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简历 李吉林撰文“时代的哺育”:情境教育从萌生—发展历程的感悟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吉林撰文"时代的哺育":情境教育从萌生-发展历程的感悟要闻李吉林35年前,情境教育这颗含蕴着为儿童发展内核的金色种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

李吉林撰文“时代的哺育”:情境教育从萌生—发展历程的感悟

要闻

李吉林

35年前,情境教育这颗含蕴着为儿童发展内核的金色种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本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沐浴着时代的春风萌发。

当时我从一年级教起,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丰富启蒙教育,我带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出封闭的课堂,他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了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原本让多少孩子苦恼的作文,对实验班的孩子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

我从作文教学改革成功,又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的设想,在教学现场我感受到儿童在这种富有美感的,生动的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情感。美的学习情境,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

当实验进入探索关键期时,巧遇上海专家来访。正是这群热心的高水平的大学教授们在改革初期就把我带到了学术的前沿,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智力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成为我重要的矢志不移的教育目标,也让我比较早地提出“以思为核心”,而且产生了“教育是需要研究”的自我需要。

随之新华社记者采访,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班上学生的三篇作文,还加了“编者按”;后来,又在《人民日报》头版“实干家”专栏报道《用心血催开智慧花朵的李吉林》。到9月,《光明日报》以通栏标题发表《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一下子走向全国。

媒体作为时代的鼓手,积极支持改革者,传播改革的精神。专家的引领,媒体的认可,我真可谓“大胆地往前走”。我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我都一一作了探究与概括,从而初步形成情境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操作体系。

更具说服力的是,学生以优异成绩向社会证明运用情境教学负担不重,质量高。结论是“李吉林班上的学生不怕考”。

在中央教科所和江苏省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于1996年冬天在我校举行“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

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如约而至,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大著名教学论专家,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主编、北京中央多家报刊的总编,为了支持一个小学老师的改革,在我们小学相聚,这真是中国教育学术界的一次盛会!

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艺术的整体活动,以一个“情”字贯穿全活动过程。这就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块缺陷。

杭州大学教学论专家张定璋教授:李老师就指出的“五要素”对比赞科夫的新教学论五条原则,在使教学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更富有艺术性,更胜一筹。并为教学论“文化渗透性”原则填补了空白。

浙江大学董远骞教授:情境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回答了认识与情感结合的难题,在培养学生情感和发展儿童素质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专家的这些评价让我认识了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给予我极大的鼓舞。这让我感受到领导与专家仿佛是情境教育的园丁,让情境教育这棵小树苗长大,因此我自己也仿佛是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到温暖而滋润。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情境教育的发展步子更踏实了。

1990年,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对我主持的“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课题作现场鉴定:

“情境教育为全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示范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和操作体系,丰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

他们所期望的三件事都一一成为现实。

其一:2006年, 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北京举行文集首发式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全国七十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会议,给予高度评价,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

其二:从领导、知名专家走进小学,获得关键性支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终于迈上了“情境课程”的新台阶。学校老师们积极参加情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投入到全国课程改革的热潮中。

其三:情境教育走向世界。 “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标志其走向世界。顾明远会长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外专家赞誉其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多家媒体高度评价,发表评论文章。

为了情境教育,为了儿童快乐、高效的学习,我坚持在实践中,在研究中实践。我不倦地在“小学里读大学”,向自己提出了“思、学、行、著”四个字的治学方略,我努力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加厚自己的知识功底。首先我寻“根”,努力吸纳民族文化的理论滋养。

回顾漫长的情境教育萌生—发展的历程,深深感悟时代哺育了我,我听从时代的召唤,跟随时代的脚步,我也成了时代的幸运儿。我愿和更多的有志趣研究情境教育的老师携手前行,以习主席提出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的思想为方向,迈出新的步伐,创造出中式的教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