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散文评价 俞平伯散文及评说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谁都是这样急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他们,又何况漂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想,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选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画舫不如秦淮河的美丽;只今宵一律妆点以温明的灯饰,嘹亮的声歌,在群山互拥,孤月中天,上下莹澈,

谁都是这样急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他们,又何况漂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想,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选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西湖的画舫不如秦淮河的美丽;只今宵一律妆点以温明的灯饰,嘹亮的声歌,在群山互拥,孤月中天,上下莹澈,四顾空灵的湖上,这样的穿梭走动,也别具风致,决不弱于她的姊妹们。用老旧的比况,西湖的“夏”是“林下之风”,秦淮河的是“闺房之秀”。何况秦淮是夜夜如斯的;在西湖只是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风雨来时还不免虚度了。

                                     ------选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创作时的心灵,依我的体验,只是迫切的欲望,熟练的技巧与映现自刹那间的“心”“物”的角逐,一方面是追捕,一方面是逃逸。结果总是跑不了的多。这就是惆怅的因由了。永远是拼命的追,这是文学的游离;永远是追不着,这是文学的独在……

                                    ------选自《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

怎么样才算活得好好的呢?

一是自爱,我们站在爱人的立场上,有爱自己的理由。二是平和,至少要在我们之间,这不是一个梦。三是前进,惟前进才有生命,要扩展生命,惟有更前进。四是闲适,“勤靡余暇心有常闲”之谓。如此,我们将不为一切所吞没。……这是一种思想的意志的结合,进德修业之谓;更是一种感情的兴趣的结合,藏修息游之谓。生命至脆也,吾身至小也,人世至艰也,宇宙至大也,区区的挣扎,明知是沧海的微沤,然而何必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呢?

                                      ------选自《代拟吾庐约言草稿》

站起来是做人的时候,趴下去是做狗的时候,躺着是作诗的时候(士大夫消极的文艺观)。

   文章之境有四焉。何为四境?明清厚远。明斯清,清斯厚,厚斯远矣。再问,曰辞达谓之明,意纯谓之清,意胜辞曰厚,韵胜意曰远。出于何书?三问,不答。

            ------选自《古槐梦遇》

    俞平伯,原名铭衡,原籍浙江德清。一九一九年从北京大学文科毕业。二十岁的俞平伯就成为了新诗坛上的一员骁将。俞平伯还创作小说,撰写议论性文字,先后参加过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有着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气势,响彻着一种高昂的反封建的战斗声音。

他的小品散文被周作人称为“独特的风致”,这既有俞平伯自身世界观上的原因,同时也有深深的时代的印记。

   俞平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是作为一个新诗人,稍后又是以一个散文小品作家而闻名文坛。现代散文,是伴随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而兴起的。它首先以随感录的形式在《新青年》等刊物里出现,由于它短小灵活,犀利泼辣,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到了匕首和投枪的作用。

随后,抒情性散文也蓬勃的兴起,使得新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园地姹紫嫣红,呈现一片百花争艳的景象。郁达夫曾经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是文学里最宝贵的个性的体现。”

  “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很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问世,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这一散文流派的形成,不是由于作品形式上“冲淡平和”的一致性,而是思想上的一个倾向。

   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生死斗争更为尖锐的时候,真正的革命者愤然前行,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欢呼过民主自由的文人,却在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既不愿意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又不能对反动派进行拼死的斗争。

茅盾称现代文学史上这一时期为“苦闷时期”。而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怕见流血又感到自己的无力,他们把艺术创作当作自己的避难所,想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寄托和慰藉,从社会斗争的大舞台退缩到个人的狭小天地。

他们在艺术风格上,都是个性解放的追求者,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教条,反对正统文人奉为主的“文以载道”的信条,主张“诗言志”,强调文章要表现自我,在创作中要表现个性,风格和作者的气量,不做那些为圣人立言的僵死文章(中国文坛上的黯淡空气,多半是从这里来的,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读之昏昏欲睡)。

   “冲淡平和”,他们虽则也有爱憎,有悲欢,但一般都不用强烈的词句,而出之以平淡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节奏,似乎是夏夜乘凉,摇扇清谈,清风徐来,欲念俱消,一切都显得那么谐和,那么舒适。

在文学技巧上,他们的目标是,一要有趣味,二要有知识,三要有雅致的气味。他们的散文小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和古代作品里吸取语言的精华,有着比较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周作人一派的散文中,追求着一种涩味,认为只有涩味才耐读。

   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1923---1928,1928以后)。前期作品大多是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抒发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后期则着意追求一种“素朴的趣味”,使得他的散文变为冲淡和拙朴。李素伯《小品文研究》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的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秾郁的氛围,朱先生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仿佛,则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而朱先生的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比之周作人的冷静,冲淡来说,俞平伯的这类文字更显得有丰韵。他用诗意的笔触写出了深情,这就使得俞平伯早期的一些小品散文,有着一种温馨的人情美。

   俞平伯小品散文创作的第二个特点是意境创造上的朦胧。他之所以偏爱写梦境,梦思,偏爱色彩朦胧的意境,一方面与他的文学思想有关,他认为朦胧的诗是极具空灵自然的,也就是说,他把朦胧作为一种美来看待,来追求。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俞平伯之所以从五四时期那种明白晓畅,锋芒毕露的议论文写作,一变而为刻意追求意境朦胧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是他思想演变的结果。五四时期的战士身影消失了,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儒雅的文士,他虽然憎恶黑暗,向往光明,但是出路何在,希望何在,他却感到茫然,在这种彷徨无奈的矛盾状态下,他只能耽于幻想的境界中,企图从以往昔以至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中,求得心灵的安宁……

   俞平伯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富于名士气的思想和雅致脱俗的文风。他的思想,性格和趣味,完全是中国式的,有着中国名士风。。

   在那样险恶的历史条件下,俞平伯也像清明两代的那些名士那样,不愿做歌功颂德的文章去取媚权贵,有着一种士大夫的孤傲之气。说他的文章与现实离得远一些,原是一种相对之词,他并没有跳出那个时代。俞平伯终究不是“深闺梦里人”,他是醒着的,因此在他的文章中,也有着时代精神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