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珊将军传奇 话剧《邓宝珊将军》 一个人的传奇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一次,历史又一次被诠释,以献礼的名义和话剧的形式.日前,在天水公演的大型话剧<邓宝珊将军>,再度使得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伟大形象从历史走进了现实.正如评论所指

这一次,历史又一次被诠释,以献礼的名义和话剧的形式。

日前,在天水公演的大型话剧《邓宝珊将军》,再度使得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伟大形象从历史走进了现实。

正如评论所指,展现邓宝珊将军爱国爱民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出舞台剧的现实意义。

一出话剧

那一边,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占地面积将从原有的12亩地扩增到20亩,一个月后,它将对公众免费开放。

这一边,话剧《邓宝珊将军》在天水市最大的秦州剧院高调献演。

有人说,一个极为重视仪式感的国度,对某一时间点的高度重视,往往体现在舞台或者荧幕的集中献礼。大型话剧《邓宝珊将军》正是这样一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剧目。

“这部剧撷取了邓宝珊将军抗日战争时期驻守榆林支撑北线、解放战争时期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建国初期组织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重要时段,表现了这位从天水走出去的民族英雄、著名爱国将领纵横捭阖、光辉灿烂的人生篇章。”该剧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滕学坤导演介绍说。

滕学坤乃至邓宝珊的扮演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演员曹毅,都是特邀的。

今年4月,滕学坤接到任务后开始从网上查阅天水和邓宝珊的资料。在此之前,滕学坤不了解天水,对邓宝珊也了解不多。在该剧中,滕学坤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他根据之前的话剧剧本《边塞将军》和电视剧本《邓宝珊》进行重新改编,并经过有关专家评审六易其稿最终成形。

“在舞台上要表现像邓宝珊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导演,自始至终贯穿于我脑海中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表现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高大全的‘人物’。”执导过多部主旋律作品的滕学坤说,他不会因为主旋律的基调而让自己执导的人物——即使是舞台人物——成为神而非人。事实也证明,富有人性的舞台人物塑造,也正是该剧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

曹毅版的邓宝珊在公演前的观摩演出中,因其神形兼备而受到一致认可。“他的确是一位传奇人物和英雄人物。”曹毅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也是第一次知道,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大事件背后,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这样一位从西北偏远之地走出来的将军。“他身上饱含的民族、历史责任感是最为让人敬佩的。”

天水城不大,但大型话剧《邓宝珊将军》首演的那一天晚上一票难求,剧场里戏都开演半个多小时了,处于这个城市繁华地带的秦州剧院门口还有不少找票的。来观看首演的多是持赠票的,尽管能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到演出结束时,还有不少位置空着,但是这些似乎被观众持久不断的掌声和叫好声忽略了。

首演后,天水作家白尚礼在他的新浪博客中写了一篇名为《舞台人物完美塑造和呈现——话剧〈邓宝珊将军〉观后感》的博文,在这篇博文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该剧“是我市近年来少有的精品剧作之一”,结尾时,他又引用已故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先生题词——“学习邓宝珊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革命精神”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当下观看《邓》剧,在静心欣赏舞台艺术美的同时,殷切希望邓宝珊将军平生的许多优秀品质,能够被很好地吸取和借鉴,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精神力量。

[分页符]

历史踪影

历史在艺术舞台之外演绎。

话剧《邓宝珊将军》首演时,邓炎喜就坐在台下。大幕开启,在轰隆隆的火车声的背景音乐之下,“邓宝珊”走上舞台。这一段展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天兰铁路正式开通,邓宝珊专程从兰州来天水看望在天兰铁路开通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

看着与自己近在咫尺的“叔叔”邓宝珊,邓炎喜心潮起伏。“我第一次见到叔叔邓宝珊将军是1952年,天兰铁路开通后我跟着父亲坐火车去兰州,在兰州东岗镇的月台上见到了他。”个头高、很亲切是邓宝珊留给邓炎喜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身为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的邓炎喜从这出话剧立项起就应邀参与审剧本、公演前的观摩演出等。对于此剧,邓炎喜表示从剧名到内容都让他觉得比较满意。“尤其是剧中展现了(邓宝珊将军)驻守榆林的这一段历史,可以说这一段历史是他一生很重要的一段,是不能绕开的一段历史。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驻守榆林直到1949年,他在这里呆了10多年。”

