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赵化勇 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电视台与时代同步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改称"中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国家电视台的地位予以确认。

从此,揭开了中央电视台新的一页。     截至目前,中央电视台形成了以电视节目为主,电影、报刊、互联网、新媒体等为延伸补充的多媒体、多元化传播和运营格局,实现了制播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处于世界电视技术领先地位。

拥有的频道和栏目数,由1978年的两个(其中只有第一套节目能通过微波线路覆盖全国)发展到2008年的18个公共频道、18个数字付费频道和400余个电视栏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从10多个小时发展到700多个小时;全国入户率从10%增加到97.

28%,观众规模11.72亿,其中每天有6.79亿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在全国千余个电视频道中稳占1/3强的收视市场。

    目前,中央电视台作为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效果最理想、社会影响最显著的传播载体,是国家重大时政报道的主力军,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已深深地融入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其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国内主流舆论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促进者     30年来,中央电视台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民族特色、国家风范、世界影响”的传播风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改革开放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记录者,央视人自觉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真实记录我国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全面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亲历重大事件,见证历史瞬间,记录动人一刻,通过一件件新闻作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

    例如,1978年中央电视台全面报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报道了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实况;1997年对香港回归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跨度最长、难度最高的多点直播报道,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25家电视机构采用我台提供的公共信号;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名记者深入隔离室采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稳定人心;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8.

0级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等迅速调整节目,连续20天推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第一时间播发灾区最新消息,向国外媒体提供了主信号,国内10.

3亿观众收看了直播,通过电视实时了解特大地震情况和抗震救灾全过程,缓解群众恐慌情绪,有效引导国际舆论,更加坚定了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决心。

《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中国入世、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神六”“神七”发射、嫦娥探月等重大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传递党的声音、发布国家政策,亿万观众通过电视荧屏目睹和见证了展示中国成就、开创中国未来的重要历史时刻。

    中央电视台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开办电视经济节目,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介绍改革经验,反映改革成就,服务经济生活。

这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由一个栏目到几十个栏目,从单一、少量的栏目发展到一个专业化经济资讯频道。

1985年以来,相继开办了《经济生活》、《综合经济信息》、《经济半小时》等经济类电视栏目,宣传物价政策、特区政策、企业承包政策、乡镇企业政策以及改革试点城市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中央领导关注和社会好评。

邓小平称赞《经济信息联播》开办及时,内容丰富,节目明快,信息量大,并指出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将会起到积极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央电视台又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先后推出了《试点追踪》、《生死攸关话名牌》、《跨越九七——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跨世纪的转变》、《软着陆》等,这些报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起到了一种启蒙作用、号角作用和先导作用。

    走向世界的传播者     改革开放不仅需要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央电视台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主动参与国际传媒竞争,国际影响力和制播实力显著增强,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央电视台早期的电视外宣仅向驻外使领馆和一些国家对外机构寄送少量电视节目,国际报道面窄、消息零碎、时效性差、片源单调。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对外传播开始走上常规化发展之路。1984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成立对外部,开办首个对外中文专题栏目《华夏掠影》,1986年面向外国观众的外语栏目《英语新闻》开播。

1991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对外电视中心,1992年10月1日,以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胞为主要对象的中文国际频道正式开播,2000年9月25日正式开播英语国际频道,加入了国际舆论竞争的主战场,成为我国面向外国主流社会宣传的主渠道。

    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还相继开播了法语国际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分亚、美、欧三版播出,对外传播语态更加贴近海外观众,电视外宣的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

目前,四个国际频道在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覆盖8380万海外用户。

英语国际频道在42个国家和地区入户总数达5000万,中文国际频道在海外入户超过1500万。同时,中央电视台在全球建立了18个驻外记者站(点),组建了美洲、欧洲中心记者站。搭建了中国电视长城系列平台,以商业化运作模式将我电视节目打包送入海外用户家庭,截至2007年底,长城美国平台用户数5.

8万户,成为北美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文平台,长城亚洲平台10万户,长城欧洲平台1万多户,长城加拿大平台近万户,并试播了长城拉美平台。

    中央电视台与200多个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法、德、日等20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内容涉及节目交流、技术合作等。

建立了遍布亚洲、大洋洲、北美、南美、非洲的国际营销网络,每年向海外媒体机构销售近1万部集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等各类节目。初步形成多频道、多语种、多途径的电视外宣格局,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国家外宣的主渠道,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视产业的引领者     改革开放促进了电视经营制度的变革,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

电视台开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节目创造了经营平台,完成了节目从制作支出到创造收入的转化,为节目制作播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中央电视台没有电视广告,全部依靠行政拨款。

改革开放后,中央电视台于1979年9月30日播出了第一条有偿电视广告,标志着电视广告经营的开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央电视台对广告经营、运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以广告养栏目、以栏目带广告”的良性循环。1994年实行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成为中国广告史上的一个创举。

目前,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已经由简单、被动的销售,发展到面向市场、依托品牌的主动、精准营销,并开始面向国际市场。2007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广告创收110.

2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占当年全国电视广告市场的24.88%。     为适应电视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中央电视台坚持以电视传播为主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促进事业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央电视台拥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央视网、《中国电视报》等。

2003年正式开播数字电视,建成国内第一家数字付费电视运营平台,相继开播了交互电视、数字付费电视、数字高清电视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极大地带动和提高了全国电视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通过重组改造,已发展成为全国电视业界规模最大、赢利能力最强的龙头企业。

2007年,全台总收入超过170亿元,是1997年的3.8倍。不仅为自身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每年还向国家上缴各种税费20多亿元,为中国广电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事实证明,电视媒体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代同步伐共命运,才可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一项又一项的第一次:1978年正式开播《新闻联播》,建立遍及全国的电视新闻网;1980年创办带有评论性的电视栏目《观察与思考》;1981年引进国内第一部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1983年《为您服务》设置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1983年首次制播《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度佳节的新民俗;1984年举办首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向全国转发第一套节目;1986年首次进行收视率调查;1992年,中文国际频道开播,形成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观众24小时播出的对外窗口;1993年创办《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早间无新闻的历史;1994年开播《焦点访谈》,掀开了新闻评论节目新的一页;1994年第一次举办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活动;1996年建立第一个电视互联网站;1999年首次采用高清晰度电视技术转播了国庆50周年庆典实况;2000年提出并实施“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2000年正式开播中国第一个面向全世界英语观众的、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英语国际频道;2002年首次实行栏目末位淘汰;2005年提出实施“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2006年首次倡导“绿色收视率”……这一次次的改革创新,推动着中央电视台事业由复苏走向繁荣,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社会的改革也牵动着电视体制改革,面对宣传规模不断扩大与事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矛盾,199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在《东方时空》等栏目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01年推行全员聘用制,实现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01年,启动了编外人员管理改革,全台近6000名编外聘用人员在2年内实现了公司化管理。

同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栏目制片人和部分处级岗位竞聘上岗,着力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战略。1979年以来,中央电视台财务管理经过全额预算到差额补助转变,1991年开始试行大包干财务管理试点工作,2003年全面推行内部成本核算制度,2007年,《中央电视台财务管理改革方案》获得批复,实行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中央电视台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伟大的时代为电视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呼唤着中国电视的发展繁荣。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顺应时代召唤,珍惜宝贵机遇,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繁荣,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