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诚播音 张效诚:《新闻联播》更需要风格创新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6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昔日的"六人行"再次出现了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说其熟悉,是因为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中;说其陌生,是因为他们打破了邢质斌.罗京.李瑞英等资深主持人的常规配合.事实上,在去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就提出了<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叶宏明委员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

12月6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昔日的“六人行”再次出现了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说其熟悉,是因为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中;说其陌生,是因为他们打破了邢质斌、罗京、李瑞英等资深主持人的常规配合。

事实上,在去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就提出了《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叶宏明委员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无疑,此次推出新主持,似乎折射出《新闻联播》试图旧貌换新颜的决心。

但笔者不禁要问,播音风格的陈旧、沉闷,与播音员的老化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是不是一改播音员就能让《新闻联播》充满活力呢?众所周知,在新闻业发达的欧美,六七十岁的新闻主播并不鲜见,他们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显出颓势,依然以其风格各异的个人魅力征服着观众。由此可见,《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并不老化。在我看来,《新闻联播》更需要的是风格创新和机制创新。

时下,尽管对《新闻联播》播音员已经改成了“主播”、甚至“主持人”这样的称谓,但是在广大观众的心中,每天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还是播音员。之所以形成这样牢固的认同,是和《新闻联播》几十年形成的播音风格密不可分。

这种播音风格就是: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显然,这种风格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饱含激情,可以显示出战斗性、鼓舞性等。但由此带来的一个明显弊病就是,几位原本有血有肉的播音员在这样的风格统领下,变成了传声筒。

平心而论,从播音水平来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可谓是炉火纯青,他们也在《新闻联播》之外的节目中,彰显过自己丰满的个性。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是《新闻联播》的特殊要求限制了播音员在播音风格上的创新呢?进一步追问是,在这样一个强调与时俱进、追求多样化的年代,什么样的特殊要求,还有理由在观众要求改进的呼声下抱着不放呢?

此外,编排方式的一成不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的时效性,为观众所诟病。不可否认,目前这种先国内后国外,国内部分又是依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等依次编排的模式,可以使节目层次分明。但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当天最重要的新闻不能最先出现,影响了《新闻联播》在突发事件等报道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的确,换了新主播可以带来新的视觉,但新闻内容如果不作深入的改观,新主播的新鲜感能存续多久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新闻联播》来说,当前最需要来一场深入些的变革。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找出平衡点,让老百姓更喜闻乐见,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