出于舞台艺术的要求,话剧中展现的这一段历史被艺术地虚构。剧中,邓宝珊将军驻守榆林时,他的夫人崔锦琴也在榆林,邓炎喜说历史事实是当时邓夫人崔锦琴并不在榆林。

邓宝珊驻守榆林的这一段历史,天水市文联原副主席黄英在他的《邓宝珊将军传奇》一书中有翔实的记录。

在1988年首版后,黄英的这部传记文学于2011年再度付梓。“榆林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边塞重镇。秦始皇抗击匈奴,派大将军蒙恬和大公子扶苏长期在此驻守,修筑长城;北宋时,文武双全的范仲淹就在此抵抗过西夏铁骑的入侵;明朝,沿着长城边防线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合称‘九边’,榆林是最中间的一镇。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击日寇西侵、保卫西北大后方一个重要的屏障。”黄英说,1937年9月从兰州抵达榆林后,邓宝珊的新一军和驻榆林的高双成的86师被编为第21军团,邓宝珊为军团长,在此阻击日军西侵。

“他驻守榆林几个月后,就和日寇有了一次比较大的交手。1938年2月,日寇扫荡了与榆林隔河相望的山西保德县城。随即,邓宝珊命令驻守府谷的一个团,配合续范亭的陕西新军两面夹击,大获全胜。”

也正是驻守榆林的十多年中,邓宝珊多次前往延安,并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情。“这也是1949年,他能作为傅作义的全权代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北平和谈的重要原因之一。”邓炎喜说。

据邓炎喜回忆,他在1984年1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题为《抗战时邓宝珊将军在延安》的文章,作者金城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抗战时,金城任延安交际处处长。“金城的这篇文章记述了邓宝珊将军第一次到延安并与毛主席见面的情况。”

邓宝珊是1938年5月抵达延安的,当时他是晋陕绥边区的总司令。当天晚上金城在延安大街南头的骡马大店里见到了邓宝珊将军,并向他转达了毛主席“欢迎来延安,并希望邓宝珊与大家见见面”的意愿。此时的邓宝珊已经是中共的一位老朋友,他和中共方面的交往可追溯至大革命时期。

在金城拜访邓宝珊将军的第二天上午,毛主席和肖劲光来到邓宝珊下榻处。“他们一见如故,谈得很融洽,接着,毛主席请邓将军及其随行人员吃午饭。席间,毛主席亲自挽留邓宝珊多住几天,到延安各处参观。邓宝珊被毛主席的真挚情谊所感动,欣然决定改变计划,多住几天再走。

”金城的回忆文章中记载邓宝珊在延安多逗留了一个星期,还到毛主席住处回访,参观了抗大……“此后,他每次到西安、重庆,途经延安,都要逗留几天。每次,都与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林伯渠、贺龙等亲切会面。和毛主席的信使往来也很频繁。”

[分页符]

民间记忆

1907年,13岁的邓宝珊从天水启程的那一天,也就开启了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彪炳史册的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的人生之路。“人是一种力量和软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伟大的复合体,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法国哲人狄德罗这样说。而在黄英看来,作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的复杂人物,邓宝珊更是如此!“他14岁从军,74岁病逝,一生中先后参加了伊犁起义、讨袁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八年抗战中,他驻守榆林支撑抗日北线,三到延安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解放战争中,他反对内战,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后他主政甘肃,为首任省政府主席,勤政爱民……他74年的人生历程,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黄英说,自己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之所以要以邓宝珊将军为传主,不仅由于他是自己的前辈同乡,其生平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也不仅由于他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引起我巨大兴趣的首先是他这个人——这个内涵丰富、性格独特、值得研究、值得表现的人。

他没有高贵的门第,烫金的文凭,显赫的后台,甚至也没有地盘和军队,靠什么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屡遭挫折,历经艰险,饱受困顿,为什么始终把人生作为‘一个不息的奋斗过程’?他纵横捭阖,情系八方,交满天下,为什么不论失意得意,逆境顺境,总是不忘朋友,信守然诺,念旧情殷?他广听博览,随和大度,存异求同,为什么却不随波逐流,模棱两可,轻信盲从……”

尽管再版之后的《邓宝珊将军传奇》比第一次出版丰富了很多,还特别增写了解放后的内容,但黄英还是觉得远远不够,“他的很多地方还没有被认识”,理由是“写当代人物传记,越到晚近部分越难着笔,一是许多真相尚待水落石出,不易把握;二是难免会牵扯到健在的人物;三是写作的视角和观点须与主流口径相吻合,难有创建。”黄英说。

话剧《邓宝珊将军》中所展现的邓宝珊在解放后的勤政爱民,黄英在多年前的大量采访中就感触到了。“现在回过头看,老百姓记着的是他的爱民情怀,而不仅是因为他在北平和谈中的重大贡献。”为此,黄英在再版前增写了一个发生在1960年前后的坊间传闻,传闻说在最困难的日子,邓宝珊甘冒丢乌纱的危险,带着家乡父老充饥的树皮草根糠菜团子赴京……之后,才有中央派工作组来甘肃,才有从国外进口的粮食回销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