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杨仙逸 杨仙逸协助孙中山为航空事业奠基——访杨仙逸烈士哲嗣杨添霭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5年11月,我们在中国航空先驱杨仙逸烈士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原香山县),访问了刚从海外归来的杨仙逸烈士之子杨添霭先生.72岁的杨先

1985年11月,我们在中国航空先驱杨仙逸烈士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原香山县),访问了刚从海外归来的杨仙逸烈士之子杨添霭先生。72岁的杨先生听说我们为拍摄《中国航空史话》纪录片而来,非常高兴地说:"太好啦,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有关先父杨仙逸烈士协助中山先生建立航空事业的史实,我当尽力提供资料……"

侨居美国三藩市的杨添霭先生,这次偕同夫人郑瑞安女士应邀回国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于9月20日(原航空纪念日)为杨仙逸、谢铁良、苏从山将军殉难62周年而举办的纪念活动。随后,他又回到故乡中山市督建他捐献的仙逸中学科学馆工程。

杨先生热情爽快,亲自陪同我们驱车到中山市北台乡的祖居和库充村外瞻仰杨仙逸烈士墓。他在墓前告诉我们说:"这座先父墓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先父的遗体是从广州黄花岗三望岗迁回故乡,安葬于此。现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内的杨仙逸烈士墓,实为衣冠冢。

"这时杨添霭先生的表弟,还向我们介绍了乡亲们在"文革"期间护碑的故事。"文革"时,烈士墓碑被造反派搬倒了,不两天连碑石也不见了。墓地的坟茔很多,亲友们怕将来辨认不出,便用一块红砖石刻上名字埋在仙逸烈士墓前作记号。

1981年修复烈士墓时,政府寻找墓碑,那块失踪的碑石又有人献了出来。原来是一位有识之士敬仰杨仙逸烈士,又看到碑文是孙中山先生的亲笔题字,怕这样珍贵的文物再遭毁坏,便把碑石藏了起来。十多年一直保护得完好无损。我们听了这感人的故事,走近墓前细看碑文:"民国十三年杨仙逸先生墓孙文献题"。果然是孙中山先生刚劲有力的字体。

从库充村外烈士墓地回到中山市,杨先生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临时住处作客。我们向杨先生询问了有关杨仙逸烈士生前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办革命空军及制造广东第一架军用飞机的情况。

杨先生回答说:"提起先父追随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还要从我的先祖父说起……祖父杨著昆(名亚然、号镜堂),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早年出国经商,后成为侨居美国檀香山的一位富商,也是当年热心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的爱国华侨。

1903年前后,孙中山先生到檀香山侨胞中进行革命宣传,认识了先祖父,祖父十分敬仰孙中山先生。从此,他们的友谊日益深厚,来往甚密,孙中山先生还经常住在祖父家中。

孙中山先生回国后,祖父还经常从国外汇款给大元帅作革命军饷。后来我还从家信中发现,就在父亲遇难前不久,还收到祖父从美国的汇款4000元,其中2000元给大元帅作军饷,2000元给父亲作为家小的生活费用"。

杨添霭先生拿出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家信给我们看。他说:"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时,经费来源极其困难,多靠爱国华侨资助。革命者没有工资,先父回国筹组革命空军,也是靠先祖父从国外寄钱供养。当时,祖父身在海外,心向祖国,为支持中山先生在广东建立航空事业,不惜倾尽家产,一人捐献飞机4架,为祖国培养飞行人员支付训练费用和聘请教官,还不惜重金聘请美国工程师和技师,到中国协助制造乐士文号飞机。

随后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儿子。

1924年9月25日,祖父71寿辰,也是先父杨仙逸烈士殉难1周年零5天,国民党要人谭延闿、程潜、唐绍仪等联名给祖父发了《祝寿词》。孙中山先生在国事繁忙中还亲笔为祖父书写了一个特大的‘寿’字,以示对他一生为祖国民主革命事业所作贡献的表彰。当时大元帅府还向祖父颁发了奖章和奖牌。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均已散失……"

