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杨子烈 戏台楼 鄂南老家往事如烟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湖北日报讯 陈泉辛 偶尔得知发源于鄂南的提琴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脑海中映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 我的老家在赤壁市随阳林区,

湖北日报讯 陈泉辛 偶尔得知发源于鄂南的提琴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脑海中映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 我的老家在赤壁市随阳林区,那里有茫茫万亩竹海、巍峨大山,有万亩野生樱花,也有纯朴的民风民俗。

村里人爱看提琴戏,历史久远。陈彩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记得义门陈族谱上记载,老虎岩陈姓人家都是清朝从崇阳县山下陈家迁徙到赤壁随阳老虎岩来的,崇阳县历代流行提琴戏,陈彩麟的祖辈们也把爱听提琴戏的嗜好带到了邻县赤壁,所以,陈彩麟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爱看戏。

家乡的戏台楼建在一进四重的宅第里,这个宅第沿袭明清乡村建筑风格。祖辈们设计居所时,在进大门的第一重左右两个厢房之间搭建戏台楼,这种设计格局类似过去大户人家唱堂会的戏园子,家族的人可以在台下尽情观赏戏剧。

陈彩麟的戏台楼有三米高,舞台虽然不是很大,但有足够的纵深,完全可以满足剧团演出所需,在垂挂着的层层帷幕后面,戏子们可以化化妆,换一换戏服。另外,在舞台一侧,可以容纳六七个人操琴和司鼓的乐队。

观众席区域较大,一进三重的大堂屋可以容纳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看戏。 旧时,乡村文化娱乐不多,山里人逢红白喜事,或者正月里玩龙灯、划龙船,一般都要请戏班子来演出。

因此,戏台楼经常演出提琴戏。提琴戏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是鄂南崇阳、通城两县人民群众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提琴戏“三生四旦带一丑”,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丑角兼代净角和摇旦。

它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兼融湖南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民间道教音乐等,听起来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我们孩提时特别喜欢听。到戏台楼演出的剧团以崇阳县较多,有很多是乡村农民利用农闲季节组建戏班子,尽管不是大名鼎鼎,但毫不影响乡亲们的看戏热情,哪怕是寒冬腊月,也能保证场场人群爆满。

每年正月,陈彩麟有崇阳戏班来时,十里八乡的村民不辞辛苦,打着火把,搬着小板凳步行数里山路潮水般涌来看戏。

看戏的人一多,我们小伙伴越是凑热闹。村前屋后到处捉迷藏,玩累了就跑到大人堆里听戏,那时年少无知,看过的戏文大都忘记了,现在能模模糊糊忆起的是《五娘进京》《银牌记》《孟姜女》《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提琴戏受到影视剧冲击,兼之一些会演戏年轻人出门打工,一些戏班子不得不解散。戏台楼渐渐荒废了,来演出的戏班子越来越少。

没戏演时,每逢办喜事或者老人庆寿,村里会放几场电影,幕布就悬挂在戏台楼的梁柱上面,戏台楼会重新热闹些许。 我每一次回赤壁随阳老家,路过戏台楼时,总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一度鼎盛的提琴戏,只能在脑海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