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清落选院士 从袁隆平当年落选院士说起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袁隆平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事,不少网友和公众认为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此事是"历史误会".日前,袁老首度就此事"开腔":"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哦,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3月21日广州日报)袁老不仅为世人奉献了优质杂交水稻,还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热爱人民.热爱科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精神.毋庸讳言,"院士"是专家

对于袁隆平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事,不少网友和公众认为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此事是“历史误会”。日前,袁老首度就此事“开腔”:“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哦,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3月21日广州日报)

袁老不仅为世人奉献了优质杂交水稻,还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热爱人民、热爱科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精神。

毋庸讳言,“院士”是专家学者们能够获得的至高荣誉,背后更意味着巨大的收益空间——能够当选为“院士”的人,往往身价百倍。因此,“院士”也是许多专家学者梦寐以求的桂冠,为此,堂堂的学术界在评选院士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些门户之见、不正之风。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趋之若鹜,袁老却对此轻描淡写,得之未必喜,失之并不悲——“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

诚然,专家学者们凭借着自己的卓越贡献当选为院士,当之无愧、可喜可贺。专家学者若对“院士”头衔十分看重、努力争取,只要途径正当,也无可厚非。毕竟,国家设立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给他们更大的激励。然而,袁老对“院士”头衔的轻描淡写,却展示了科学家可以达到的另一种云淡风轻的境界。

这,更加是高风亮节,更加体现了对科学本身的热爱和执著。有这种精神的科学家,自然能够在科学的险峰上攀登得更高,相比于那些因为流连于名利而分散了精力的人来说,更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更令人肃然起敬。

“院士”头衔没啥大不了的,袁老把“院士”看得很轻,正说明他把科学看得更重。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有利于遏止当前的学术浮躁之风,有利于将更多被名利遮蔽了智慧之眼的科研工作者拯救出来,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繁荣富强。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袁老落选中科院院士,不少网友和公众将其视为“中国科学界的悲哀”,未必确切。事实上,我们更应该说,产生了袁老这样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界的幸运”。因为,这说明有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中国科学界不绝如缕,当务之急是将它发扬光大。

·袁隆平当不上本土院士的反讽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有网友指出,袁隆平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能否从这一现象中反思一些什么?

·袁隆平淡看“院士落选”令人敬佩

然袁老面对这种“落选”,却表示了十二分的从容与淡定,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毛遂自荐参选院士,都是人家推荐的,“落选”以后也没有再参选过,既使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人家推选的。“我的目的不在于院士不院士。我是搞超级杂交水稻的,只要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