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黄埔军校 黄埔风云:程潜错失黄埔军校校长 成就蒋介石崛起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但在黄埔师生面前,他却要保持住自己的威严,轻易不暴露性格中羸弱的侧面.1924年5月,一个叫程汝继的学生因不守规则,与教官争辩而被关了禁闭,在认错放人之际,他又因"嚎啕大哭,而失去了军人的体面",而被多关了6个小时.蒋介石特以此为例说:"革命党的性质,是要慷慨悲歌,切勿可效妇人小子哭泣的卑鄙行为."为了鼓励军人的意志,他强调"人定胜天",与大自然进行对抗:"如果生病的人能够提起精神下操,轻的病自然会好的,因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对抗不可为自

但在黄埔师生面前,他却要保持住自己的威严,轻易不暴露性格中羸弱的侧面。1924年5月,一个叫程汝继的学生因不守规则,与教官争辩而被关了禁闭,在认错放人之际,他又因"嚎啕大哭,而失去了军人的体面",而被多关了6个小时。蒋介石特以此为例说:"革命党的性质,是要慷慨悲歌,切勿可效妇人小子哭泣的卑鄙行为。"

为了鼓励军人的意志,他强调"人定胜天",与大自然进行对抗:"如果生病的人能够提起精神下操,轻的病自然会好的,因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对抗不可为自然界压倒的,尤其是我们革命党员,不能屈服于天然界,这就是人定胜天那句话。"

对于战争中必然出现的贪生怕死现象,他进行洗脑式宣传,并以将来升职为"骨干"相诱惑:"我们军人是要具不求人的精神,饿死就饿死,冻死就冻死,痛死就痛死,如果不能,还能做革命运动么?""我们既入了国民党,我们的生命已完全交给党里了,对于党的命令要绝对服从,党的纪律要绝对遵守,党要我们死,我们就死,尤其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将来就是国民党的骨干。"

这种宣传,有时带有很明显的欺骗色彩:"打仗只要勇敢向前,一定可以胜的,而且一定不会被打死的。你要知道,敌人的子弹射击愈猛,愈无效力,愈不能打死我们,这子弹射得最猛的时候,就是他乱射不瞄准的时候,也就是表示他心慌意乱快要退却的时候。"

他也确立并传达了明确的"党指挥枪"原则:"你们要晓得以后中国的军队如果不能受党的指挥,不能以党的主义为中心,那是无论什么军队,不能利国福民,只能害国殃民的。"

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黄埔军校的灵魂人物。但有时他又极谦虚,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分发见习的训话中,蒋介石说:"本校长的学问才力,本来不够做本校的校长,然而此时没有人肯来担当这件事,所以我不得不勉强出来担任,尽我党员的责任。"

但内心深处,早年从事暗杀活动的他,是一个狠角色。早期东征时期,"杀陈炯明"和"孙大元帅万岁"成为官兵最重要的口号之一。蒋介石曾公开表示,要"剜其(陈炯明)心肝,祭我总理神灵"。

陈炯明侥幸没有被剜掉心肝,但整个广东的确在1925年都成为了国民党的天下,如蒋介石一年前的预言。

驱胡逐许

在这之后,蒋介石的党内对手,已主要是汪精卫

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国民党不可能这么快或永远不可能拿下广东。很难说蒋介石有什么预见性,数年前他就一再催促孙中山北上"统一全中国",那时孙中山根本无此实力。

苏联介入后,孙中山推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政策,也在国民党内部激起巨大反弹。

在联俄容共问题上立场激进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1925年8月20日清晨突被刺杀,加速了国民党中枢的权力洗牌过程。蒋介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似乎是为了验证蒋介石一年前预言的准确性,作为"后孙中山时代"最有可能接班的双峰之一胡汉民(另一峰为汪精卫),为其兄弟所累,卷入廖案。蒋介石虽既非国民党中央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却进入由三人组成的"廖案特委"(另二人为汪精卫、许崇智)。

按照《申报》当时的报道,胡汉民8月25日被捕后,先后被审讯3次,其中第二次为蒋介石所审讯,最为声色俱厉。时为8月27日正午12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内,派8名手持驳壳枪的黄埔学生军,将胡汉民押来,立于案之左侧。

蒋介石厉声问道:展堂,你多才多能,操纵广东政局已十余年,有"智多星"的大号。但我蒋某也不亚于你,数年来你的所作所为岂有不知?不过你之大恶未彰,加上我心存友爱之心,故未揭发。但现在你竟公然与我为敌,今日你可杀廖仲恺,他日岂不可杀我蒋某?!我现在不欲害你,你能把同谋之人逐一指出,转而相助于我,彼此合作为最好,倘不肯宣告,勿谓我蒋某无情也。

胡汉民答道:敢问老兄这番说话有何依据?

