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流民图 蒋兆和《流民图》手稿首次来汉 市民可免费观展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讯(记者郑汝可 实习生张如燕 通讯员李霞)百余名穷苦民众画像,26米长卷--1943年,国画大师蒋兆和在京画下巨作<流民图>,成就一个时

本报讯(记者郑汝可 实习生张如燕 通讯员李霞)百余名穷苦民众画像,26米长卷……1943年,国画大师蒋兆和在京画下巨作《流民图》,成就一个时代高峰。昨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展的“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展”上,仅存于世的6幅蒋兆和《流民图》手稿首次来汉展出。

蒋兆和是与徐悲鸿同时代的水墨大家,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刘曦林介绍,蒋兆和1904年生于四川泸州,从10岁开始就凭自己善画的手艺闯荡谋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北京等地,蒋兆和亲眼目睹了因战争流落各地的流民,他心里不忍、不安,创作了一批以劳苦民众为对象的作品,如此次展出的《朱门酒肉臭》、《卖子图》等。

刘曦林评价,在蒋兆和笔下,战争的苦难直指人心,他通过小人物的刻画,写尽苍生。

此次展出的作品,原作有20余幅,其余均为复制品。蒋兆和之女蒋代平说,父亲的作品遗失众多,代表作《流民图》就曾两次遗失,目前仅剩半幅画作存于中国美术馆。“这次来武汉的6幅手稿,是目前所仅存。”

“中国人物画很难反映现实生活,更少有反映苦难的作品”,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认为,蒋兆和开启了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大众,同时,蒋兆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画开始由文人情趣,转为表现人性深度的悲剧美学。

据介绍,同时展出的有50余件蒋兆和画作,包括其1956年书写的19米书法长卷。展览持续至8月23日,可免费观展。

为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

展览现场,《流民图》手稿独占一面墙壁。“很遗憾《流民图》没有来到武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刘曦林说,1998年蒋兆和家属将《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后,因损坏较为严重,希望尽量减少展览次数。

“1953年这幅画被送回家中,上面都是霉斑,只剩上半卷。”蒋代平回忆,《流民图》几经丢失,命运堪称曲折。

1943年,蒋兆和在北平一所四合院内,创作出高2米,宽26米的巨幅画作《流民图》,画面笔墨悲怆愤慨,作品中人物与真人几乎等高。画中的形象,多来自街头的难民、工人、农民。

《流民图》1943年10月29日在北平太庙首展,但当日便遭到日伪当局的禁展。1944年春,上海举办捐画展,蒋兆和与其新婚夫人萧琼应邀携《流民图》前往,没想到被变相没收,后遗失了前半卷。直到8年后,才找到。1957年,《流民图》赴苏联展出,苏联人喜欢得不得了,称:蒋兆和先生是“中国的伦勃朗”。1998年萧琼将《流民图》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小时候,每年春天,妈妈会带着我们拿下柜子上放的《流民图》,晒晒霉斑。”蒋兆和之子蒋代民说,父亲创作《流民图》,原有一屋子草稿,如今只剩此次展出的6幅。蒋兆和生前,也曾说《流民图》无法修复,再创作的作品,只能算是临摹。

观众驻足蒋兆和先生的手稿前 记者彭年 摄