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逊发中国竹笛 中国竹笛演奏大师陆春龄:我就是一介吹笛人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三地.那次是英国在位君主的首次访华,也是这位女王迄今唯一一次到访中国.在上海的行程中,几位艺术家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三地。那次是英国在位君主的首次访华,也是这位女王迄今唯一一次到访中国。在上海的行程中,几位艺术家被安排为女王展示江南丝竹及曲艺的独特魅力,这其中,就有竹笛界的一代宗师陆春龄。

当时的陆春龄早已与赵松庭被并举为南派竹笛两大宗师,时年66岁,正逢艺术造诣与体力的黄金比例时期。即使时隔近30年,陆春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那次是在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开始她先听石文磊的评弹。我被安排在一间茶室等候,屋子很考究,有不少红木家具。演出前,我把笛子放在一个架子上,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当我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眼睛一亮。于是,我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女王听了很高兴,戴着手套和我握了3次手。

一位竹笛大师得到外国元首的礼遇,与他在自己所属行业兢兢业业耕耘良久密不可分。能够像陆春龄那样一辈子专注于一个行当的人不多。即使有,能像他那样一干就是88年的也是凤毛麟角。这位7岁开始吹笛,即将迎来95岁大寿的一代宗师,在他漫长的吹奏生涯中一直以“吹到老,学到老”自勉,这也成了他的长寿秘诀。

除了竹笛之外,他也善于使用世界各国的同类乐器演奏,甚至创作。比如他用法国三孔笛创作了一首《和平歌》。这种笛子是用单手演奏的,另一只手要打鼓。

不过,让陆春龄更为怀念的,是他与毛主席的8次会面。1955年,他刚参与上海民族乐团筹备工作不久,便得到机会进京,为毛主席演奏。“毛主席一共接见了我8次,我为他演奏了6次。曲目包括《鹧鸪飞》、《中花六板》、《欢乐歌》等。

我还记得毛主席对我说,‘吹得好,吹得好,要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谢谢,谢谢!’后来在合影时,毛主席让我站在他的左边。”这张大合影连同放大的合影局部,都挂在陆春龄上海寓所客厅墙上的正中央。墙上还有他为女王演奏的照片,另一边是1989年他获得中唱总公司主办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49—1989)的金唱盘。陆春龄指着唱盘说:“那真的是金的,还能用来在唱机上播放。”

有人说,一本恭王府家史就是半部清史。那陆春龄的客厅则可算半部竹笛当代史。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奖杯,有水晶的、铜质的、瓷质的,刻有中文的、英文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态各异,好像在迫不及待地述说自己的故事。

这其中当然有忆苦思甜。“新中国成立前真的是万恶的旧社会。我那时在一家车行打工,连续工作48小时才有8小时的休息,又苦又累。我开过出租车,也踏过三轮车,在江南造船厂当过工人,同时还参加了紫韵国乐社和中国国乐团,他们就是现今上海民乐团的前身。那时,从事民乐的人大多有兼职补贴家用,因为光靠演奏还无法度日。我的职业生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

新中国成立后,万物始新,上世纪50年代是竹笛界迎来迅猛发展的高峰期,南北派各有代表人物。北派代表冯子存用《喜相逢》这类作品把民乐从合奏和小合奏中解放而出,推上了独奏的舞台。南派代表则在江南丝竹领域各有造化。陆春龄的创作生涯便始于那时。他为毛主席演奏的曲目,诸如《鹧鸪飞》、《行阶》、《欢乐歌》以及《小放牛》等作品,都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宽松的环境中创作和改编的招牌曲目。

除了创作之外,他还培养出了诸如俞逊发等一批传人,继续为竹笛事业添砖加瓦。国家给予了陆春龄很高的荣誉。他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此外,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参考“周小燕艺术中心”的模式,为他筹建“陆春龄艺术中心”。他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此,政府正在为他接洽成立竹笛博物馆的事宜,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民乐国际网则在为他拍摄纪录片,并会在年内问世。

因为陆春龄的巨大贡献和高寿,人们习惯称他为“笛王”。陆春龄不以为然:“凡是一旦称王了就到了无上的地步,也就很难再有长进。人民赋予了我‘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对此我很满意。我就是一介吹笛人。”

除了偶尔为领导人演奏,陆春龄的听众多是社会大众。青年时代的历练锻造出他不同寻常的体魄和毅力,对他吹笛时的用气多有裨益。这种经历与曾经当过矿工的世界闻名的小号大师莫里斯·安德烈倒有几分相似。从人民中发展而来的艺术生涯也让他致力于为最广泛的群众演出,甚至分文不取。

“我的作品和演奏的风格与精华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而来,和他们接触、学习才有所收获,待在房间里是创作不出作品的。我的知识也是来自于人民,比如最好的笛膜是取自于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10天的江南水乡的芦苇荡。”

“我最喜欢下矿演出。山东莱芜铁矿、山西大同煤矿等,我都下去过。矿工在停工的时候满头大汗、满脸乌黑,听我的演奏,他们很感动。因为也没有什么别的,就给我矿里的一块铁或一块石作为报答,这是我受到过的最高荣誉。”那些矿石至今都安稳地摆在陆春龄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