杨先生说到这里,让我们稍等。他走进内室,提出一个不大的黑皮箱,从箱内拿出两份红色硬皮的证件递给我们。我们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仙逸烈士的"万国航空飞行执照"。正页上贴着杨仙逸烈士的半身照片。两份证件是1916年10月4日签发的陆上飞机飞行证件和1916年11月29日签发的水上飞机飞行证件。

杨先生说:"这是先父的珍贵遗物。我和母亲将它珍藏了62个春秋,虽然辗转国内外,也没有丢失。我现在年事已高,要把这遗物献给祖国,也许对研究航空史和发展祖国航空事业能有所启发,这也是先父的遗愿……"

杨先生这一席话,充满了赤诚的爱国之心,十分令人敬佩。

他把"万国航空飞行执照"仍旧珍藏在皮箱之后,就把话题转到有关杨仙逸烈士的革命史实方面。他首先说了有关其父的出生年月和地点。他说:"按家谱记载的时间,先父是1892年(光绪壬辰年九月初六日)生于美国檀香山。

先父一生赤胆忠心追随中山先生致力革命,这和他自幼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和革命思想的影响有关。他18岁时加入了檀香山同盟会,为太平洋夏威夷岛同盟会会员。他学习努力,思想奋进,大学毕业后又转学机械学科。后又响应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号召(附图),再考入茄弥时大学航空专科,刻苦攻读,直至毕业。

他是一位既能飞行又能从事飞机设计与制造的专门人才。1913年他积极投身航空制造,成为美洲‘中华民国飞船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在檀香山自制飞机1架,由华侨谭根驾驶,原准备归国参加讨袁之役,后因湖口战役失败,才中途折回檀香山。"

杨先生接着说:"辛亥革命后,曾任临时参议会议长,后任驻美洲总支部长的林森(子超)先生,1914年赴美国,途经日本时,会见孙中山先生,共议国事,谈及航空人才的培养。中山先生嘱林到美国后选送若干有志青年学习航空飞行。

林森抵美后,经华侨赞助,于1916年创办了‘中国国民党空军学校’,校址在纽约洲拔布罗寇蒂斯飞行学校内,首期学生20名。父亲杨仙逸专程由檀香山赶赴纽约,积极协助林森先生发动华侨赞助办校,并主动要求入校深造,在校接受了美国空军军事训练,就是这一年的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陆机和水机的飞行考试,获得了‘万国航空飞行执照’,于1917年毕业。

这一届毕业学员有:杨仙逸、张惠长、陈庆云、吴东华、叶少毅、陈乾、李光辉等人,均获得飞行执照,并在美洲组成‘中国国民党飞行队’。

这就是受命于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早期培养的飞行人才。由于父亲热心于飞机制造,于1918年又与陈树苹、蔡司渡、周嫹等人在三藩市组织筹办图强飞机有限公司,旨在图强救国,并制成水陆两用飞机3架,后在1919年父亲将这些飞机运返福州。"

杨先生继续说道:"父亲是1918年应孙中山先生电召回国。当时,广州已经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中山先生出任大元帅,当即着手创办革命空军。我们全家也都随父亲回国。那时,我只有4岁,很多事都是后来听母亲讲述的。

回国初期,我们住在广东汕头,那里有一架鸭婆机,父亲整天泡在飞机场,母亲还经常做饭给飞行员和机械师吃。后来,在广州市东郊濒临珠江的大沙头开辟了水陆飞机场,我们家才搬到大沙头来。孙中山先生极其关心航空事业的发展,经常偕夫人宋庆龄从大元帅府乘电船来大沙头视察,到我家同父亲商讨国事,再不就是父亲乘电船到大元帅府去,有时也带我去。

我还记得,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和夫人来我家,还带来珍贵的增城挂绿荔枝给我吃。过旧历年除夕还按广东的风俗给我利市(红包)。总之,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对我父亲是十分关怀和器重的。当时,就在大沙头机场成立了飞机队,父亲任飞机队长,这支飞机队就是孙中山先生正式创建的广东革命空军的前身。"

杨先生又说:"父亲极其关心国产飞机的制造,当1919年受命飞机队转场闽漳时,还专程到福建马尾海军船政局工程处飞机制造厂访问,参观了该厂于当年8月制成的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当听说他们正为找不到试飞员而发愁时,父亲主动地推荐了优秀华侨飞行员蔡司渡到该厂为新机试飞。父亲热心为制造国产飞机排忧解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先生还讲了下面一些史实。

