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涟血书 天一阁书展揭密明朝那些“书”事

2017-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乌莹君 实习生张夏钰)线装书是怎么来的?宋体是宋朝的字体吗?明刻本影响到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问题在天一阁博物馆今日开展的"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中可以找到答案.展览由天一阁博物馆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协办,展出近50种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分"线装书:古书的定型""宋体字:汉字的规范"

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乌莹君 实习生张夏钰)线装书是怎么来的?宋体是宋朝的字体吗?明刻本影响到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问题在天一阁博物馆今日开展的“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中可以找到答案。

展览由天一阁博物馆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协办,展出近50种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分“线装书:古书的定型”“宋体字:汉字的规范”和“明刻本:文本的共通”三部分,是当前古文献学、书籍史和明代文化研究中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据介绍,明代是我国书籍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书的装帧和刻印方面。在书籍装帧上出现了更加便利的线装,在雕版印刷技术上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两者最终成为传统书籍装帧和印刷的规范。这种规范随着书籍一起向世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书装帧形式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卷轴装到后来的经折装,再到方册式的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发展成线装。“用线装订的线装比用浆糊粘连的包背装具有装订牢固、拆解重装方便的优点,这也奠定了线装作为古籍装帧形式演变终点的重要地位。”

目前最常用的印刷字体宋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据介绍,宋体是明代才有的字体,宋体字是版本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字体。“宋体字出现之前的印本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宋体字出现之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两种字体。

”展览的第二部分着重展示了从明代中期至今宋体字的演变过程。馆藏范钦天一阁刻本《司马温公稽古录》及其书板尤为珍贵,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宋体字及古代刻工的雕刻工艺。

宋体字不仅使用于中国,同样通行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此次展览展出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朝鲜活字印本《寿斋遗稿》,其使用的宋体字就是根据明刻本宋体字铸造的金属活字。此外,19世纪的法文本《中国图识》,书中插注的汉字书名《大学》《中庸》《论语》以及书后所附中国朝代表中的汉字注释均为宋体字,充分说明宋体字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明刻本:文本的共通”从中外学人共读的明刻本、域外覆刻的明刻本和改编重刻的明刻本三方面展示明代书籍的文本内容对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影响。展览运用了相同文本内容的书籍对比展示的方式,例如,中日学人共读的古籍《本草纲目》,分别展出了清孙传远批跋的明刻本和日本学者改装、阅读、抄补的明万历刻本。

通过文本内容的比较,从中可见中外学人在收藏、阅读明刻本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钤印、题写书签、注明目次、批校、题跋、抄补缺页等。这也说明域外学者和中国学者不仅阅读着同样的书籍,且在阅读习惯上也高度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