蒋介石抬高声音说:关于你的证据很多,难以枚举,只问你是否与我对敌?总之若要无人知,除非自莫为。

胡汉民叹道:如果老兄竟以"莫须有"三字置我于死地,我也没有办法。

蒋听完他这句话后,拂袖入内。时间此刻指向12时50分。又过了半个小时,他传令将胡汉民押归黄埔军校候审。

蒋介石不会忘记,当年革命阵营内部的陶成章是怎么死的。同志反目,结果同样是你死我活。

胡汉民最终被放逐海外,他是否参与廖案也成历史悬疑。胡被放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汪精卫和鲍罗廷。接下来更为关键性的进展是,蒋介石在汪精卫和鲍罗廷的帮助下,借廖案夺取了许崇智的兵权,吞并粤军。

历史学者曾庆榴表示,驱胡逐许是汪、蒋合作的蜜月时期,他们之间做了一笔政治交易。蒋助汪驱胡,汪助蒋逐许,互相利用。汪挟蒋自重,没想到却将一个最危险的对手拉上台。

在这之后,蒋介石的党内对手,已主要是汪精卫。国民党外,他则要面对不断膨胀的共产党势力。

北伐胜果

从北伐的效果看,最大的获益者仍是蒋介石

廖仲恺遇刺,胡、许遭驱逐之后,国民党的内斗反有加剧趋势。"西山会议派"的崛起,促使汪精卫又重新启用胡汉民。但他很快会发现,真正的威胁来自他曾携手的蒋介石,后者握有兵权。

内斗正酣,蒋介石不再坚持他此前拿下广东后半年即向省外发展的预言。

按照桂系将领李宗仁的回忆,在湖南发生唐生智和赵恒惕内斗,而吴佩孚介入之际,李应唐生智之情,派兵增援。而后他前往广州,鼓动蒋介石北伐。桂系此前已接受国民党中央领导。

桂系将领白崇禧此前多往返粤桂间,对蒋介石和黄埔军校的革命作风颇多好评。那个时候,李宗仁对蒋介石非常钦佩,也极具好感。他在广州参观了黄埔军校,受到数千师生的列队欢迎。

"校内井然有序,到处贴满了革命标语,革命的空气,十分浓厚。唯就技术观点说,军事教育的水准却不甚理想。因为学生入学程度既不齐(有许多系老同志保送,未经考试而入学的),而受训时期也太短。第一、二、三各期连入伍期在内,为时只有6个月;加以政治和党务课程又占据时间很多,所以军事教育在这短时期中,实学不出什么来。"李宗仁回忆。

让李宗仁吃惊的是,当他向蒋介石滔滔不绝陈述北伐之利时,获得的回应是:"广州的情形太复杂……现在如何能谈到北伐呢?"国民党中央对北伐毫无准备。

后来还是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会时率先陈词,表示愿派粤军第四军两师入湘,甘为先驱。竟一时扭转局势,北伐建议获得通过。

从北伐的效果看,最大的获益者仍是蒋介石。他与共产党决裂,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而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权的人物。党内的主要对手汪精卫,仍然举足轻重,但从未成为可凌驾其上的人物。

1928年"双十"节是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陶涵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称,这一天,"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新任委员长———即总统、主席,他又是国民党的总裁、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克罗泽也在《蒋介石传》中以这一天为例说,"经过战争和几次下野,蒋已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此时,他只有41岁。他选择南京作为民国首府。"

无论对蒋介石评价如何,大家都承认,这个统一中国的政治领袖,在这之前都有着足够的好运。而这一切,与他就任黄埔军校校长息息相关。

蒋介石的革命朋友圈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较场隆重举行总司令就职典礼和誓师阅兵典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誓师后检阅部队。

孙中山

蒋介石的发迹之路,最重要的是获得孙中山的重视。1922年,孙中山乘永丰舰出逃后,蒋介石登舰与其共患难。他的忠诚、勇敢与军事素养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终被委以黄埔军校校长职务。

陈其美

蒋介石在陈其美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进入了革命者的朋友圈。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以陈其美的马前卒姿态行事。

黄金荣

陈其美1916年遇刺后,蒋介石一度混迹上海,投资证券业,这除了给他带来大笔债务外,并无其他收益。青帮头子黄金荣帮他渡过难关,与黑帮建立的这段瓜葛,在其清共和建政南京后仍在发挥作用。

戴季陶

张人杰

真正影响蒋介石未来的还是革命朋友圈的同志,如戴季陶、张人杰等人。

汪精卫

鲍罗廷

胡汉民被放逐,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汪精卫和鲍罗廷。接下来更为关键性的进展是,蒋介石在汪、鲍的帮助下,借廖案夺取了许崇智的兵权,吞并粤军。

程潜

黄埔军校的校长职务,孙中山原本属意程潜。程错过出任校长的机会,是成就蒋介石的关键一步。

黄埔旧闻

黄埔特别党部移汉办公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15日,广州国民党当局实行"清党",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熊雄,政治教官萧楚女、熊锐等惨遭杀害。这是《汉口民国日报》对广州"四一五"事变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