1920年杨仙逸由漳州回广东任空军总指挥。当时空军力量很小,仅有飞机4架。孙中山先生为增强空军实力,特命他赴美国檀岛,在华侨中招训飞行人员,筹款购买飞机。杨仙逸又得其父的支持,支付了数十人的培训费用,使有志于航空的国内外青年进入美国航空专业学校。

经过飞行、机械及各种航空技术训练,他们成为祖国急需的一批飞行骨干。其中有:林伟成、杨官宇、黄秉衡、聂开一、邓亮、吴顾之、陈卓霖、胡锦雅、邓佐治、林安以及自费毕业的黄光锐、李逢煊等数十人。

这批人员学成归国,为建立广东革命空军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杨仙逸在美国还日夜为购买飞机筹款,向华侨募捐。其父就在这时率先响应,又慷慨解囊,倾尽家资财产,捐购飞机4架。杨添霭先生的祖父和父亲赤诚爱国的行动,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扬,尤其是各地的爱国华侨,纷纷以他们为榜样,踊跃捐款购机。

这次杨仙逸筹款,收获很大,购得10架詹尼(Jenny)飞机及一批航空机件器材,会同在国外培训的一批飞行人员回国。

此时,中山先生正在广州蒙难,部分飞机在国外也遭到毁坏,而未能全部运回广州。孙中山先生对杨仙逸此行成绩卓著极为赞赏,尤其是对杨氏父子爱国的赤胆忠心给予了极高评价,并亲笔题词"志在冲天"四个大字,上款写仙逸飞行家属,下款署名孙文。

并誉杨仙逸为"革命空军之父"。这事在欧美各国华侨中产生极大影响。学习航空的华侨青年都先后回国,投效革命空军,有些还携机回广东,愿在中山先生和杨仙逸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

1922年陈炯明叛变。滇桂联军东下讨陈,孙中山先生离沪回粤,重建大元帅府,重组航空局。12月6日,亲委杨仙逸为

航空局长(附上图),并兼任飞机制造厂厂长。厂址设在广州东山新河浦一间废弃的皮革厂内,制作工房与装配车间在大沙头红屋。杨仙逸极其重视制造飞机。于是,组织聘请的美国工程师科尔威尔(Colwell)和技师威尔德(Wild)与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在1923年7月制成了广东第一架双翼飞机"乐士文-1"号。

试飞时,杨添霭先生曾在机场观看。当时他已经9岁,还清楚地记得,试飞时黄光锐驾驶飞机,其叔父杨官宇还在飞机上作惊险技巧表演。

孙中山与夫人亲临试飞现场,给飞机命名并在飞机前留影。飞机制造成功仅两个多月,杨仙逸于9月20日在博罗之梅湖试验水雷时不幸遇难,时仅32岁。孙中山先生闻讯悲痛不已,又亲至失事地点视察,于9月21日即亲笔下令厚恤殉职人员,并追升杨仙逸等为中将。

杨仙逸短暂的一生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建立广东革命空军,特别在制造国产飞机和培养飞行人才上作出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孙中山先生发展航空的得力助手。

我们以前就听说过,宋庆龄同志很关心杨仙逸烈士的后代,在她去世前还接见过回国观光的杨添霭夫妇。于是我们就请杨先生谈谈接见时的情景。

杨先生深情地怀念说:"是啊,那是1979年的事。那次,孙夫人亲切地接见和宴请我们,并向我们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和先父杨仙逸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革命活动。她老人家还问我,中山先生当年给父亲题写的‘天下为公’的字幅是否还保存着"。

我说,"原保存在中山市老家,在‘文革’期间丢失了。不过,还有一幅‘志在冲天’的题词还保存在国外,下次回国一定带来给您看"。

(我于1981年回国时,把那帧珍贵的字幅带了回来。遗憾的是,孙夫人已与世长辞了,她没能见到……。)"那次会见,孙夫人还对我们说,她与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时就住在我们家中,说我父亲经常为他们开汽车,半个世纪以前的事,她讲起来还记忆犹新。

