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所谓主流思想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代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政治的、宗教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主流思想会自觉不自觉地牵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调有序发展。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比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应当大力倡导人们在政治以外的宗教信仰,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大多数人的灵魂找到归宿,使人们在法律之外有所畏惧,多一点善心,少一点恶念,使民众的灾难尽量少一点。

此外,还要倡导现代人“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等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细枝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大的作为。

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