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珊夫人罹难经过

2017-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邓宝珊将军夫人崔锦琴女士,河北省人,是孙岳将军(民初革命者.曾任直隶大名府镇守使)夫人崔雪琴之妹.经孙岳夫妇介绍,与邓宝珊相识并结婚.1932年,邓宝珊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崔女士随夫定居兰州.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宝珊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防榆林,崔女士留兰治家教子.她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把花园无偿借给空军第四路军司令部办公.甘肃省妇女慰劳会成立后,她响应号召为前方将士捐赠很多,并参予了募捐组的工作.     关于崔女士遇难一事,笔者幼时就有所闻,

       邓宝珊将军夫人崔锦琴女士,河北省人,是孙岳将军(民初革命者、曾任直隶大名府镇守使)夫人崔雪琴之妹。经孙岳夫妇介绍,与邓宝珊相识并结婚。

1932年,邓宝珊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崔女士随夫定居兰州。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宝珊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防榆林,崔女士留兰治家教子。她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把花园无偿借给空军第四路军司令部办公。

甘肃省妇女慰劳会成立后,她响应号召为前方将士捐赠很多,并参予了募捐组的工作。     关于崔女士遇难一事,笔者幼时就有所闻,并聆听过原邓宝珊部参谋长李平之将军和地方教育家陈伯辅先生叙述其遇难经过;近两年来在盐场堡村分别走访了目击者徐作仁、刑光美老人;查阅了有关文献;到慈爱园(邓园)抄摹了桂林人廖元佶撰文、皋兰金翼乾书丹的“邓夫人崔锦琴女士暨子女袱葬墓碑”。

现据有关资料,将这一史实述其概略,遗漏错讹之处,请知情者纠正和补充。     自抗日战争开始,兰州就成为大后方的战略要地。前苏联援华物资经甘新公路运往各抗日前线,兰州成了敌机空袭的重大目标。

从1937年冬天起的4年时间内,日机对兰州进行了最野蛮的连续轰炸。1941年,日军对华作战制定了“以治安肃正为主要目的”和“不扩大占领区仍依靠空军力量压迫中国”的计划,5月份日军决定进行“对中国内陆地区第五次大规模空中攻击”,并定于5月至7月间轰炸陕西、甘肃等地。

为避空难,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应运而生,崔夫人及子女常去的是枣树沟。     枣树沟位于黄河北盐场堡,西依徐家山麓,东靠魏家坪,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里面无一棵枣树。

因沟里狼多不安全,农民们干完活相互吆喊“早出沟”,后叫白了,就成了“枣树沟”。抗战时期,被附近农民挖取砂石形成的洞窟,就成了盐场堡一带居民的防空洞,由于无必备设施,隐患很大。

崔女士也常携子女来这儿避难,一是那里远离市区,离空袭目标远;二是乘羊皮筏子过河方便;三是盐场堡城隍庙有国民党军队一个营驻守,负责防空警戒和治安事宜。

    1941年6月23日,听到防空预备警报后,崔女士立刻携一女二子同佣人刘妈及其子共6人,从花园后门达水车园,搭乘羊皮筏子顺流直趋黄河北岸。

约一刻钟,即抵达枣树沟口。11点40分左右,紧急警报又响起,5架日机侵入兰州上空进行空袭,飞机的呼啸声,枪炮声清晰可闻。一会儿,孩子们都说口干想喝水。等枪炮声稀落之后,崔女士让刘妈出去找水,刘妈的孩子啼哭着要跟着去,她就带着孩子出了洞,刚走了两、三分钟,砂洞子突然坍塌了,所有洞里的人都压在里面。

徐作仁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机在东面的魏家坪上撂下一个炸弹,落到地上就炸了,震塌了邓夫人蹲的砂洞子,把人捂在里面捂坏了。

刘妈看到砂洞上方飞扬起尘土,知道事情不好,连忙去找值勤的士兵报告。一队士兵跑步进入出事现场,刨挖营救。刑光美老人讲:“那天我和二妈及两个兄弟到枣树沟间谷子,看见三架日本驱逐机用机关枪扫射,下午解除警报响了,就往回走,到邓夫人遇难的那个洞子附近,部队戒严不让行人靠近,我看到当兵的用手刨挖”。

由于落下的砂土太多,不易清除,人捂在砂砾堆里时间过长,崔夫人及孩子都窒息而死。

    在盐场堡举行的追悼会上,祭奠的来宾很多。崔夫人及子女的灵柩由麻衣铺的人用龙扛、抬架抬送,沿赵家庄、庙滩子、过铁桥出广武门到邓家花园茔地。8月5日正式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