她说:那时,你父亲还教我学会了驾驶汽车呢!我是中国第一位能开汽车的女驾驶员,并在当时获得了汽车驾驶执照。孙夫人还关心地问我,是否到父亲杨仙逸的墓地去过。

还问,由我母亲程度纯筹办的仙逸中学近况如何,并嘱我们要办好学校。孙夫人很关心仙逸中学的情况。听说还是在我父亲遇难后,中山先生和夫人为了安慰我的母亲,多次嘱她筹办一所纪念仙逸烈士的学校,以寄托哀思,培育英才。

于1925年建校,首任校长就是我的母亲程度纯女士。当时中山先生已谢世,孙夫人亲自出面大力支持。那时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筹建学校要靠赞助筹款,这是遵照孙中山先生生前嘱托建校的,国民党要人也得支持。

当时的赞助名册上,就有许多是国民党要人签名赞助(附上图)。这次会见,孙夫人还嘱我将上述两个问题写一份报告。后来,我回到广东,将父亲墓地被征用及仙逸中学已改名的情况写了报告寄给孙夫人。

不久,这份报告和批示就转发到广东省。1981年,广东省有关部门寻回了父亲的墓碑,并重建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内,同时,也修复了中山市家乡的墓地。这一年我应邀回国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会,并在会上献出了中山先生给我父亲亲笔书写的‘志在冲天’的巨匾。

广东省省长刘田夫接受了这一珍贵文物,陈列在广州博物馆,还给我颁发了奖状。随后,我回到故乡中山市,于10月14日又应邀出席恢复仙逸中学校名大会,并荣幸地被聘为仙逸中学名誉校长。上述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应告慰孙夫人于九泉了。"

杨先生说完情况,还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到仙逸中学参观由他出资正在兴建的科学馆工程。他向我们介绍说,科学馆将设置14个现代化教学实验室。他为了捐献这座科学馆,征得夫人和子女的支持,变卖了在美国的一处房产。这个馆于1985年12月8日建成,命名为程度纯馆。

他说:"我期望这所学校能办成中山市一、二流水平,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和学校师生及校友的共同努力。我期望政府能在仙逸中学设立航空专业,办成高等学校性质的专科学校,培养更多的从事航空专业的后备人才,以继承先父‘志在冲天’的未竟事业。"

杨添霭先生还为恢复校名的专刊上题词:"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爱国精神。"

杨先生还建议:"我衷心地希望政府能恢复早在1930年当时政府第51次国务会议制定的9月20日为‘航空纪念日’,这不仅是我们全家的愿望,同时也是海外老航空人士的心愿,在海外曾有几位老飞行员向我表示,如果政府能恢复‘航空纪念日’,他们将五体投地的信服。让我们海内外航空人士齐心协力,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做贡献。"

参考资料

①访杨添霭先生讲话录音。1985年11月。

②杜利威编:杨氏家族。

③郑梓湘:国父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革命空军沧桑史略与空军先进杨仙逸生平事迹。

④中华民国飞船公司股票1913年4月16日。

⑤美洲飞行学校发集资券1916年4月17日。

⑥杨仙逸家信片断。

⑦私立仙逸中学建校劝捐册。

杨仙逸将军事迹

杨仙逸将军,字学华,号铁庵。中山县籍。夏威夷岛同盟会党员,年十八。曾先后毕业于意贺兰小学、夏威夷大学、美洲卡利科弥省哈厘大学机械专科、茄弥时大学航空专科。民国七年,应孙中山总理命旋沪助理戎机。民国八年,入闽组织飞机队,充总指挥。

民国九年,驾机回粤讨逆,炸观音山。旋复充总统府侍从武官,罗致同志数十人,资助赴美、入航空专科学校毕业。今粤东航空人材之盛,多半由其手造。民国十一年,长航空局。亲制乐士文飞机,井然成队。民国十二年,东征。秋,九月二十日,

在博罗之梅湖检阅水雷,不幸与谢、苏、吴、马四同志共殉国难,年三十有二。孙中山大元帅令追赠陆军中将。葬于黄花岗三望岗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