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克勤的老公 华克勤:律己的师者与她的“华家班”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的70后学生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是华老师的座右铭,也是她的真实写照."她的80后学生回忆:"华老师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经师',更是一生难求的'人师'."她的90后学生评价:"用'女神'一词来诠释华老师的魅力和气场再合适不过了--" 面对这些评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华克勤说,做医生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传承和发展是自己最大的夙愿.最给学生机会的老师 华克勤是一个学生们一提起,就如数家珍般赞不绝口的人.学生张旭垠2011年进

她的70后学生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是华老师的座右铭,也是她的真实写照。”她的80后学生回忆:“华老师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经师’,更是一生难求的‘人师’。”她的90后学生评价:“用‘女神’一词来诠释华老师的魅力和气场再合适不过了……” 面对这些评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华克勤说,做医生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传承和发展是自己最大的夙愿。

最给学生机会的老师 华克勤是一个学生们一提起,就如数家珍般赞不绝口的人。

学生张旭垠2011年进入导师所在病房。第一天查房,就着实吓了一跳,生殖道畸形整形术、保留宫体的广泛宫颈切除术、剖宫产切口憩室修补术,这些以前只在参考文献上才能看到的病例咋就这么真实出现在了眼前呢?这些见都没见过的疾病,让张旭垠傻了眼,很沮丧地度过了在28病房的第一天,而这一切并没有逃过华克勤的眼睛。

第二天查房的过程中,华克勤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将床位上这些较少见但又很复杂的病例一一进行了分析,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诊疗方法和国际最新治疗手段……就这样,张旭垠如海绵吸水般地学习,在华克勤手把手的带教下,他的手术技能、诊疗能力都快速长进,一些疑难杂症成为了他司空见惯的病例,一些高难手术成了他天天能见、亲自能上的教学片。

一年后,当他环顾四周,与他同龄的年轻医生相比时,他发现自己已远远走在了前面……张旭垠说,这就是他爱上28病房的理由,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东西,每天都能学到新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自己由衷敬佩导师的地方。 华克勤总是想方设法多给年轻医生一些开展微创手术的机会,她说:“作为一名年长的医生,如果病人的手术都我一人做了,那年轻人怎么办?那我们的微创技术该如何发展?”所以,在手术室里常常可以看到华克勤站在年轻医生身后耐心指导的身影。

她是那个会为下级医生拉钩、做二助的上级医生,也是一个会在忘记踩踏板时说“抱歉”的老师。在每一个“第一刀”之后,总可以看到她在手术室里手把手教授下级医生,也总可以看到她在三尺讲台前,用手术视频给学生们演示上课的身影。她的学生们都说:“华老师是最给学生机会的老师。”

激发科研兴趣的务实派

著名教育学家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华克勤的意识范畴里,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讲得生动、引人入胜只是成为优秀导师的基础,她始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并将其激发出来,以成就日后“做学问”的基础。

华克勤培养研究生,总是基于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她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或临床中的难点盲点以确定课题的方向。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临床,也不知该如何选择时,她亦会提供一个课题方向,让学生查阅文献,并找出自己的研究兴趣,最终确定课题内容。 “华老师既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挚友。”博士生邱君君说到导师时,崇敬和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邱君君回忆说,博士开题时,自己突发奇想,要研究长链非编码RNA这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宠,需要购买价格昂贵的基因芯片。12万元对于一个才刚刚起步的课题组而言,是一大笔开销,更何况这个实验的设想出自于她这么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博士。

在她战战兢兢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被导师拒绝的打算。 但没想到的是,华克勤在仔细听完她的实验设计后,当即拍板支持她的想法,投入该项研究。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以及导师当时坚定而信任的目光让她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一想起就倍感温暖。

邱君君说,当基因芯片到位,实验即将启动的时候,华老师轻拍着她的手,无限温柔地说了一句:“好好干哦!”简单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邱君君努力前行,不忘恩师的嘱托和信任。

华克勤的学生们曾经在她50岁生日时为她制作了一段祝福视频,几乎每个学生在送祝福的时候都会说“希望华老师早些休息”。原来,华克勤常常拿出睡觉的时间给学生们修改文章,常常是学生们半夜12点多发出邮件,但第二天早起时却发现邮箱里,华老师的修改邮件已于凌晨二三点到达。

华克勤对学生们的上心可以用“极致”来形容。学生们的开题、论文、答辩 PPT 她都亲自过目,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她常常说,要让学生们知道,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学术必须严谨求实。

始终坚持医者仁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华克勤一直放在口中的一句话。在华克勤看来,病人对医生的满意,除了技术,还在服务方面。尊重、同情、关爱,华克勤用心爱护病人。每个她上门诊的日子里,诊室外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她总是不忍看着这些本就不幸的人们再次失望,于是,加号,再加号,上午的门诊常常看到下午一点多。同事们看她太累,劝她限号。她嘴里应承着,但一张张加号单还是照样到了心急如焚的病人手中。 华克勤除了常规的诊疗,还义务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免费为病人做咨询,答疑释惑。

点击着网上的每一个回复,她对病人说的最多的是:“请放心,一定尽力”,“请一定带好病理切片到医院就诊”。华克勤对病人的这份关心,也时时刻刻感染着她身边的学生。

一直和她上门诊的学生说,华老师在每个病人入诊室时都会说:“您好,请坐。”瞬间便拉近了医患的距离,他们也如法炮制,的确收效很大。对于学生们在门诊上的超快语速,华老师也会在门诊后向学生们提出,用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告诫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切记放慢语速,充分沟通。

华克勤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们对患者态度不好,她除了严厉批评外,一定会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话,告诉他们“仁心为先,仁术为后”。

华克勤拒收红包人尽皆知,不仅术前不收,术后也不收。曾有人善意提醒她,这样会不会太不近人情,建议她可以把红包上缴医院纪委,但她拒绝了。华克勤说:“我把红包交给了纪委,患者就不知道我不收红包。我直接拒绝了,她们就都知道我不收红包,以后就没有人再送了。

”她的一个学生回忆,周三上午华老师一般要到黄浦院区看门诊,但有一次,周三一清早在杨浦病房交班时看到了她。原来,华克勤是特意赶来退还病人红包的。这个病人通过各种关系竟然将红包送到了华克勤母亲的家里,华克勤得知后,连夜赶到母亲家拿来红包,赶到杨浦病房退还给病人。

这给在场的学生又上了生动的一课——对医者而言,德与术同样重要,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严以律已。

华克勤常常告诫学生们,要以仁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于礼的规定,成为有仁德的人。这一处世准则在学生们身上处处留有印记。华克勤的学生特别自律,小到排班轮转,大到职称晋升,学生们都遵守医院的规矩,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学生们有问题总能够在课题组的师兄师姐那里寻求到帮助。在华克勤的带领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亲如一家人,是让大家羡慕不已的“华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